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陈木胜警匪片中“警”与“匪”形象的塑造与嬗变

2023-12-14栗子涵卢焱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1期
关键词:警匪片人物塑造香港电影

栗子涵 卢焱

【摘要】角色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成功塑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部作品的品质与价值。陈木胜作为香港知名导演,其所创作的警匪片部部经典,并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角色。选取陈木胜的6部警匪片代表作,从造型设定、性格特征、人物逻辑、创作的文化底蕴四个方面出发,研究其作品中塑造“警”“匪”角色的特点和警匪形象的嬗变规律。

【关键词】陈木胜;警匪片;香港电影;人物塑造

大卫·波德维尔曾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留下“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评语[1]。在香港电影的众多类型中,警匪片可谓将这八个字诠释到了极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创作者,而陈木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警匪片,多次获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提名,遗作《怒火·重案》(2021)更是以13.14亿元的票房荣登中国影史港片票房冠军。陈木胜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在人物性格上的丰满塑造和精准把控,笔者将选取6部陈木胜警匪片代表作,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塑造“警”“匪”角色的特点和其作品中警匪形象的嬗变规律,为未来警匪电影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香港警匪片发展史与“工人”陈木胜

较为成熟的香港警匪片出现在1950—1960年间,彼时的香港刚刚安定下来,二战带来的阴影還未完全逝去,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不高,警匪片在香港市场上只作为粤语戏剧片与古装武侠片的附庸,发展缓慢。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出现,大量电视人才转向电影行业。香港警匪片也借助这股新生的浪头蓬勃发展,出现了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章国明的《边缘人》(1981)。1980年代前期,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消费水平提升,香港电影业整体呈蓬勃发展态势。1986年的《英雄本色》,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扭转了警匪类型影片的附庸地位,带动香港警匪电影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前期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1990年代后期,好莱坞电影全球扩张速度加快,受日本、韩国电影业崛起的冲击,香港电影业失去了最重要的东南亚市场,同时吴宇森、周润发、杨紫琼等一众人才转向好莱坞发展,使得香港电影领域人才流失。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批新生代电影人开始崭露头角,并在警匪片领域成绩斐然,其中就包括陈木胜。1996年,陈木胜担任编剧和导演的《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上映并大获成功,被媒体赞为“小成本制作却拍出大片气势”;1999年的《特警新人类》延续了节奏明快、情节环环相扣的特色,上映后再次获得广泛好评;此后的《双雄》(2003)、《新警察故事》(2004)、《扫毒》(2013)、《怒火·重案》(2021)等作品也都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成功。借用李晨哲在《陈木胜导演电影研究》中的评价:“陈木胜并不具有偶像气质,他没有前辈吴宇森、徐克的独特魅力和风范,也没有刘伟强、杜琪峰当下的风头正劲。但陈木胜似乎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工人,专业精神才是他的强项。”[2]

二、警匪角色分类及性格分析

一部影片主题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作者所塑造的人物进行表达,作者通过对角色言行举止的刻画展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性格又反过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下面将选取陈木胜导演比较具有代表性的6部警匪片:《冲锋队之怒火街头》(1996)、《特警新人类》(1999)、《双雄》(2003)、《新警察故事》(2004)、《扫毒》(2013)、《怒火·重案》(2021),以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警匪角色进行研究。

(一)警匪角色整体画像

陈木胜警匪片中,警察方的角色基本都比较正面,主角有一颗保护人民、维护正义之心和强大的行动力,尽管整个过程中会受尽挫折,但最终往往能战胜邪恶;匪徒方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是反派,核心人物是最凶残的悍匪,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可能有悲惨的过往为其暴行提供动机,最终都会被绳之以法或直接以死亡收场。整体上很符合“惩恶扬善”的朴素价值观,而一些极具悲剧色彩的反派则会引起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在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具有一定深度。

(二)警察主要角色性格分析

在陈木胜警匪片中,警察主要角色多为中年男性,大致分成三类:耿直失意老大哥、亦正亦邪苦情男以及初入职场的“小菜鸟”。三者无疑都具有一颗正义的心,但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对整部影片调性的影响却截然不同。

(1)耿直失意老大哥。这类角色往往原则性极强,有一定的阅历和强大的个人能力,同时表里如一、心直口快,不屑于去钻营人际关系,是磐石般的硬汉,稳定且顽固。但所谓过刚易折,他们更容易被同事针对,也可能会因为过度执着正义、真相而导致身边重要的人受伤害,在影片中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代表人物是《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中的朱华标、《新警察故事》中的陈国荣、《扫毒》中的马昊天以及《怒火·重案》中的张崇邦。

