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库溢洪道消力池体型优化模型试验研究
2023-12-14李明忠LIMingzhong林妮LINNi
李明忠 LI Ming-zhong;林妮 LIN Ni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71)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是一座以城镇供水为主,兼顾灌溉补偿、改善下游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 级,水库总库容1050 万m3。
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右岸,为有闸控制开敞式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段及消能防冲段组成。溢洪道全长342.77m。控制段采用驼峰堰,堰顶高程726.20m,布置2个表孔,设2 扇弧形工作闸门,闸门尺寸为6.0m×7.3m(宽×高),工作闸门前设检修闸门槽,两孔公用一扇闸门。控制段顺河向长度为24.0m,靠坝体一侧边墩采用重力式挡墙型式,顶宽5.0m,靠岸坡一侧边墩采用衡重式挡墙型式,顶宽1.5m,中墩采用直立式挡墙型式,顶宽2.0m。泄槽段轴线全长123.80m,收缩段长30.0m,控制段出口由14m渐变为10m。泄槽在溢0+024.00 至溢0+093.86 段底坡为i=0.05,后接抛物线y=0.02x2+0.05x,抛物线后泄槽底坡为i=0.833。泄槽末端接消力池,消力池首端宽10m,末端宽14m。池长55m,池底底板高程689.00m,消力池左侧边墙为C25 砼重力式挡墙,右侧边墙为砼衡重式挡墙,墙顶高程700.70m,消力池下游设尾坎,坎顶高程493.5m,消力池后接浆砌石海漫,厚0.5m,与下游河道顺接。
2 模型实验
2.1 实验内容
本次模型试验主要研究:观测泄槽、消力池内及下游河道的水流流态、水力学特性,测试渐扩式消力池消能效率;宣泄大坝校核洪水时,若出现洪水漫出消力池,测试洪水对坝脚的影响;研究消力池最优池长和扩散角,提出推荐的消力池尺寸或辅助消能措施,根据模型试验情况,对设计方案提出优化建议。
2.2 实验设计
根据试验任务和要求,本模型试验主要涉及溢洪道下泄水流的流态、流速、水深、压强等水力学指标。为了保证水流、泥沙的运动相似,最好选择正态模型。水流运动相似按重力相似准则考虑[1],按佛汝德数相似[2]计算,各比尺换算关系如下所示:
考虑试验场地和用水量要求,试验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为比尺λl=λh=50 的正态模型[3],相关水力学参数的相似比尺如表1 所示。
表1 模型试验各项相似比尺
试验模型模拟了上游库区、溢洪道、消力池及下游河道等范围,上游和下游河道模型制作采用断面控制,每隔50m 设一个控制断面,地形变化较大区域局部加密至25m一个控制断面。库区模拟长度为400m,其中模型进口模拟至溢洪道进口上游200m(14 倍进口宽度),模拟高程至740.0m。下游模拟了消力池出口下游250m 长度的河道,模拟至705.0m 高程。溢洪道、消力池均采用有机玻璃制作[4]。模型上游入口流量采用矩形薄壁堰控制。模型试验场地布置图见图1。
图1 模型试验场地布置图
3 设计方案实验成果
3.1 实验工况
设计方案模型试验中,重点观测了消能防冲频率洪水和校核频率洪水(调洪后)下,溢洪道敞泄运行工况,观测的水力学指标包括各部位水流流态、沿程水面线、流速、压强等各项指标,观测工况如表2。
表2 设计方案试验工况
3.2 水流流态
模型试验观测了不同工况下溢洪道沿程各部位水流流态,观测成果表明:①不同工况下,泄槽水流在消力池部位以底流形式衔接。消能防冲频率洪水和校核频率洪水(调洪后)下,入池单宽流量分别为33.3m3/(m·s)和51.6m3/(m·s),入池流速和单宽流量相对较大,入池水流直冲消力池尾坎,水跃跃首位于消力池中后部,在消力池后部形成较大的水面旋滚和紊动。消力池中部水面波动幅度较大,消能防冲频率洪水和校核频率洪水(调洪后)下,最大水面波动均会高于消力池边墙高度。②入池水流对冲消力池尾坎后,水流在尾坎处上涌,继而呈跌流流态与下游河道水流衔接。消力池流态见图2。
