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困境和优化策略

2023-12-15董雪谭宝书比拉热依拉里丁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咨询心理健康

董雪 谭宝书 比拉热·依拉里丁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23 年,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中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态势,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开展网络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势在必行。网络心理咨询是近年来兴起的心理咨询模式,是指心理咨询师通过各种网络通信工具,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给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的一种新型心理咨询形式。与传统心理咨询方式相比,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互动便捷性、隐匿性、灵活性等优势,弥补了传统心理咨询的短板。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心理咨询优势,提升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问题。

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调研

为掌握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行为倾向,2022年6—7月,笔者以西安市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38份,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分别占比41.88%、18.20%、14.65%、12.16%和13.25%。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如下:

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期望较高,但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大学生的需求存在落差。一是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可度与专业要求逐渐提高。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度认可,较为了解心理咨询的途径,91.6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且有69.19%的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心理咨询途径。调查还显示,有65.01%的大学生表示了解网络心理咨询,81.33%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能接受这一新形式。另外,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形式的要求较高。调查显示,61.15%的大学生青睐通过文字进行咨询,35.11%的大学生倾向于语音咨询,46.81%的大学生想要通过视频这一方式进行咨询,倾向于微信与QQ 咨询的大学生分别占52.6%和25.33%,并且有93.3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有效。二是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存在疑虑。调查发现大学生把需求倾诉给咨询师后,29.6%的大学生对被治疗效果存在疑虑,主要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师的水平不够专业。其中包括掌握网络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够(40.2%),咨询师的网络共情能力不够(33.4%),咨询师的治疗方式欠缺专业性(22.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病耻感逐渐弱化,但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还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成为传统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但网络心理咨询与线下心理咨询的协同性不够。一是网络心理咨询有其价值与优势,成为传统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模式相结合可以有效、全面地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但是与线下心理咨询相比,当大学生遭遇挫折失败等应激事件,出现情绪困扰时,只有46.3%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独有的优势成为大学生选择的主要原因,有18.2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有较好的匿名性,可以轻松与咨询师谈话;16.3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的时间灵活,可以节省时间成本;11.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快捷,可以随时进行上网咨询。二是网络心理咨询和线下心理咨询的协同性不够。相对于网络心理咨询形式,大学生仍倾向于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模式,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53.7%的大学生还是选择较为传统单一的线下面谈咨询。对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仍存在一些顾虑,主要担忧的是个人信息安全(69.19%)、时效性(40.82%)、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46.61%)、非面对面表达的局限性(25.1%)等问题。由此可见,虽然网络心理咨询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传统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但其应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高校逐渐加大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设力度,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黏着力不足。一是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功能发挥不足,严重限制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行为。高校虽然搭建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和独立的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平台,但是在线测评、在线预约、在线咨询等页面功能还不够完善。有79.3%的学生都认为网络咨询平台内容的丰富性影响自己的咨询意愿,其中在线测评、在线预约、在线咨询和心理课堂的功能占比分别为17.2%、19.5%、25%、17.6%。这些都说明了网络咨询平台建设的不足,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网络咨询效果不显著,高校应当予以重视。二是大学生较少通过官网官微进行网络心理咨询。调查显示,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首选方式是发邮件给高校心理咨询师,占比高达39.9%,其次是打热线电话,占比25.2%,而通过安全、方便快捷、科学的网络途径,即在线平台预约和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占比分别为20.2%、14.7%。由此可知,高校的网络心理育人技术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和通畅。

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1.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专业性要求高而高校师资力量和胜任力不足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师资力量与胜任力是影响大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因素。心理咨询师的胜任力是指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实践中用以执行特定行为或行为标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第一,高校心理咨询师师资力量薄弱。2021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备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按照1:4000 的比例配备,每校至少配备两名。事实上,只有985、211 重点院校能够配齐达标,多数普通院校心理咨询师人数严重不足,都是招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符合一定资质和条件的教师扩充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第二,高校心理咨询师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胜任力不足。由于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及督导缺乏系统性,许多心理咨询师无法掌握过硬的网络心理咨询技术,都是在知识储备不足、技术不过关的情况下就匆匆勉强上阵进行网络心理疏导,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另外,有一些心理咨询师故步自封,不主动学习网络咨询专业技术,难以将情感反应等技术与网络深度融合,不利于心理咨询师胜任力的提升,对大学生提供专业帮助的能力十分有限。

2.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够

加强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科学认识是提高大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举措。目前,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认识有限,主动求助的比例不高,仍持观望或疑虑态度。第一,大学生心理求助污名化严重。俞国良等人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高,主要是睡眠问题(23.5%)、抑郁(20.8%)、自我伤害(16.2%)、焦虑(13.7%)、自杀意念(10.8%)。与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相比,大学生主动求助率非常低,据调查,大学生咨询人数占在校总人数的比例在2%至4%之间,有的学校甚至不到2%。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仍旧有严重的病耻感。“病耻感”也被译为“污名化”,指由于自身所患疾病而产生的一种耻辱体验。研究证实,自尊与心理疾病污名都会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对涉及自身隐私与自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选择不轻易表达,更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随便暴露在虚拟网络平台上,倾诉给网络心理咨询师。第二,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干预的适用范围认识不足。有针对来访者的调查显示,网络心理咨询更适用于情绪情感、学习、人际交往、个人发展、家庭矛盾等发展性与适应性心理问题,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自杀危机倾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的障碍性咨询,还需要面对面心理咨询。而传统心理咨询适合干预心理问题的领域更广,既包括社交问题、恋爱问题等发展性咨询问题,更可以有效进行心理危机、严重心理问题等障碍性问题的干预治疗。网络心理咨询适合干预的心理问题类型有限,导致大学生更倾向于传统心理咨询。

