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新模式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12-15韩宜轩
韩宜轩
人才培养是行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需要随之变革,还要在培养理念上不断创新,以起到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在当前的轨道交通运营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多侧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培养较为滞后,使得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新运营模式变革发展的要求,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因此,全面、深入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体系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主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变化特征
1.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相关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2 月,我国内地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城市有51 个,共计线路272 条,运营里程为8819km。其中运营里程在100~200km 的城市数量为8 个,运营里程在200~500km 的城市数量为12 个,运营里程在500km以上的城市数量为4 个。其中上海市运营网络为20 条线;北京市运营网络为27 条线;广州市运营网络为16 条线;成都市运营网络为12 条线;武汉市运营网络为11 条线;深圳市运营网络为12 条线;南京市运营网络为11 条线。经发改委批准在建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有20 多个。从运营方式上看,主要是以地铁为主,部分城市辅以有轨电车、市域快轨、磁浮交通等建设形式。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新特征
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现状来看,在运营模式上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建设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增加,虽然发改委等部门在审批方面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整体人才缺口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二是城市轨道交通将向网络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运营里程排名前30 位的城市中,运营线路都在3 条以上,并且还有多条后续建设线路,逐渐形成了网络化运营模式。同时,在建设方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地铁形式,而是根据城市地质地形条件、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状况,选择轻轨、磁悬浮、有轨电车相结合的立体化运营模式,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夜间延时营运特征更加显著,周末、节假日的夜间延时运营中,不同线路、不同车站的客流会发生变化,对客运管理、现场组织,以及工作人员的现场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四是轨道交通运营技术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支撑下,无人驾驶场景不断扩展,智能化服务场景也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城市交通运营管理岗位和工作技能逐渐被替代,新的工作场景,需要以新型技能为支撑,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五是轨道交通运营精细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专业岗位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优化课程教学,满足新型人才需求,是推进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新模式背景下轨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1.适应行业发展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培养对应岗位主要包括客运组织、行车调度、行车安全管理、票务管理、站务管理等方向。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除高等教育体系所要求的必修课程外,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类:(1)专业基础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轨道交通机车车辆;(2)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安全管理、客运组织、行车组织、运营设备、运营调度等;(3)服务素质类课程,如客运服务与礼仪等。基于现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在中职阶段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专业”,主要定位于站务员培养;在高职专科阶段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定位于值班员等岗位人才培养;在高职本科阶段将“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营”主要定位于基层管理和指挥人员培养。
但是在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单纯依靠专业目录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不仅无法满足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缺口需求,还会对学生个人就业产生明显桎梏。尤其是在轨道交通运营朝向网状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应在中职和高职专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相关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培养,增加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运营管理实训、应急处理、演讲与口才、服务心理学等内容。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一方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多元化岗位要求;另一方面则能够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或转岗发展的要求,为提升轨道交通行业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课程体系优化中还应当考虑专业发展特色和校企合作平台需求,增添相应的校本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等。课程体系优化是教学改革深化的基础,也是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最为关键的因素。
2.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仅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保障,更是人才培养方向变革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调研,笔者发现,当前多数城市轨道标准站所需工作人员数量由原本的80人减少至30人左右,但是对岗位工作人员的智能化设备操作能力、数据信息分析能力、新媒体传播及运营能力、现场问题处置能力及公共传染病防范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深入了解相关理论知识,还需通过对应的平台进行高效训练,单纯依靠校内实训室及校企合作平台,难以达到高效培养要求。
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变化要求,对实训室进行改造,强化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升实践训练课程比重,在优化实训方式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组织实训项目时,应当让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并积极与企业导师合作,组建项目指导团队,有效提升实训水平。实训项目组织可以采用现代学徒制、结对帮扶等形式,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等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在评估体系建设方面,则应提升实践考核比重,优化实践能力的评估方式,提升学生对实践训练的重视程度,推动实训项目组织有效落实。
3.强化学生思政素养培养
强化学生思政素养培养既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要求,又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下,岗位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坚强的意志品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团队意识,所以,应将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在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思政素养培养优化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思政素养培养的地位和重要性,应在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对应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思政体系的有效构建,推动学生技能学习与思政素养培养的有效结合,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要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其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学生管理等实现有效对接,激发学生践行爱岗敬业、集体主义的动力,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将学生思政素养培养放在更加重要位置,让思政教育高效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新模式变革特征,树立服务理念;提升学生对轨道交通运营智慧化、精细化转变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优化新型教学方法
