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道德观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12-14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道德观德意志道德行为

闫 艳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道德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统一体,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德育人”的教育传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极为重视,多措并举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随着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中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爱国情怀得到了不断强化,但仍存在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责任不强、道德行为偏激等问题。因此,我们对新乡、安阳、濮阳以及焦作等城市的数十所初级中学进行实地调研,研究中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完善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提升道德修养。

一、中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

1.道德意识强,但道德意志薄弱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相对明确的道德观,也具备了一定判定是非对错的能力。从总体来看,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强,但也存在道德意志较差,往往在面对一件事情时,道德判断是正确的,也想按照道德标准去完成这一事情,但往往因为道德意志不坚定,做出与正确的道德判断不符的行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处于不稳定的第二叛逆期,交往环境和生理的变化会使他们的道德信念发生改变。如:对于在路上捡到钱,明明知道不能占为己有,却还是抵制不住诱惑而选择把钱私藏下来;明明知道不能长时间上网玩游戏,要好好学习,还是躲避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偷偷上网。此外,盲目跟随别人,缺乏独立思考,缺少自信,依赖他人,怕犯错误,怕承担责任等,也都是其道德意志薄弱的体现。

2.道德情感浓,但道德责任较弱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在用某些道德规范来衡量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内心体验。人内心所熟知的道德规范,即:人的道德意识水平,会影响或决定他的道德情感。据调查得知,中学生道德意识强,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去做事,并得到夸赞,这种极好的体验会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上升,道德意识水平获得提高。这种情况的持续会使中学生的道德体验愉悦,其道德情感就会越来越浓。同时,中学生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学校能够尊敬师长,遵守校规,团结同学,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在校外尊老爱幼,对父母长辈充满爱和信任。由此可见,中学生普遍道德情感浓厚。但同时,中学生的道德责任较弱。如:中学生对尊老爱幼的事例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支持并称赞这一行为,但是当他们的爷爷奶奶需要他们提供一点帮助时却可能置之不理;中学生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很是认同,但在中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相互攀比吃穿用的情况,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还因此产生自卑感;中学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发展理念持绝对的支持态度,也会参与到倡导保护环境的活动中,但有时候会出现随手扔小纸片、不爱吃的食物就直接倒入垃圾桶等行为,这些都是其道德责任较弱的体现。

3.道德品质好,但道德行为偏激

道德品质是指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人类个体在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自我国开展教育改革以来,中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理论文化知识,而是重视中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能够积极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志愿以极大热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做社会公德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较为强烈的个人道德感,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做事情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其行为普遍符合正确的道德观。但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群体存在道德行为偏激现象。比如,中学生年轻气盛,感情用事,做事有时候不会考虑后果。中学生有时候明明知道有些行为是与自己所熟知的道德规范不一致,但为了哥们义气也会选择去做;有些中学生见到不文明行为时,自身责任感爆棚,可能不顾及说话方式以及语气,有可能引起冲突,事情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是其道德行为偏激的体现。

二、中学生道德观问题的成因

1.缺乏道德意志锻炼

道德意志是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德意志坚定的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敢于直面失败,对待失败能够表现出其坚强的道德意志。现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中学生犹如温室中的花朵,从小就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父母长辈将所有的爱和希望都浇灌在他们的身上。相比而言,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意志的培养。

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解决,成长过程很少遇见挫折,这也使中学生丧失了很多锻炼自我的机会,很多能力被弱化。部分学生进入中学后甚至照顾不了自己的基本生活,缺乏独立性,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半途而废。家庭教育也只是关注学生的学生成绩,而忽视对于道德意志的培养。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智力的提升,缺乏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而道德意志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形成顽强的道德意志。但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较少且以讲座类活动为主。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寄希望于理论传授或是他人实践经验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经验行为,其效果不理想。