3.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功能不健全,技术赋能不足

网络平台是网络心理咨询中的重要载体。高校普遍存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落后,心理咨询平台功能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第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功能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仍然以传统平面化网页为主。俞国良等人调查发现,我国有80%以上的高校都建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而多数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不健全,平台功能仅满足心理预约和心理咨询,心理素质评估和互动留言等其他功能还不够完善。网络心理素质测评功能不够健全,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时缺乏科学的标准测试,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精准心理自我评估需要。网络心理咨询预约功能不够完善,高校极少利用手机端APP 在线预约,未能形成“指尖上”的便捷。网络心理咨询互动留言功能不够优化。网络心理咨询的互动形式主要以文本形式进行,但咨询师未能客观分析网络话语在互动中的适用性,互动咨询过程不够具体化,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心理体验;由于高校跟踪反馈机制不健全、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难以保证对大学生的留言做到即时反馈。第二,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技术赋能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高校网络咨询平台未能开发AI聊天技术与大学生咨询互动。平台缺乏用户思维,没有基于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实现心理咨询资源的智慧匹配。另外,平台安全保护技术不高,容易遭受外部侵害,出现数据泄露和隐私泄露等问题。

优化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

1.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水平和胜任力

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咨询水平与胜任力是提升网络心理咨询有效性的关键力量。有学者发现咨询师对所使用的远程技术的熟悉程度、专业技能培训及咨询经验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一,配齐配强心理咨询师队伍。高校要按照《纲要》要求配齐专业教师队伍,招聘校外专业咨询师兼职,不断壮大专业队伍。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应包括具备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精神病学硕士及以上学位,还要拥有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心理危机干预和哀伤辅导等经验。其二,加大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督导。随着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推动咨询专业人员遵守准则和专业技能发展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专业能力培训,培训互联网知识、网络咨询伦理、网络心理测评、网络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等内容。心理咨询师在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时需要定期接受心理督导,处理自身的情绪,提升工作能力。其三,高校心理咨询师要树立网络思维,主动学习网络共情能力、良好的网络表达能力、网络情感反应技术与网络内容反应技术等专业技能。

2.促进网络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协同发展

网络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协同发展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新形式和新常态。其一,线上线下相协同。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互为补充、协同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线上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学生职业发展、社交问题、学习适应问题等发展性问题;通过线下面向重点心理障碍个体,开展补救性或障碍性心理咨询,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障碍性咨询,解决线上心理咨询无法达到的效果,最终形成线下咨询为主,线上咨询配合的双渠道模式,助推心理咨询的高质量发展。其二,线上心理咨询和线下心理咨询互为补充。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实时便捷、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的优势,将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常态化,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心理咨询,根据大学生需求选择咨询方式,打破线下心理咨询受时空限制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利用线下心理咨询信息具体化、互动可视化、面对面交流的安全感等优势,使心理咨询师更清晰地获知大学生的各种反应,弥补线上非面对面表达的局限性。其三,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融合。发挥心理健康课程主渠道作用,善于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多方面、个性化的心理课程。采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准确评估大学生情绪和行为心理动因,挖掘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重点加入心理咨询内涵、形式和特点,给学生渗透科学的心理咨询观。

3.优化完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功能

高校要健全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功能,增加大学生黏度,达到网络心理咨询效果的最大化。其一,加强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建设。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建设APP、微信、微博、网站等一体化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为心理咨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呈现”。建设手机端大数据平台系统,支持预约管理、预约统计、咨询管理、咨询统计等操作,形成“指尖”上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其二,健全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功能,增加用户黏性。不断优化心理知识、心理测评、在线预约、在线咨询、AI咨询结果分析、互动留言、案例查询等功能模块。心理知识功能包含设置心理知识宣传栏目、在线辅导课程等内容,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测评功能用抑郁症自评表(SDS)、焦虑症自评表(SAS)等规范的心理测评帮助学生检测自身潜在的心理问题;在线预约功能提供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专攻领域等信息,便于大学生选择更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在线咨询功能帮助心理咨询师通过文字、语音、视频实现与大学生的咨询互动;AI 咨询结果分析功能是在咨询前通过AI心检进行心理健康或个性发展综合评估;互动留言功能是基于人工智能实现心理咨询的及时跟进反馈;案例查询功能是存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便于保存、督导、查阅和参考。其三,增强对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技术赋能。开发AI心理咨询机器人,结合虚拟与现实情感计算与大学生互动交流,调整咨询策略。还可建立AI 树洞救援,监控和分析大学生在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大数据预测功能生成“推荐系统”,为大学生精准匹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方案。建设高效稳定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在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设置网络防火墙,对大学生的信息进行多重密码上锁,防止隐私信息泄露。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