APP下载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践路径探索

2023-12-15王瑞芳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3年9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职业技能

王瑞芳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西安 710119)

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的推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端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装备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迫切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内工业机器人教学已成为热门话题。截至2023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已经达到1 000 亿美元以上,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从2015 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专业逐步从增量式发展转为内涵化发展,迫切需要探索“课、岗、证、赛”深度融合的高等职业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1]。

1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以高等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出发点,对2015 年以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并针对岗位、课程、证书、竞赛等方面展开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岗脱节,影响学生就业

在设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时,许多高等职业学校没有对其进行深度研究,也没有对该专业水平与垂直扩展的途径进行清晰界定,造成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脱离,导致高职教育培养方向不明确。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目标是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2]。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将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工作岗位群作为起点,深入分析该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对职位需求展开类别化分析,明确专业技术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完善学科的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组织教学,并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3]。

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定位模糊、实习与培养目标脱节等问题,致使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存在偏差。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将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影响;对于工作单位来说,如果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所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差距较大,企业需要重新培养毕业生,导致企业人力成本增加[4]。

1.2 课证脱节,学生积极性较低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日常授课知识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不符的问题。教师按传统教科书内容讲授,导致学生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且对证书认可度不高。但是,能否取得部分证书直接关系学生就业,如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证书、信息化计算机认证项目(Computer Edu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Certification,CEAC)、机械欧洲共同市场(European Conformity,CE)认证、高级软件成本度量师认证、中国计量认证(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CMA)等。学生为考取此类证书,一般需要额外参加校外培训来学习相关的考试内容。教育部等4 个部委于2019 年发布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以课程为载体,以“X”证书为核心,对高职教育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变革[5]。

1.3 竞赛资源倾斜

在国家或省级以上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取得成绩,是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部分高职院校选择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生技能竞赛培训上。这些院校通常为参加竞赛的学生提供最好的实验设备与指导教师,并长期占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这一做法虽然能在短期内使高职高专院校在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但是长期看有悖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初衷[6]。

2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2.1 课证融合

针对目前工业机器人产业和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趋势,需要融合“1+X”与工业机器人有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内容,与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进行深入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应注重“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岗对接”指基于就业企业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际需求,按照工作流程,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相结合,融入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7]。“课证融合”是按照“1+X”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最新考试大纲涉及的知识点开设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前通过校内学习即可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课赛融通”方面,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能够引导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通过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就业、课程、证书、竞赛4 个方面的分析,并进行相互协调,将“岗课赛证”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有助于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岗、证、赛”分别对应相关标准,指导该专业课程设置,积极构建综合育人方案[8]。

2.2 岗课赛证

“岗课赛证”的整合使得教学内容和职场紧密结合,同时使得教学方法和专业竞赛、专业认证考核紧密结合,消除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方面的难题。一方面,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执行并完善“三全育人”原则[9]。课堂上,把工作环境、职业竞赛、职业认证等元素巧妙整合到一起,给予学生全面、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职场环境,了解相关的行业规范,深化专业理论与技术,增强整体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改革产教结合的深层次人才培养方式[10]。大学利用课程构建的平台,与公司形成紧密的协作伙伴,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技术水平。借助“岗位竞赛”的整合,研究并创新课程资料,确定课程规范、教育规范、技术规范及认证规范等,达到课程资料共享、教师分享以及人才共同培养,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品质。

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3.1 创新课程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专业就业技能需求,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需求模型,将技能竞赛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相结合,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和职业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校内学习中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重新建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构。将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标准、企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职级考核内容和工业机器人技能竞赛内容,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使得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后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相匹配[11]。

3.2 创新教学方法,任务引领实施课岗赛证融合教学过程

在开展教育改革的同时,将岗位、证书、比赛的相关内容转换为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并将其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融合,以保证项目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将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既能从理论层面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能融会贯通进行实际应用,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实一体”的教育思想,注重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以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为契机,把竞赛内容作为该专业课程高阶目标,既培养了高职学生创新探索精神与实际操作能力,又搭建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桥梁。

3.3 创新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在“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课程中,以过程与成果的评估来代替结课考试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考核包括知识考试与技能考试两个方面。技能考试是对考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测评。职业素质测评采用过程测评方式,而专业能力测评采用过程测评和成果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专业能力测评以对学员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为重点,根据竞赛的有关任务和岗位要求选择测评项目,同时考虑工作岗位需要,把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工作技能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要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作为基本原则,注重“课程—证书—岗位—比赛”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关系,使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相匹配,从而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3.4 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现有师资提升

做好高水平人才的引进,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将人才按梯级进行分级,不仅要引入理论知识丰富的学术名家,还要引入实践能力强的企业技术能手。引进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授课基础,且能够指导学生实践。可参考德国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经验,对其资格认定、执教范围、教师等级晋升等方面进行制度规范,为兼职教师发放证书,实行动态认证管理。引进高水平人才将会对高职院校当前已有教师造成“鲶鱼效应”,激发学校的研究与创新精神,并起到“传帮带”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专注于研究与教学。

此外,要从体制机制上提高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站位。深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发展的晋升体系、职称评定、薪资绩效等配套制度。对岗位进行分类设置和绩效评价,把教师划分为教学主体、科研主体、教学建设综合与实践教学4 种类型,按照不同岗位,对日常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建设工作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等进行相应的划分。引导、细化二级学院的教师队伍,使其工作业绩与绩效评价相统一,同时对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督查、评价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能够相互促进,达到共生共振的效果。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课程标准的制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用型教材编写上提高教师能力,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合理整合与分配学校资源,打造一支多元化、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4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从增量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化发展,而原有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文章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就业、证书、竞赛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践路径,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职业技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