2.忽略道德责任培养

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学生的家庭中,父母的责任心出现了“超重”现象,他们大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承担压力和责任,会将本该由中学生承担的那部分责任都替孩子承担下来。与此同时,中学生在责任承担方面出现了“失重”的现象,很多事情都靠父母帮忙解决,会对其一些不良行为拒绝承担责任。类似的责任意识错位现象还出现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几乎把所有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而学生则仅仅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这些责任意识的错位以及对中学生道德责任培养的忽视,导致中学生的道德责任较弱。人们在面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要承担责任时,总会不经意地选择去为自己辩解,企图减轻甚至不想承担责任。同样,当学生面临道德责任承担时会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犯错误不可怕,下一次改了就好;或者认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是好的,做事情的出发点是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只是过程中有误差,下一次好好表现就可以了,这一次就当个教训。学生为自己辩解逃脱责任是道德责任较弱的表现。这时如果学校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是错误的,应该承担道德责任。而现实是学校和家长忽视对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反而选择帮学生逃避责任。

3.轻视道德行为引导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1]习近平总书记用简短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修德”应该在日常点滴生活中实践,要“立足平实”。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储备了大量、丰富的道德理论认知,知道什么行为是符合道德尺度标准的,并且其道德意识强、道德品质好、道德情感浓。但是如果道德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就不能强化自我道德认知,不能将正确的道德理论转变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没有实践,道德认知就会停留在认知阶段。同时,如果没有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对道德认知也不会产生具体化的印象,可能对理论存在疑惑。而只有在道德行为引导下、经受实践检验学生才能信服理论,才能真正理解理论、按理论做人做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反观现今,很多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还是照本宣科,教学缺乏鲜活素材,并且很少组织与思想道德有关的实践活动,把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寄托于纯理论课堂教学,没有相关的道德行为的引导。这种只有知识的外在施加,没有实践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对道德观认识只会停留在认知阶段,无法指导实践,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中学生道德观问题的对策

1.加强道德意志锻炼

道德意志通常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意志锻炼,首先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使学生可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在长期良好的道德体验中发展道德情感。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中学生参与有关意志锻炼的报告、讲座、恳谈会等。在此过程中,组织者要注重宣讲内容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强烈的自我体验感。

在实践活动中,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完成目标任务,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只要是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就一定要让其完成;但同时也要注意要求要适当。要求过高,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要求太低,会失去磨练意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道德意志方面的不同特点,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去对待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做事犹犹豫豫,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就要培养他们意志的果断;有的学生不稳重、做事冲动,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就要培养他们意志的沉着冷静;有的学生缺乏毅力,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就要培养他们意志的坚韧性。“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2]只有注重和加强对中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才能有效发挥出道德的无穷的力量,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中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2.增强道德责任培育

家长和学校要重视对中学生道德责任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产生道德责任感,促成学生道德责任的形成和发展。比如,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中学生能认识到自身不道德行为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在此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学生的道德内化,要把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来看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学生的道德责任培养需要为目标,形成以学生为道德教育主体的思想格局,使学生道德责任意识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仅依靠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来达到教育和培养道德责任意识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工具,而应该是教育信息的主动接受者,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受众的自我选择,要让他们通过主动参与自觉地融入道德责任教育中来,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培养道德责任意识。

3.强化道德行为引导

中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有时会道德行为偏激,原因是家长和学校忽视了对其道德行为的引导。处于生理和心理重要转折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偏激的非道德的行为,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得到合理的、有效引导和纠正,其道德行为就会慢慢地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协调、相一致,从而能够实现知行合一。杜威认为:“一般的、超越经验的道德观念是没有意义的,受教育者必须‘养成有用的习惯’。”[3]有用的习惯对于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来说即强调对其道德行为的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堂教育之外,要组织青少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等等。”[4]由此可知,要加强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引导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学校可以通过实践让学生把道德理论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比如,教师可以用类似“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价值观”这样的主题组织学生出一期相关主题板报,从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可以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使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了解雷锋事迹,深刻感悟其奉献精神,引导中学生把心中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四、结语

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任务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中学生道德教育和培养工作需要放在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观察和发现中学生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途径和方法,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培养,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道德观德意志道德行为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