(2)亦正亦邪苦情男。这类角色往往内心善良,聪明机敏,有很强的个人能力,但迫于一些原因并不会像第一类主角一样表里如一,而是更会审时度势,过程中的一些手段未必完全正义,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一定是维护正义。打败悍匪后一般会为自己之前埋下的因付出代价,即失去生命。代表人物是《双雄》中的黎上正和《扫毒》中的张子伟。

(3)初入职场的“小菜鸟”。这类角色往往是具有正义感的年轻人,他们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聪明的头脑,总用赤诚之心对待他人,在经历挫折后会在影片结尾有很大的成长。这类角色会让影片的调性变得更加活泼轻松。代表人物有《特警新人类》中的太子和《新警察故事》中的郑小峰(并非第一主角但是也很有代表性)。

综上,陈木胜警匪片中的警察主要角色都有善良正义的底色以及百折不挠的韧性,尽管历经苦难但仍然选择坚守正义,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纯粹的人格之美,正如黑格尔所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这样的角色往往能够使观众折服,体验到某种现实生活中缺少却让人渴望的理想人性。

(三)匪徒主要角色性格分析

芥川龙之介曾在《罗生门》中借角色之口发问:“到底是社会的恶摧残了人的善,还是人的恶灭绝了社会的善?”陈木胜警匪片中的反派类型也与这两句话不谋而合。一类是被社会摧残的善,另一类则是灭绝社会的恶,虽然从结果来看都是沦为悍匪,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前者有更饱满的堕落动机,后者更多的是一种无来由(或者说没有在影片中被交代)的恶。

(1)悲惨过往型。这类角色往往有一个受伤害后从中立或善良堕落为恶人的过程,代表人物《特警新人类》中的赤虎、《新警察故事》中的关祖和《怒火·重案》中的邱刚敖。

(2)人性本恶型。这类角色往往没有太多的成长线,出场就开始杀人或实施其他暴行,手段狠辣,充分彰显“人性本恶”的可怖。代表人物《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中的“教授”、《双雄》中的欧阳锐以及《扫毒》中的八面佛。

总的来说,陈木胜警匪片中的匪徒都“双商在线”,有智谋也有行动力,同时极端残忍。匪徒的行为基本都具有很强的暴力美学特征,如“教授”的“人造瀑布”、关祖的杀人游戏以及八面佛掀起的滔天战火,升格镜头下横飞的血肉伴随着人们的尖叫,这一切都深深烙印在观众的眼底。这些画面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观众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攻击性提供出口,满足其潜意识中的破坏欲或者对社会的不满。[3]

(四)警匪配角性格分析

作为一位优秀的商业片导演,陈木胜在情节设置上非常考究,节奏明快、详略得当,对配角的塑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也大多恰如其分,总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或是推动情节发展、或是服务于主角性格的塑造、抑或是调节气氛使人忍俊不禁。

(1)推动情节发展方面。《怒火·重案》中匪徒团伙的公子因贪财从犯罪现场偷走了一块名表,导致邱刚敖一行人被警方列为怀疑对象。

(2)服务主角人物性格塑造方面。配角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推动主角成长的良师益友,比如《特警新人类》中的陈聪明警官,善良但因病十分迟钝,与太子等人亦师亦友的他被赤虎虐杀,为主角的快速成长提供充分的动机;另一种是与主角性格不合的冤家对头,比如《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中固执古板的警察饭焦,他与不守规矩、肆意洒脱的朱华标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塑造了主角的形象。

(3)调节氛围方面。《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中警察朱华标手下可爱的小师妹apple,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她黑进电信公司的网络,查到嫌疑人信息的同时顺手把自己这个月的电话费抹去了,俏皮的神态动作让观众忍俊不禁,缓和了紧张的氛围。

(五)主要警匪角色造型分析

警察主角的造型上,服装方面,警察主角经常穿着的都是西装或警服,风格较为朴素,也是警匪片的经典元素,有助于快速搭建观众对影片类型的认知。外表方面,所有影片的选角都是眉目端正的男演员,同时结合我们前面所分的三种警察主角类型还可以进一步分类:耿直失意老大哥往往有国字脸,一脸正气,体型上也更加的高大结实(刘青云、甄子丹);亦正亦邪苦情男面部有更多棱角,比如尖脸高鼻的张家辉、白皙清秀的黎明;初入职场的“小菜鸟”则是主打一个胶原蛋白丰富,比如当时只有19岁的谢霆锋,偏圆润的面部线条显得人更加幼态。

