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2023-12-14李水坤蒋顺忠万强
李水坤 蒋顺忠 万强
摘要:现阶段我国林业建设力度较大,在可持续发展阶段应选择高效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林业生产、建设等提供基础保障,并降低各类病虫害问题发生率,为苗木各阶段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林业工作管理者参与实践,能够利用自身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掌握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方法,根据病虫害特点、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查出引发病虫害的具体原因,制定和完善的作业方案与管理措施,提高林业生产质量,进一步扩大我国林业资源,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及稳定性。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我国林业减灾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林地建设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我们要在多个层面上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提升等产生较大影响。关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已经得到我国林业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等高度重视,明确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价值,对综合治理方法的合理应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杜绝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问题频繁发生,推动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及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1.1 做好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受国外病虫害影响,因地理环境不同,使我国林业病虫害爆发式增长,严重影响着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还会成为阻碍林业建设及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美国落叶松尺蛾的入侵,不会受环境因素影响降低害虫数量,消灭难度较大,一旦发生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蔓延。再加上没有天敌控制病害的大量繁殖,无法达到根治目的。关于化学药物防控则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还无法保证落叶松尺蛾被全面消灭,给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造成更大的困扰。所以,需要引起更多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林业管理部门与环保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内容与职责详细分析引发林业病虫害的具体原因,加大防治技术研究力度,形成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法建议,达到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频繁发生,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1.2 分析病因,对症下药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常常是种类单一,防治难度不大,但随着环境变化和用药增加,森林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并呈爆发式增长,全球环境一体化背景下产生了较强的“蝴蝶效应”。伴随我国与世界各地的密切联系,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森林病虫种类越来越多,相关监测及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森林病虫种类就已经超过了60多种,必须采取防治措施,加大处理力度,减少损失,消除林业资源危害[1]。建议林业管理部门能通过建设及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调研和分析,掌握不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编制相应的管理方案与处理措施,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高效应用确保处理准确有效,从根源上杜绝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才能减少经济损失,也能促进我国林业建设工作持续开展。
例如:大部分苗木会发生立枯病,该病病原是立枯丝核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4~28℃。但幼苗处于土壤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易发生立枯病,直接影响着幼苗的生长,还会因防治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对整个林区的幼苗生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突显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可在林业建设选址时就考虑到这方面情况,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好、土壤疏松、前期無病虫害等,在播种前先用福尔马林熏蒸,按照360 mL/m2,即360 mL+23 kg水的比例均匀喷洒药液,然后用塑料薄膜盖,约7 d后揭膜,深耕土壤,既能保证药效充分发挥,还可把土壤中存在的虫卵直接杀死,为苗木种植及生长营造良好条件。要考虑苗木种植后约14 d是引发立枯病的高峰阶段,需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准幼苗基部直接喷洒,或者使用草木灰,按照8∶2的比例充分混合后均匀地撒在幼苗基部,均能突出较强的防治效果,在根本上杜绝立枯病发生。
1.3 提高成材率
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会对我国林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提高林木成材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目前,因环境因素、人工林因素等影响,导致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率较高,类别较多,特别是对外来树种的引进,会增大林业病虫害的治理难度。所以,需要借助现代化防治技术做好重点处理,通过专业化管理人员对病虫害特点的分析,以预防控制为根本,明显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还会在苗木各阶段生长过程中采取防控措施,营造良好的树林生长环境与条件,多方面地促进苗木生长,从而提高树木成材率,实现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
2 常用的林业病虫害防控技术
2.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要重点考虑生物种间关系,对害虫种群密度科学调节,保证他们的制约关系,起到较强的防治作用。林业管理人员要针对不同病虫害特点、防治要点进行分析,掌握规律,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最终的治理效果。
2.1.1 利用天敌
通过管理人员对林业虫害类别的分析与确定,可以选择天敌治理手段,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比如:松毛虫的防治天敌是赤眼蜂;天牛类害虫防治天敌是管氏肿腿蜂;舞毒蛾的防治天敌是茧蜂;白蛾及舟蛾的防治天敌是啮小蜂等等[2]。还可以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如:螳螂、蠾蝽、瓢虫、草蛉等,均会取得较明显的防治效果。
此外,关于菌类虫害的防治可选择微生物治虫,如:苏云金杆菌属于一种微生物杀虫剂,主要特点是对人、畜无害,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与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相比较,整体效果较突出,还能为苗木各阶段的健康生长提供可靠条件。
2.1.2 利用鸟类
鸟类防治属于一种较传统的方法,在害虫控制方面有较突出的作用,与环保、经济等理念相符,还会有较强的持久性效果,也是目前林业虫害防治主要措施之一。比如:大山雀、杜鹃、啄木鸟等均属于捕食害虫的鸟类,直接影响着害虫的虫口密度,追求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生态效益更明显。
