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23-12-14宋沁润

新农民 2023年33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大量失地农民也随之产生。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化的参与者和影响者,其养老保障状况愈发引人关注。本文基于青州市Z镇的失地农民的被征地情况、目前生活状况、未来生活预期、现行政策态度等方面设计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获得相应调查数据,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提升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增加失地农民幸福感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

失地农民是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群体[1]。失地农民由于自身资源禀赋的限制,适应市场能力较弱,且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补偿方式单一且多为一次性补偿以及补偿资金发放不及时使失地农民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切身利益的受害者[2]。从失地农民角度来看,此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依靠,其依附于土地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被征地后农民无法获得相应稳定保障,农民生活方式发生相应改变[3]。为了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消除失地农民不满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探究影响失地农民养老满意度因素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研究设计

1.1 调查取样与处理

笔者选取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Z镇为调查点,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统计有效问卷为611,有效回收率为94.8%;以年满18周岁以上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以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具体指标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被征地情况(被征地面积)、经济因素(征地前后收入变化)、生活情况(家庭人口数量、目前工作)、政策因素(征地补偿标准、养老保险待遇发放标准、征地前后养老保障)、内心预期(养老期待、养老预期走势),上述指标作为数据分析的解释变量,养老保障是否满意作为被解释变量,自变量含义及赋值如表1所示。问卷资料通过Excel表格初步统计整理,以IBM SPSS Statistics 27进行初步卡方检验,选取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失地农民养老满意情况,Y为二分类数据,0表示不愿意,1表示愿意,其中P为因变量Y=1发生的概率,故1-P为意愿为0,Xi为第i个影响因素;βi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β0表示随机误差。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具体表示如下:

其中,β0是常数项,βm表示模型中第m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Xm代表因变量,ε是随机误差项。

1.2 样本基本特征

通过调查对象基本特征显示,男女比例相近,说明样本方面不存在性别的差异,从失地农民年龄组成方面来看,60岁以上的共计244人,占总人数的39.61%,占比最高。31~45岁人数为153人,占比为24.84%,年龄在46~60岁的人数为160人,所占比例为25.97%。总体来看,失地农民年龄小于45岁占比为212人,所占比例为34.42%,符合普通农村生产的实际,有65.58%的调查对象年龄超过45岁。在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方面,在调查对象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48人,所占比例为7.79%,高中学历人数为64人,在调查人数中所占比例为10.39%,学历为初中的有272人所占比例为44.16%,学历在小学及以下的人数为232人,所占比例为37.66%,总体而言,小学和初中占比总数过半,数量为504人,占比为81.82%,反映出失地农民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在健康状况方面,调查人群总体是较健康水平。

2 结果分析

2.1 模型拟合情况

通过初步卡方检验分析,自变量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被征地面积、征地前后收入变化、家庭人口数量、目前工作、征地补偿标准、当前养老保险发放标准、与征地前后养老保障、养老期待、养老走势预期同自变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经过模型系数的Omnibus检验,显著性P<0.01,P<0.05证明模型是有效的。在霍斯默-莱梅肖检验中,显著性为0.096,P > 0.05,表明拟合程度好。

2.2 实证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在各个解释变量中存在10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影响,分别是:年龄(P=0.033)、文化程度(P<0.01)、健康状况(P=0.022)、被征地面积(P<0.01)、征地前后收入变化(P<0.01)、征地补偿标准(P<0.01)、当前养老保险待遇(P<0.01)、当前养老保险待遇发放标准(P<0.01)、征地前后养老保障(P<0.01)、养老期待(P<0.01)、养老走势预期(P<0.01);其中解释变量年龄和被征地面积对被解释变量养老保障是否满意为负显著性影响,其余为正显著性影响。从结果来看,(1)年龄的大小对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且呈现负相关。(2)而文化程度的高低对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呈正显著性影响,表明随着年龄增大,失地农民对于养老保障满意度越低。年龄较大的老人对原有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固有的传统农耕思想使其认为稳定生活保障是建立在土地之上,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对社会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就业选择机会较少,因此失地农民随着年龄增长对于养老保障满意程度呈降低态势。但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就业选择机会相应提升,因而随文化水平提升,对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3)健康状况对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影响,其凭借健康的体魄,可以发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增加失地农民的自信心,此外健康的体魄,意味着对医疗费用支出较少,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养老保障的信心。(4)被征土地面积同失地农民养老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且结果呈负相关,表明被征地面积增加,养老保障满意度下降,传统观念下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一切收入来源的保障,征地补偿措施不到位,发放不及时(访谈中得知)均会对其产生影响。(5)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家庭人口数量、目前工作对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无显著性影响,表明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不受关于家庭人口数量、目前工作这2个因素限制,但却和征地前后收入变化呈正显著影響,这是因为较高的收入水平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体验感。

