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之③绘就“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工笔画”
2023-12-13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刘洋
■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刘洋
丝路青年论坛秘书长、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主任 杨东平
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中国教育部发布实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来,通过努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的全球教育伙伴集聚区、国内国际教育循环示范区、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辐射区的一系列举措,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教育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提升,机制化的教育交流合作有序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实现双轮驱动,中国成为丝路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产学研合作方兴未艾,地方和高校搭建的各类“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平台蓬勃兴起,成为共建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纽带。
中国教育的海外“朋友圈”更大了。
点面结合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截至2022 年9 月,中国同181 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59 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与58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24 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与共建国家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其中大部分涉及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已共建25 个鲁班工坊,启动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试点。
国内外高校、职业院校和相关机构成立的“一带一路”专业教育机构
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合作,举办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大会、世界语言教育大会、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等大型活动。
各级地方政府协同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持长三角地区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和国际人文交流汇聚地;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与北京市合作设立“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立足区位优势,扩大面向周边国家的教育开放;引导重点高校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依托国家公派留学计划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组建国际高校联盟,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界的科研合作。按照相关战略部署,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提升“留学中国”品牌形象。
十年来,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开展,审批、管理、评估、退出机制不断完善。截至2021 年底,中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56 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机构和项目1340 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1016 个;合作对象涉及39 个国家和地区,1000 余所境外高校,900 多所中方(内地)高校(包括80%以上的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400 余所高职院校);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65%。
十年来,中国教育部会同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办学。2019 年,中国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进一步明确办学标准,规范办学行为。目前,中国高校在海外开设的专业包括汉语、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教育、工商管理、法律、金融、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航海技术、烹饪、新闻与传播学等。
自中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留学中国计划》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完善全链条留学服务体系,来华留学在推进制度建设、实施质量保障、严格入学标准、规范培养管理、设立政府奖学金、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来华留学学历教育发展迅速,“留学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来华留学学历生的主要生源国,其生源占据全部来华留学学历生的一半左右。
培养丝路青年为核心目标的教育联盟和教育机构纷纷成立。
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求,发起设立数十个战略联盟,并以加入联盟的高校为重要合作伙伴,促进多层次、宽领域、协同化的校际交流合作。
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语言教育提速发展。
十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各国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持续旺盛,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全球有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1 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8 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海外青年超过3000 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海外青年人数超过2 亿。2016 年-2020 年,全球参加HSK(中文水平考试)、YCT(中小学中文考试)等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达4000 万人次。2021 年起,汉语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一带一路”青年教育交流合作面临挑战
一是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叠加共建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增大教育交流合作风险。“一带一路”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等多个大洲,涉及不同的国家、种族、宗教、文化和政体,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水平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一定程度阻碍了各国教育交流合作。
二是部分共建国家政府部门教育交流合作尚未受到充分重视。从共建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初衷看,不少国家主要从发展本国经济出发,并未将教育合作上升到示范性、引领性的民心相通的战略高度,可视性、务实性、普惠性、战略性的教育合作成果相对不足。
三是中国教育资源供给存在不充分不均衡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逐渐从教育资源输入国转向输出国,从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需要看,中国有关部门亟须在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合作机制建设上尽快弥补短板。例如,“一带一路”建设催生了庞大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但是部分院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国际化供给能力不足。同时,中国部分教育机构与共建国家教育合作还存在“冷热不均”的问题。
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促民心相通
一是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成果,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桥头堡”优势,完善部际协调机制、部省协作联动机制,与共建国家建立和强化教育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对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动态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加强中国与东盟、非洲、中东欧、拉美、阿拉伯地区等区域和次区域教育交流机制,促进汉语、中华文化在共建国家的教育普及。促进新疆、海南、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一带一路”核心区域通过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促教育强省(区)建设。扩大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留学规模,推动更多高校学历、学位、学分、课程、职业证书互认,加强师生互访、人才联合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等“小而美”领域合作,做实“一带一路”高校合作联盟、教育联盟、专门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亲华的丝路青年人才。
加强省域内、省域间的统筹协调,实现学科、专业、人才等优质资源共商共建共享,联合打造国际教育联盟品牌,协同面向共建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与援助。结合中国5G 技术、智能手机、社交平台在共建国家普及,打造符合当地需求的数字教育平台,推广慕课、动画、游戏、短视频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在线教育形式。
二是培养高素质语言人才。支持社会力量助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加强汉语教师和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将汉语教育融入共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将“五通”交流合作融入汉语教育,满足丝路青年基于兴趣爱好、就业创业的中文学习需求。鼓励在中国学业有成的丝路青年留学生返乡开展中文教育,争做丝路人文交流使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制作更多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适应多层次学习需求的中文学习内容和中国语言文化,注重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云端化、服务个性化,更好服务数智时代的丝路青年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引入共建国家的语言教学资源,培养更多小语种人才。
三是培养满足“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国际领先、中国特色、共建国家通用适用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发挥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师资、课程等优势,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培养更多熟悉当地政策与国情、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并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共建国家语言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广中国政府部门、行业商协会、大型企业颁发或者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订单式培养满足中资企业人才需求的丝路青年人才,实现人才、岗位和能力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