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才强国亟须破解四大难题
2023-12-14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淑敏
■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李淑敏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赢得国际战略竞争主动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特别是党的二十大,首次在大会报告中把人才工作同教育、科技创新一起辟专章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才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卓有成效的人才工作是新时代10 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前提,是新征程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制胜法宝。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人才工作不适应不完善的一面也日益凸显,有些老大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如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瓶颈。要顺利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培养造就适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要求的宏大人才队伍,必须加快破解四个难题。
扭转供需错配局面
人才错配是我国人才供需格局中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现在越来越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一些重要领域人才短缺、一才难求,一些行业和区域甚至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却有大量人才冗余闲置,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难问题愈益突出。总体而言,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人才供应总量不是根本问题,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每年就有上千万。但在现实中,适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战略博弈的涉外人才尤其是高端法律、智库、媒体人才严重缺乏,能够担当攻克科技难关、解决“卡脖子”难题、抢占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世界级领军人才严重不足,我国在建设世界制造强国、向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高端攀升中必备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存在很大缺口,我国抢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等新的战略要地亟须的创新人才供不应求,我们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头人相对匮乏,我们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依然受到人才制约,等等。这两年各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热情高涨,但囿于人才所限,很多地方列出了规划和资金却拿不出具体项目、方案去落地实施。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 年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 个职业名单,39 个来自制造业领域。我国目前仅技工就缺口2000 多万,而且呈加剧趋势,预计到2025年技工缺口将达到3000 万、缺口率48%,其中仅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人才缺口就有可能达到450万。人才错配严重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严重阻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和国际地缘战略博弈日益加剧,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中风险挑战因素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向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高端攀升面临前所未有的干扰和阻力,人才错配的影响在上升,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不会自动消失,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人才错配问题,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综合分析影响人才配置的各方面要素,找准导致人才错配的主要原因,加快补齐人才配置中的短板弱项,加强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未来10 年甚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谋划教育资源布局,提高人才供给的前瞻性和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适配性耦合度,及时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通过优化人才配置促进发展格局转型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矫正评价标准导向
什么是人才?怎样评价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直接涉及人才工作的导向和成效,是人才治理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制度,党中央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要求,打开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在人才评价中“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刀切”“唯论文”“唯帽子”等问题依然严重,人才工作中应有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无差别、全覆盖还很不够,有些“人才”名不副实,还有一些人才没有得到应有肯定和承认。比如,党政机关中“官本位”现象依然突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分类管理仍嫌不够,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用职务、职级来衡量,难以充分体现其专业水准所应有的价值。教师、医生等各类专业人员无差别靠论文、著作来评定职称,使得那些仅仅善于教书育人、治病救人却不善于甚至不喜欢写文章、做论著的老师和大夫苦不堪言,而有些著作等身的大夫临床经验不足、治病效果不佳,有些善于著述的教授在课堂上却得不到本校学生的普遍认可。农业技术人员究竟是为农民服务重要还是写论文重要?他的工作成效是用土地增产率来衡量还是用发表文字量来评定?大批在民营企业甚至单干的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发明家,缺乏合适的渠道评定相应的职称、名分。可以说,人才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著作”导向,是人才治理中有效分类不足、懒政惰政的突出表现,它与“唯帽子”倾向一起,一方面助长人才泡沫现象,误导人才精力和资源投放,也给一些善于钻营的伪人才提供了一定空间;另一方面收窄了人才成长通道,压抑了相当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及时得到应有的价值认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必须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克服人才分类粗放、评价标准单一的弊病,优化细化深化人才治理框架,加强人才分类治理,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让人才评价回归其初心本源,切实从能力、质量、贡献来衡量人才,从根本上革除“官本位”思想;必须对全社会人才进行统筹管理,建立面向全社会所有人才的开放人才评价和认证体系,对各种性质单位、各种所有制人才一视同仁;必须给予接受者以更大的话语权,医生看得好不好要听病人的评价,老师水平讲得好不好要让学生来说,技术创新成果怎么样要让企业鉴定、效益说话,等等;必须增强我国人才治理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在人才治理上实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效果。
创造包容探索氛围
人才脱颖而出、大量涌现需要宽容的社会氛围。我们常说,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际上说着容易做到难。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郇真的遭遇可以说有一定的典型性,她曾经在中山大学受聘助理研究员3 年,因上课表现得不到学生认可而不得不离职,转到华中科技大学后却因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成功发表重要论文而一鸣惊人。基础研究常常需要时间积累,科研人才也有不少是常人眼中的“怪人”“疯子”,如果没有包容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都是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浮躁心态,就很难培养出大家名师、孕育大量颠覆性成果。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曾经长期是人们眼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正是家人、学校对他的长期包容和耐心供养,使得他能够最终功成名就。我们常说,人无完人,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必须给予人才失败和犯错误的空间,让各方面人才特别是科研人才自由探索、放手创造,而不是设定各种框框来束缚手脚、限制发展。日本的大学有失败学课程,日本失败学专家畑村洋太郎所著的《失败学》告诉人们,只有正确运用失败才能带来成功。日本森田公司老板就是运用失败学求取成功的典型案例。故事是这样的:森田公司有一名员工自主设计开发出的车内芳香剂和方向盘套销路不畅,给公司造成5000 万日元损失,老板知道后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称赞他勇于创新的精神。老板这一态度使得这位员工受到极大激励,坚持发明创造,最后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老板由此决定专门设立“大失败奖”的奖项,用以鼓励在工作中遭遇失败的员工。美国波音公司也设有专门用来奖励从事高风险科研开发项目但未能成功的个人或团队“幻影奖”。瑞士、以色列、芬兰等以创新创造而闻名于世的小国,都有着异常宽松包容的社会氛围。我们要像党的二十大部署的那样“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必须软硬结合,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社会氛围;必须着眼大局,发挥有利于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综合优势,避免因小失大、求全责备、得不偿失;必须立足长远,尊重人才成长周期和规律,善于为未来投资、为后人蓄才,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破除人才高地障碍
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是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的竞争。一个能不断吸收外来人才的国家必然是生机勃勃充满发展活力的国家;相反,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在人才赤字状态,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持续大量流失,必然导致其发展动力和资源逐渐枯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处于人才赤字加剧状态,大量优秀学生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留学,当然他们中间归国者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中也有相当大比例留在国外,在享受我国优质基础教育、花费大量留学费用后,又成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发明家、建设者。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条件逐步改善,归国留学人员在全部留学人员中的占比快速上升,但总体而言我国依然是留学赤字、人才赤字的国家,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尤其如此。根据美国2018《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report)》,2017 至2018 学年,我国在美国高等院校就读学生超过36 万名,占美国国际学生三分之一,为美国贡献了120 亿美元学费,创造了15 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8科学与工程学指标》报告称,在2015 年,所有出生在外国但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外国博士学位持有者中,中国博士占10%,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中国博士占比高达22.4%。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企业家经常发现,美国用于卡我们的技术,往往是在美国的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我国利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道路,未来要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立足自身培养的基础上吸收来自世界各国的各方面人才。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才赤字的被动局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进程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是要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全世界人才向往的创新乐土,加快把我国从人才流出大国变成人才流入大国。为此,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清除一切妨碍创新创造、影响人才成长的障碍和堵点,在营造创新创造创业友好型社会上下功夫;必须坚持扩大开放,着力解决外国人才来华签证难、在华工作生活不便、海外华人回乡不便等具体难题,把开放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落实到制度和行动;必须坚持互利共赢,加强交流互鉴,让各国各方面人才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来到中国、留在中国。一个实现了伟大复兴的中国,必定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人才高地。
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流程。 来源:中经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