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路径研究

2023-12-14李月波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院校高职

李月波,董 超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工作,关心支持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任,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动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青年争相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始终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惧牺牲,前赴后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越来越近。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刚健自信、担当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历史清晰地昭示,红色基因在一代代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中变得更加优异强大,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学生勇于奋斗的宝贵财富。

2.理想信念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战胜各种困难的一大法宝,危难时刻是对理想信念最集中、最充分的考验。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广大青年才能保持不竭的精神动力,勇于接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终身。

3.理想信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以实践应用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身,坚定不移地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将党的精神学懂、学通,以党的领导为“指向标”。广大青年要始终坚持为民情怀,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用真心为民办实事,用真情为民解忧愁,强化“信念”,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境遇

1.社会转型导致价值取向多元化

从内部环境看,社会转型最显著的结果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发展之快以至于浓缩了诸多社会历史进程,这一过程给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两方面的考验:一是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交替变化甚至错位,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理性经济人”、资本逻辑影响加深,社会交往中工具理性不断挑战价值理性,政治生活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频繁抬头,衍生出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等现象。二是向分化型社会的转变,推动社会利益出现分化局面。人们在物质财富、精神生活等方面差异性加大,并伴随因个体主义、主体意识的膨胀而导致社会整体价值共识的减弱,冲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聚合。

从外部环境看,理想信念教育正面临日益复杂的形势与挑战。特别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加持下,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走向纵深,在碰撞中生存,在共建中交融。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基因和灵魂,本土观念和文化必然会受到外来性冲击,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加重仍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紧张与忧虑,使其对传统观念和文化产生怀疑,甚至丧失信任,导致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2.高职教育呈现主体差异性

新时代伴随“大思政课”平台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性、特殊性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较为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及与产业、行业的匹配适应性,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不足。比如,在开展师资、课程建设与资源分配等工作时更倾向于服务专业发展需求,淡化或延迟满足思政课等“非核心”课程的需求;受制于学生基础薄弱、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的实际,学校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但在服务性、成长性等需求端供给缺失,特别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针对性不足。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自身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面对自媒体时代一些教师依旧保持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另外,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是“00后”和网络原住民,其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总体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价值;三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四是缺乏信息甄别能力和价值观念判断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给予足够重视。

3.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

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就教育过程而言,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理论和抽象概念的讲解分析居多,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环节偏少。面对多元价值冲击,如果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不能充分考虑社会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直面思想困惑并解决实际问题,则会让大多数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讲“大道理”,是空洞、遥不可及的,无法引起学生共鸣。长此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关键的主渠道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思政课讲授难度大,要求教师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最新理论成果,灵活解读最新政策,合理运用最新案例,创新方式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仍以说教为主,导致第一课堂吸引力不足,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排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甚至加以否定。

4.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跟踪不及时

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受教育者后续的实践,并呈现一定的动态性、长期性和客观性。但对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本身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而且作为意识层面的概念,甚至无法采取完全量化的方式进行测算。即便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观察,都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只能作为一种获取教育模糊效果的辅助手段。特别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后,往往能够通过言行等获取到“个人”的一些教育效果,但“群体”性的教育效果单纯依靠教育工作者来把握是极不现实的,必须有赖于特定的观测与反馈机制。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有效路径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加强理想信念内容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序发展。

1.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建设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汲取历史养分,牢牢抓住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着力点,呼应时代要求和受教育者需求;要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理想信念的确立必然要依托于深厚的理论信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当前,各高职院校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随着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不断深化,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也将持续加深。其次,要不断加强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高职院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最宝贵的资源。引导教育学生透过历史看时代发展,将知国作为爱国、报国的必要前提,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四史”的学习能力,深刻认识到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怀、信念支撑,形成当前立志做新时代青年的行进动力。再次,必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直面学生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拨开思想迷雾,引导激励学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增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自觉。

2.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纵向协同和横向联动。要加快大中小学一体化格局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保持一体化、循序渐进式推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分层次、分阶段、有衔接地实施理想信念针对性教育。特别在高职阶段要加强显性教育,注重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深层次理解,与学生个人情感达成深层次融合,逐渐实现知行合一。不断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一同就理想信念教育问题达成高度共识,同向发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高职院校要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大教育观培育环境中,与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校园文化培育等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担当职业责任,将个人理想同行业发展、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要推动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坚守课堂教学这个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多管齐下;要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重要作用,正视互联网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的存在,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策略,弥补主渠道可能存在的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给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3.健全理想信念实践养成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理想信念的最终形成有赖于实践,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理想信念教育融贯课堂内外。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丰富的教学载体,善用自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和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还应根据学生特点、未来职业发展,结合历史和现实强化学生的实践参与,提升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教育;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有意识地设计实施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观察、体验本行业、相关领域的现实状况,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形成、加深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性认知。另外,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高职院校要广泛搭建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4.多维度评价、跟踪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评价应坚持多维度考评,兼顾供给与需求端,投入与产出端。学生作为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主体,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无法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标准,甚至无法单纯以在校期间的表现作为评价依据,必须重点关注理想信念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以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为评价维度。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比如,在思政课堂加入“时事讲评”环节,把思政教学和时事政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主动了解、解读、思考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供给端效果的实时监测和评价策略的适时调整,及时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加以纠正。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实践改造情况作为评价依据。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要综合学生课堂内外与工作前后等多个方面加以观察,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校友工作机制,积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质量,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鲜活案例和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院校高职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