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学方法改革是推进教学整体改革的核心部分,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支撑。基于1+X证书制度指导,当前多数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教学方法都进行了改革,BOPPPS 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应用成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学校还存在片面追求教学方法应用形式、应用流程,以及教学组织相对固化、教学流程推进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等现象,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教学方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认识到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学习成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序推动教学改革。其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以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为例,不仅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划设计、信号基础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课程,还有交通科技大赛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学习。再次是在教学方法应用中,不能仅局限于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灵活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成效不断提升。
5.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培养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职业素养是确保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思政素养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应用的基本支撑条件,也是人才培养成效充分彰显的重要基础。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不断变革的背景下,教师职业素养培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师要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水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30 年的快速发展历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为轨道交通事业奉献的决心、信心。二是学校要强化教师知识素养培养,使其准确把握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进而提升学生对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创新理念,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即促使教师与学生同步实践、共同成长。三是要强化教师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教师应清晰认识到新媒体广泛应用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挖掘新型学习平台的正向因素,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为推进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要强化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新型技术对运营模式的影响更加显著,在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关注新型技术变化产生的影响,将对应的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以确保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职业岗位要求。
新模式背景下轨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路径
1.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岗位就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强化对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持续优化平台运行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训练平台。在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中,学校应当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高度出发,强化与企业的对接联系,把握轨道交通企业在新模式背景下人才需求变化的特征,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则应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沟通交流,深入一线分析轨道交通运行岗位调整、岗位技能变化的特征,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做好校企合作项目设计,确保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应当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对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主动参与项目,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为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教学改革推进的重要促进力量,又是轨道交通运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支撑。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只有在切实体验过新模式的变化特征后,才能够对人才培养需求有着更加直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城轨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学习企业文化、了解运营岗位要求、积极参与技术岗位培训等,为学生创建现场运营、虚拟云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学习空间,以满足学生开放式学习的要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中,可邀请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设计,在不断创新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方式的同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更适应于高校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体系,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在具体培养方式上,可以采用短期交流培训、专家讲座、带薪实习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3.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将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纳入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对实训和实践参与的重视程度,准确评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是确保人才培养满足轨道教学运营新模式的基本要求。在评价内容方面,应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如综合占比达到40%左右,由企业导师或校企合作方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独立评估。这样能够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工作岗位新技能的要求,强化自身理论与实践衔接的认识,更好主动地参与实践训练活动。在评价活动开展中,要能够切实体现企业方面的评价主体作用,由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精准地认识到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构建立体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实现全方位评价,引导学生认识现代轨道交通运营体系的新特征,在适应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促使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有效推进,提升教学质量。
4.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明确学生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确保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成效持续提升的关键条件。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新模式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应从如下方面入手:(1)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地位。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应用的情形下,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化平台采集轨道交通运营变化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围绕新变化分析相关知识点。(2)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水平。除要求学生踊跃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实践活动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如在乘坐轨道交通时,能够基于专业视角总结轨道交通项目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项目调查、项目研究等形式,提出对应的改进策略,在实践中尝试改进。(3)重视学生互评对于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高职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小组内部围绕关键问题开展的互评,能够有效弥补教师评价视角的不全,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 语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依然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在促进地方交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要适应新模式变革的现实要求,主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开发各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强化知识技能教育与实践能力训练的有效对接,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