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

2023-12-15马腾韩亚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

马腾 韩亚平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拓与发展已经有20 多年历史,在时代进程中几乎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保持同步。创新创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有效拓展了教育活动的形式,为项目运行提供了平台支撑。在“互联网+”模式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教育活动内涵,激发学生参与动力,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为培养具有创新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实现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自1997 年清华大学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自发探索、多元探索、全面推进和深入推进等阶段,如今已经形成覆盖所有高等院校,多门课程共同支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可以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和探索意识,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激发。二是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充分提升大学生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在各种不确定环境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创业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既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多元化平台支撑,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提升,又将其本身蕴含的创新精神融入教育体系,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指引。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在此基础上明确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优化“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形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充分提升教育成效的关键路径。

2.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要求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体系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模式、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有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同时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动力。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要求方面,相关研究还有所缺失,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现,需要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教育实效。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现需要动态化调整教育理念,不同发展阶段的实现形式各不相同,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要求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理念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教育成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再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完善的教育平台为支撑,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效衔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创业项目运行环境要求。最后,将创新贯穿于创业项目运营的全流程,成为学生素养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动力支持。这些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在各个层面的运行支持,将互联网的精神内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全流程,是确保教育成效不断提升的关键条件。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形式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运行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成为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撑条件。当前“互联网+”技术体系下,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1)“互联网+”课堂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理论学习依然是基本的支撑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实现形式、政策规范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信息都以互联网为发布途径,部分项目的参与和评审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平台的全流程运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3)“互联网+”社团活动。社团组织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要平台,基于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品质意识,推动项目成果孵化效率提升,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潜能。(4)“互联网+”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平台是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由理论转向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充分发挥学生专业技术优势的重要实现路径,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创新创业发展契机,逐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5)“互联网+”社会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运行离不开社会层面的支持,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多元衔接,能够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团体、社区服务、银行等机构的高效对接,为项目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融合形式,已经成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条件。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实践水平不断提升,还会出现多种“互联网+”教育形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课程教学和创业项目运行实际,对“互联网+”应用方式进行拓展优化,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全方位、多元化的促进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1.利用“互联网+”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内容的核心。互联网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创新的成果,并且依然处于创新发展之中。“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在转变传统产业运行模式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做好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明确在“互联网+”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展中,学生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规章制度等,要求学生在树立良好道德意识的前提下,深入学习互联网技术,提升互联网与行业技术的衔接水平。其次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激励学生不断探索追求,更新创新方式,真正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最后是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和互联网资源解决创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创新创业项目运行水平。

2.利用“互联网+”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互联网平台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信息高效交互,在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信息交互方式也更加多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不同,不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技能培养,而是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更加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中,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资料,创设与创业项目相关的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运行体系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解决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创业项目成功率,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利用“互联网+”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平台

利用“互联网+产业”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创业机会。互联网运行模式中,合作分工体系更加优化,分工内容也更加细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寻找创业项目突破点,确保项目运行能够满足特殊目标群体的需求,能够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项目运行成功率。针对当前互联网平台存在的虚假信息、诈骗事件、违法违规行为等,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有效避免片面追求项目成功而导致的受骗现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信息交互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和创业团队利用QQ 群、微信平台等,寻找与创新创业项目相关的信息,利用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学会分析失败创业项目的经验教训,有效弥补学生在创业理论和项目实践层面的缺失,为创新创业项目运行提供良好氛围,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稳定发展。

4.利用“互联网+”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当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依旧以理论灌输为主,即便有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实施创新创业项目,也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参与度极为有限,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互联网+教育”的多种应用方式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改革的基本支撑,也是提升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中,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衍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项目合作教学法等,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能够为教学方法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组合,避免陷入套用固定教学模式的现象,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5.利用“互联网+”完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优化,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应当关注的重点。互联网技术与评价体系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确定指标权重,动态化对指标权重进行优化,以确保评价体系的适用性。(2)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云课堂教育平台设计问题,并通过所有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基础认知。(3)依托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创业项目运行成效进行阶段性评估,分析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评价结果对项目运行进行指导,优化项目运行成效,提升项目成功率。(4)利用互联网平台分析创新创业项目客户群体的接受情况,分析项目市场开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合作方式进行优化,推动项目健康运行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

1.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制度保障

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满足新时期教育活动开展硬件及环境要求,更好地提升教育成效。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教师群体和导师队伍的互联网素养有所不同,网络层面的负面信息复杂多样,创业团队的信息辨别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创业项目运行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容易导致成功率不高,对学生就业和长期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强化“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依托地方经济社会中长期规划,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通过公共服务、市场规则的完善,强化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支持。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纳入教育体系,明确学生在创业项目建设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更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制度,为创业项目运行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尽量降低创业项目运行风险,切实提高项目运行成功率。

2.优化“互联网+”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优化“互联网+”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实现政府、企业、孵化机构、创业园区、创业团队等各方面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项目运行成本,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将高校、人力资源部门、社保、税后、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园区等相关结构涉及的管理服务内容纳入统一平台,尽量通过平台办理相关业务流程,实现远程服务与现场办理的有效对接,不仅能够降低项目运行成本,还能够将创新创业政策资源进行优化利用,为项目运行提供支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明确不同服务主体在创新创业项目运行中的职责,规范服务行为,推动项目运作水平不断提升,为项目运行成功提供有力保障。对于互联网平台中出现的违法违规、欺诈信息等行为,相关部门应当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溯源,有效提升互联网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强化对学生创业团队防诈骗意识的教育,引导创业团队全身心投入项目运作,避免短视行为造成项目运行损失。

3.加大“互联网+”创新创业社会支持力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项目运行管理都面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社会认知水平低等问题,常发生走弯路、效率低的情况,对项目效益实现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还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提高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互联网平台中,增设金融中介服务模块、信息中介服务模块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模块,在相关机构入驻前,政府和平台应当做好相应的资质审核,对机构运营能力进行评估,为创业团队选择服务机构提供参考。同时,还应当在服务机构信息服务内容页面设置对应的留言和评分模块,由接受过服务的项目团队对服务水平进行打分,通过留言对服务能力、服务态度等进行评价,为其他项目团队选择对应的服务内容提供参考。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公开、透明化特征,有效规避社会服务中存在的欺诈现象,为创新创业项目运行提供良好环境,为提升社会机构服务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强化教师队伍“互联网+”素养培养

强化教师队伍“互联网+”素养培养,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支撑优势,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由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多种问题,所有“互联网+”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应当强化对教师“互联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为教师继续教育和知识结构完善提供良好环境,引导教师以不同身份参与到创业项目运行体系中来,能够接触项目运行真实信息,对“互联网+”应用情况进行评估。二是要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组建校内外共同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团队,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项目整体情况的有效评估,为创业团队工作开展提供指导,有效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后续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三是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方向,明确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的根本责任,避免教育活动出现运动化、功利化、简单化倾向,切实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保持良性发展,为创业项目运行提供坚实有效的支撑。

结 语

“互联网+”的应用,本身就是互联网创新基因的展现,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将创新基因逐步融入大学生创业活动中,真正提升项目创新水平。“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融合,在满足教学活动基本支撑的同时,还为创业活动开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成为项目运行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通过“互联网+”多元形式整合、优化教育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施的几点体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