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有低容量喷雾技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静电喷雾技术、静电喷粉技术,各自优势及防治效果不同,也需管理人员结合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科学合理选择技术手段,才能确保治理效果达到预期防治标准。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以喷洒方式为主,属于一种新的喷雾施药技术,使用阶段只需根据林地面积控制药剂使用量,一般情况下,按3.33~13.33L/667m2,就可保证较强的防治效果。同时,与传统化防治技术及方法的实施效果相比较,还能节省人力与水源,功效提升约10倍,因施药效率较高,更能保证用药充分及较强药效。
超低容量喷雾技术与低容量喷雾技术的原理相似,也是对药剂使用量科学控制,根据林地面积控制药剂使用量,约0.33L/667m2,也会突出较强的防治效果。
静电喷雾技术是在药液喷洒过程中会形成带电雾粒,是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基础上持续研发与创新,主要优势是雾滴粒径较小(20~50μm)、分布均匀,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时相互排斥,不凝聚,能对苗木全面性地覆盖,也有较强的防治效果[3]。
静电喷粉技术要重视药剂喷洒后的效果发挥,主要影响因素是粉剂粉粒细度,与其他技术应用要求相比较,此项技术最特殊的是粉剂粉粒细度控制,如果过细会降低药剂利用率,漂移较严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对此,需管理人员能结合林业病虫害的侵害程度、防治标准等合理选择各项技术,通过标準作业及规范应用能达到预期效果。
2.3 营林防控措施
2.3.1 选种
以抗病品种为主,也能降低后续病虫害防治及管理难度。在传统化防治技术及方法应用下,习惯于对农业措施、农药防治,虽然能对病虫害进行大范畴的控制与治理,但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还无法保证苗木各阶段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也会成为抑制苗木生长的因素之一。对此,在营林技术应用阶段还需把工作重心放在选种阶段,有较强的预防作用,与常规育种深度结合,不需要额外投入,也能保证防病效能持续提升。再加上各领域对抗病品种的大力宣传,还能在林业建设阶段减少杀菌剂的使用量及频率,减少此方面的投资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还会在根本上逐渐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2.3.2 育苗
苗圃前对林业病虫害的危害性做好调查工作,也为林地选择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对猝倒病的防治,不能选择发生过猝倒病的土地种植,或者是常年种马铃薯、茄科、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再加上苗圃附近环境的防治,能杜绝已经发生病害树木的传染,可通过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进一步处理,必要情况下可在土壤中喷洒农药化肥,也可为苗木种植及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3.3 抚育
从森林经营角度分析,因森林生长周期不同,关于抚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还需重视苗木生长初期,保证水分、肥料等各类营养物质充足,能对苗木健康生长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再加上苗木猝倒病的防治,通过定期灌溉、施肥、除草等也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此外,抚育阶段还需开展间伐工作,能对林地树木的郁闭度、光照、通风等均需科学调整,不为病虫害传播提供有利条件,还会在管理力度持续加大的同时对已经发生病虫害的树木及时处理,需对林地内其他健康树木高效保护。
2.4 物理防治
2.4.1 人工捕杀
对于林业个体较大的虫害治理可选择人工捕杀方式,重点考虑此类虫害的数量及繁殖力,能组织更多人共同捕杀,降低投资成本,防治效果也比较明显。比如:松毛虫的幼虫与茧捕杀、青杨天牛人工剪除虫瘿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等。
2.4.2 隔离
部分害虫一旦发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蔓延、繁殖,增大人工捕杀难度,为确保防治效果,可选择隔离措施,能阻止虫害传播与蔓延,特别是对未发生虫害的树木安全保护,通过区域划分与隔离,减少经济损失,还会对发生虫害的区域针对性处理,争取在最短时间保证治理效果,对于健康树木也需喷洒相应的防治药剂。
2.4.3 诱杀
诱杀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性特征进行捕杀处理,操作简单,还有较高的经济性。比如:常用的是灯诱捕杀,是因大多数昆虫均具有趋光性特征,对昆虫发送“信号”是林间信息素合成物的气味,还能干扰昆虫交配,在信息素诱惑下能对害虫进行捕杀,在农林害虫防治中也是较重要的手段之一。比如:对蚜虫的捕杀,考虑此虫害的危害期往往是每年的3月份开始,成蚜或幼虫会对树木主茎干、芽叶等有较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借助芽叶帮助虫卵越冬,导致第二年3月份又开始繁殖,增大防治难度。对于此虫害的治理,就可以选择诱杀手段,可根据林地建设面积在一定区域内控制诱杀灯的安置数量,能减少此方面的投资成本,还会在成虫阶段就对其进行诱杀,阻碍雌雄交配,对害虫数量有效控制,逐渐降低对树木的危害性。或者是利于天敌或药剂防治,也能保证较强的治理效果。
3 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建议
3.1 具备完善的防控体制
根据不同地区林业生产特点做好林木检疫工作,能杜绝外来物种的侵入,还会遵循“因地制宜”的防治原则,考虑到森林资源越来越丰富,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及稳定性提升有积极影响,在实践阶段对防治体系进一步优化及完善,保证林业部门的防治能力明显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部门在此方面的大力支持,也会出台各项政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充分调动每位职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为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及创新发展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
3.2 林业病虫害防控队伍建设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阶段还考验着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在人员工作岗位配置阶段就会重视人员的实践能力,需在日常作业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工作经验,无论是病虫害类别、发生周期还是苗木生长周期、各项条件等都会详细掌握,通过对多种防治技术与方法的灵活运用,始终都会为苗木生长营创良好条件,各项措施高效落实的同时还会降低病虫害的发病范畴。
比如:某林业管理部门就在此方面做出科学化的调整,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活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引导人员学习专业知识,能对病虫害防治要点及技术手段的应用标准全面掌握,确保各项工作秩序开展。在此基础上,落实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组建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与效率,并强调合理资源的高效应用,能全方位地保护森林资源,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林业经济稳定发展。
4 结语
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综合效益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需要在生产实践中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能根据林业建设及经营要求编制完善的防治体系,随着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高效落实,把工作重心放在检疫程序控制方面,可在根源上防止病虫害入侵。再加上林地防疫与综合管理,经森林害虫与培育管理的结合,工作人员对林地中不同树木的生长规律、特点、各阶段易发生的病虫害种类等详细掌握,提前编制防控方案与措施,在多种防治技术与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下促进苗木健康生长,还会为其营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林业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佩佩.林业病虫害的原因分析及无公害防治[J].新农业,2022,6(24):13-14.
[2] 吴鹏.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2):181-183.
[3] 李燕.林业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2,3(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