匪徒角色也有一些外形上的共同点,首先是整体对于西装也有一种别样的偏好,从1996年的“教授”到2021年的邱刚敖,每一名悍匪的标配就是西装,至少会有一套西装扮相。其次,比起基本全员寸头的警察主角,反派主角大多有更具辨识度的一些外在特征,比如教授的金链子和红色镶边小西装,再比如八面佛张扬的爆炸头、关祖的鬼怪面具以及邱刚敖一头随性的卷发。最后,面相上也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眼型狭长(于荣光)、面容清秀(吴彦祖、谢霆锋)等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剑眉星目”审美的演员,与警察主角做出比较大的区分。从《新警察故事》的关祖开始,可以发现陈木胜在匪徒角色外形的塑造上有一种将反派的疯狂外显的趋势,从以前“疯狂掩藏在西装外表下”转向了“外表是内心疯狂的延伸”。

三、警匪角色塑造的文化因素以及创作来源

电影作为一门大众艺术,也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它必然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背景、特色,代表了某一阶级的心声,更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4]陈木胜警匪片的人物塑造也有其创作的文化因素和来源。

首先是香港的特殊历史背景,陈木胜创作的警匪片大多集中在香港回归祖国后,这些作品具有画面宏大精美、剧情环环相扣、人物性格鲜明以及主旨惩恶扬善的特点,其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与回归祖国后香港欣欣向荣发展状态相契合的昂扬精神。

其次是前辈的影响,陈木胜生于1961年,正是警匪片开始发展的时期,相关人才和佳作逐渐涌现,可以说陈木胜的成长是以香港警匪片的蓬勃发展作为底色的。青年的他在电视台工作,磨练了扎实的创作技巧,曾经与杜琪峰等警匪片名导演有合作,也受到他们的影响。根据陈木胜本人在访谈中所说,他的《扫毒》在架构上有对前辈吴宇森《英雄本色》的学习[5],也有对20世纪80年代香港警匪片导演风格化创作的看齐。可以说,这些优秀警匪片导演的作品也是影响陈木胜影片人物塑造的一大因素。

四、警匪角色塑造的嬗变

陈木胜影片中的角色都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会将人物塑造置于其时代背景中,用很多细节去强调他们的时代性。陈木胜影片中的角色行事模式也随着时代发展有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制度意识”的强化,警察一方的行事风格上,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制度规范下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比如《新警察故事》(2004)中主角陈家荣在被拘留后想要重回办案现场,所用方法是一场颇具喜剧效果的“越狱”。而到了《怒火·重案》(2021),匪徒邱刚敖在当警察时过度审讯导致一名嫌疑人死亡,在法治时代,邱刚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样的设计体现出陈木胜对于“制度”进一步深化的思考。

尽管陈木胜在影片中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但其在创作方面却并不完美。局限性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警察角色的人设单薄。虽然纵向对比他多年来的作品,在警察的性格类型方面有诸多尝试和突破,但整体来说,相对于人物逻辑越来越自洽、极具悲剧色彩的匪徒,警察主角的性格就显得简单了许多。其次是女性角色仍被排除在警匪角色的中心之外。陈木胜警匪电影基本都以男性作为主要角色,女性在其中更多是“祭品”或“可靠的跟班”,人设比较单薄。总体来说,女性角色在陈木胜警匪电影中的地位没有突破工具人的脸谱化设计。

五、结语

陈木胜是一位用心打磨自身作品的导演,比起天纵奇才的鬼才导演,他更像是一位扎实的影视匠人,用无数心血一点点堆砌自己心中的警匪江湖。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塑造的人物永遠鲜活,也影响着一代代人,相信未来在警匪片领域会有更多兼具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的秘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李晨哲.陈木胜导演电影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3]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1-7+106.

[4]张长在.杜琪峰警匪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陈木胜,罗卡.漫漫英雄路:陈木胜导演访谈[J].电影艺术,2014(1):69-73.

作者简介:栗子涵,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学生(上海 200072);卢焱,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郑州 450001)。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警匪片人物塑造香港电影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拆弹专家》逆袭五一档,这是香港警匪片复兴的开始么?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从电影《窃听风云》看香港电影新模式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东方电影报道》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