(6)在政策因素方面征地补偿标准、养老保险待遇发放标准、征地前后养老保障方面均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呈显著性正相关,表明农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如果能在被征地后获得较高的赔偿且政府关于失地农民补贴安置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农民对于养老保障方面满意度自然增加。(7)在内心预期方面养老期待、养老走势预期对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且呈正相关,表明较高的心理预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高的期待和信任。

3 讨论与政策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补偿制度

在征地赔偿方面,不能局限于土地本身价值和收益,更要同农民的实际利益相关联,征地赔偿标准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之征收土地后无法确定其非农用途,这就造成了赔偿标准难以统一的困境[4]。此外,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造就了不同赔偿主体,这也就形成了不仅对失地农民补偿还要对农村集体经济及相关部门进行赔偿,加大了利益分配合理化的难度[5]。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增加农民幸福感和政府公信力,结合失地农民群体养老保险情况,适当提高补贴收入,增加失地农民群体参保率。优化集体经济补偿方面的使用,适当调整集体和个人补偿占比,提升农民个体占额赔偿。建立合理的补偿监督机制,促使补偿落实到位,从而消除补偿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3.2 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使个人养老金制度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基于城乡二元经济影响导致农村和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统一,故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引导,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合理运行。政府应提升补贴力度满足农民失地后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月基本养老金标准,制定可持续的补贴方案,缩小城市居民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差距。重视推进传统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机制相结合。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以确保农民晚年有稳定的生活收入,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同其他制度相互补充,如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通过减轻农民看病治病的生活压力,把更多的收入分配到自身生活或养老保险中。

3.3 提升失地农民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在失地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仍存在着“看病难” “不愿看”的情况[6]。应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就医条件,除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系统的硬件设施外,还应注重人才的吸取和采纳,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满足农民常见病、慢性病的治疗需求,尽量做到小病当地医治,在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同时减轻农民医疗压力。

3.4 提供失地农民法律援助

失地农民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不能承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付出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更包括时间、精力等方面[7],此时采用法律援助手段是必要且有效的。为了开展更行之有效的服务,建议在农村或者社区成立在线法律援助工作室,积极鼓励学习法律的毕业大学生、律师,或者其他公益组织为失地农民或其他弱势群体提供在线法律指导和援助,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治理環境。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调查显示至203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化人口将突破4亿,届时我国或进入重度老龄化的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新时代老龄工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老龄化背景下,作为老龄化人群中失地农民群体切身利益保障越发重要,本文基于山东省青州市Z镇失地农民养老满意因素探讨,通过模型回归结果,探究了影响失地农民养老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具有较为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海斌.基于广西“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后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以桂林市雁山区为例[J].知识经济,2016(14):33-34.

[2] 吴萌,任立,甘臣林.认知层次对失地农民保障行为响应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19,314(11):28-34.

[3] 陈沫.泰安市泰前街道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21.

[4] 梁翠丽.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商业观察,2021(29):32-34.

[5] 陈慕扬,朱文杰,陈其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以扬州市广陵经济开发区新星村G组为例[J].山西农经,2023(7):85-91.

[6] 刘俞.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0):210-212.

[7] 马芳,杨帆,陈好芳,等.失地农民法律权利意识培养策略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3(23):177-178+186.

作者简介:宋沁润(1997—),女,汉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影响因素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大英县人社局多举措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