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内在逻辑及建构路径

2023-12-14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张 涵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01202)

信仰是探寻人生价值和意义基础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行动指南、奋斗动力,以及对终极目标的笃信,这个坚定不移的目标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尊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聚焦并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必须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建构信仰教育路径。[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问题解析

1.教育主体内驱力不足

教师作为信仰教育的主体,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不足,有一项调查显示:47.97%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偶尔会融入信仰教育的内容,19.40%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会在课堂上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4.41%的大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做到这点,教师自身功底不深、学术素养不高、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不到位。此外,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等出现了各种变化,隐含着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价值观的交锋和冲突,在交锋和冲突面前,何去何从、如何取舍,极易困惑和迷茫,作为教育对象其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兴趣不浓厚,没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国家发展大势、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和平与发展、关注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及作用。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以及思想认知限制,容易受到各方面思想的影响,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导致自控力较差,使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学习和理解上存在很大误区和难度,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效产生很大影响。

2.教学内容陈旧僵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体系过于庞大、重心不够明确,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僵化,习惯于老旧方式和传授老旧思想等诸多问题。因循守旧,在教学工作中缺乏创造性,做事凭经验,不善于用新理念开展工作,对待学生缺乏精细化工作态度,考虑问题浅尝辄止,思考不深;考试多停留在理论知识方面的考核,更多侧重于知识的有用性,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填补,学生是有个性的、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主体,并非盛装知识的容器,道德考核缺少科学和系统的测评理论和运行机制,较少考虑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整合内化的程度和外化实践的深度,仅通过传统定性定量型考试作为考核的标准很难衡量学习效果,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大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上,学生缺乏创造性和进取心给高校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造成了一定难度。

3.教学环境矛盾凸显

大学生处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环境下,国际敌对势力与中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尖锐复杂。同时,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期,不同程度地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上涌现出各种消极思想、享乐思想、娱乐至死现象,通过媒体肆无忌惮的传播,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判断及价值取向。大学生面对着复杂的社会形势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困惑,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性偏差”,一方面要与社会负面影响角逐,另一方面要确保政治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大学生亟需教育和引导,尤其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大学生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终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利用网络便捷性的同时,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环境,提升抵御风险和西方腐朽思想的能力,避免受到网络文化交互性和开放性带来的伤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信仰教育的内在逻辑

1.历史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仰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形成、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高校思想政治课融入信仰教育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架构以及富有生机活力的发展潜质,是科学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2]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信仰教育的重要阵地,立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教育教学实践遵循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逻辑,紧扣时代背景,遵循教育规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目标更加明晰、方案更加具体、思路更加创新,最终实现高校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和指导,在精神感知层面和在言论、行为等层面达到高度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前行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仰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目的都是培养堪当民族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理论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仰教育具有融通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坚持理论逻辑、生命逻辑与人类发展的合乎逻辑。教师要加强对信仰教育的认识,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隐性教育互相渗透,分层次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领悟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魅力,深入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理想信仰,要正确理解历史规律,要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此外,要注重从理论知识到信念知识的转化,教师应注重人文关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生在价值认同、自觉追求的现实图景中深化信仰教育的理论内涵,对信仰内容产生情感认同及实践内化,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民族振兴之中。

3.实践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仰教育具有辩证性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了解时,已经初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知识,需进一步实践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思想上、情感上、价值上和马克思主义同向同行。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学习理论,普遍缺乏社会历练,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时代背景等缺少较为形象化的感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仰教育要让大学生学会“知”“行”“悟”。三者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想”的状态,而应进一步“见”“行”“悟”,高校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课堂、走进历史课堂、走进社会课堂,在多元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深化信仰教育。[3]渐进式地体悟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真谛”,进一步明晰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自我实现的情感诉求、价值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价值认同到人格塑造、从环境育人到自觉践行,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生共进。大学生对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建立的思政课程的辩证思维、政治立场等形成价值认同,并以自觉追求的形式体现。

4.系统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仰教育具有互补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实施效果与高校师生及教学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信仰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全要素高度协同与环境的有利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信仰教育系统共同构成动态互补的共同体,在这个系统中各种信仰教育力量进行资源整合、相互作用并焕发出信仰教育潜能,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共同体内各要素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由校内要素和校外要素共同构成,校内要素由课堂、教师、学生三个要素构成,校外要素是由社会、社区和家庭三个要素构成,各要素按特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妥善协调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信仰生态共同体的作用机制,实现共同体内各要素相互配合、平衡运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建构路径

1.提升教师素养:凸显信仰教育的成效

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传播者,[4]加强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同感,能够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只有这一前提落到实处,思政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此,首先要坚持社会主流思想的引导,并使之贯穿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要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中所包含的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使之提升到战略高度,确保专业课教师坚定自身立场、立足正确的观点、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展开思想层面的指引。其次要纠正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所形成的错误认知。如果这种错误认知一直存在,则直接影响课程思政要素的发掘和效用的发挥。因此,要引导专业课教师不断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形成正确认知,并深刻理解新时代人才培育要求,认识到课程思政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是科学思维的训练,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使之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应通过有效方式引导专业课教师积极主动展开课程思政探索,在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做好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

2.优化教学目标:发挥信仰教育的引领作用

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其课程目标。讲政治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不能淡化和弱化,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建立历史思维逻辑,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必修课。通过情景式教育、探究式教育、体验式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在学习与实践中自觉践行使命担当。[5]坚决反对一切错误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要自觉地应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通过比较、鉴别、论证,使学生明辨是非,明晰概念。

3.创新教学方法:增加信仰教育的情感认同

传统信仰教育教学方式忽视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生成的历史方法与视域,信仰教育的认同是大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历史结果。价值认同从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升华,融入道义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课堂上“多元参与”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信仰教育根植于情感体系中,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引导大学生升华信仰认知,从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认同,进而统领情感认同,内塑信仰人格。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伟人故居、博物馆等,感受中国的历史巨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效率,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社会关爱,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并主动表达自我,使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内化为自身的品格。

4.激活教学对像:增强信仰教育的内生力

信仰的生成并非一朝一夕,是由感性的知识升华为信仰情感,再使信仰情感转化为信仰意志,信仰意志最终生成信仰行为并被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信仰教育应注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分享中彰显教学活动的内生力,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主流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6]大学生要自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有力的思想武器,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做到化知识为智慧、化理论为行动,“知行合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即正确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义,勇立时代前潮,勇担历史之责,从小我走向大我,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成就展览馆,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使大学生在信仰认识上有了正确的信念,认识的自觉信念和积极的实践信念相结合,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把自己的理想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发展同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把小我融入大我,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猜你喜欢

理论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