图2 校核工况下消力池流态图(初设方案)
3.3 沿程水面线
模型试验观测了不同工况下溢洪道沿程水面线和水深,观测成果表明:消力池范围内的平均水位沿程逐渐升高,工况1(3.3%,333.0m3/s)下,消力池尾坎处的水位为700.50m,消力池范围内的最大平均水深为10.13m,尾坎处平均水深为7.00m。工况2(0.1%,506.0m3/s)下,消力池尾坎处的水位为705.50m,消力池范围内的最大平均水深为11.50m,尾坎处平均水深为12.00m。溢洪道沿程水面线观测成果表明,消力池中后部边墙超高不足。消能防冲工况下,消力池水面线成果见表3。
表3 消力池水面线成果表
3.4 沿程流速
消力池临底流速较大,入池水流会直接对冲消力池尾坎,在消力池内未形成完全水跃。对冲水流受消力池尾坎阻挡而局部壅高,因而消力池尾坎部位的水流流速在顺水流方向较小。
4 溢洪道体型优化
消力池采用底流型消力池布置方案,消力池底板高程687.0m,与泄槽以半径为10.0m 圆弧衔接;消力池采用渐扩式布置方案,消力池长55.0m,入口宽度10.0m,出口宽度14.0m,出口尾坎高程693.5m;消力池边墙高程为698.7m;消力池下游设混凝土护坦,护坦顶高程689.0m,长25.0m。消力池优化后断面图如图3 所示。
图3 消力池优化后纵断面图
图4 消能防冲工况下消力池流态图(调整后)
5 推荐方案试验成果
5.1 水流流态
水流在消力池内形成完全水跃。水跃跃首在反弧段和消力池入口范围内波动,随入池单宽流量增大,跃首会略向下游推移。消力池内水面紊动剧烈,随入池单宽流量增加,水体紊动强度增加。消力池出口部位,水流均呈跌流流态与下游河道水流衔接,且随下泄流量增加,跌流高度增加。水流跌落点位于混凝土护坦范围内,主流位于河道左岸。流态较调整前明显改善。
5.2 水面线
当流量大于等于20%频率洪水180.0m3/s 后,消力池内最大波动水位均高于消力池边墙顶高程。校核洪水(0.1%,506.0m3/s)、设计洪水(2%,376.0m3/s)和消能防冲洪水(3.3%,333.0m3/s)下,消力池内平均水位最高值分别为703.00m、700.88m、699.25m,消力池内波动水位最高值分别为705.00m、702.25m、701.00m,均高于消力池边墙顶高程698.70m。优化后水面线成果见表4。
表4 消能防冲工况下水面线成果表
5.3 沿程流速
校核洪水(0.1%,506.0m3/s)、设计洪水(2%,376.0m3/s)和消能防冲洪水(3.3%,333.0m3/s)下,消力池尾坎断面平均流速分别为9.35m/s、6.41m/s、6.88m/s,最大流速分别为10.41m/s、8.40m/s、7.62m/s。校核洪水(0.1%,506.0m3/s)、设计洪水(2%,376.0m3/s)和消能防冲洪水(3.3%,333.0m3/s)下,尾坎水流跌落点范围内的最大流速分别为14.67m/s、8.26m/s、8.78m/s;护坦末端断面流速平均值分别为6.21m/s、4.60m/s、5.79m/s,最大值分别为7.01m/s、7.34m/s、5.98m/s。校核洪水(0.1%,506.0m3/s)、设计洪水(2%,376.0m3/s)和消能防冲洪水(3.3%,333.0m3/s)下,消力池尾坎下游100.0m 范围内,河道左岸沿程最大岸边流速分别为5.88m/s、5.14m/s、4.47m/s,下游河道沿程右岸岸边最大流速分别为5.18m/s、4.65m/s、3.82m/s。
6 结论
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溢洪道消力池采用渐扩形式,依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 253-2018)4.5.5 款第4 条[5],其体型、布置和水力计算需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通过模型实验,对溢洪道消力池体型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消力池安全运行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