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涵、协同育人问题及对策

2023-12-14张细松李福然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张细松,李福然

(山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专业课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着重强调贯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全过程思政教育。以此为契机,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课程思政化改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相区别的明显特点是,它是一种采用更直接表达的“成才式”教育。[1]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课“唯育才”而没有育人方面的考量。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明确。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协同育人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已然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

一、思政教育的“孤岛现象”及课程思政的内涵

1.思政教育呈现的“孤岛现象”

对于思政教育而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在学生成长和接受教育过程中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所在。这也正是所有学科和专业课程本应该发挥的价值作用。不过,现实是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工细化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并没有进一步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思政理论课程被经常误解为是一种专职铸魂育人的思政教育手段,而专业课等非思政课程则很少承担思政教育的功能。[2]

现实中,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孤岛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除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等非思政课程并未进行全课育人;二是除了思政教师、辅导员等,专业课程等非思政教师和工作人员并未进行全员育人;三是除了对思政课程进行考试和对学生进行在校综合表现测评,并未进行全过程育人。[3]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等非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目标并未充分得到实现。

2.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在实质上指的是高校必须坚持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遵循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一系列根本举措。立德树人在根本上,追求育人与育才的统一,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实现人才“双育”。专业课课程思政在内容、教学实施过程和考核等方面有利于大大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4]专业课课程思政基于全新的协同育人理念,在实质上一方面在知识教学中承载思政元素教育,一方面将思政教育融于具体的知识教学中,不断通过发掘跨学科与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理论讲解、精神塑造和价值理念灌输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

具体来讲,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立德树人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本质。课程思政一直关注对高校学生三观的培养,通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致力于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能够集众多方面于一身的混合型人才。课程思政贯彻在专业课程等非思政课程教育中,通过与其他非思政课程的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种方式一方面突显了思政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效率。第二,协同育人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理念。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对专业课程等非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发掘,通过融思政和非思政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教育中打造一种全学科的综合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并最终实现各学科和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专任教师育人规律、高校学生进行自我成长规律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规律能够更好地融合贯穿于课程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立体多元、显隐结合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方法。课程思政致力于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教育功能实现,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发掘专业课程等不同课程潜在的思政教育资源元素并实施多种教育方式,对各种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构建一种课程思政的立体多元体系。同时,在具体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上采取显隐结合。[5]在实践中,首先是需要制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其次,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等非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知识结构等具体课程改革情况,充分地将专业课程等不同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与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教育导向进行有效融合,通过这种高度融合达到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协同育人问题

1.专业课课程思政真实性原则的适用偏差

专业课课程思政需要任课教师潜心挖掘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一些积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在具体的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思政资源元素,并实现善尽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务必秉承实事求是的真实性原则立场,杜绝标签化和功利化。现实中,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上,对坚持课程思政真实性原则的适用方面存在一些偏差:一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改变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只是单纯或强制性地穿插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些话语。二是在全校或全院范围内,力推几门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并进行宣传报道。实际上,专业课课程思政不经过深入细致的讨论论证,一方面对各方面的教学和思政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潜力挖掘,没有完善符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对师资队伍没有进行素质建设,不是渐进式引导、鼓励和试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案,这些都是课程思政坚持真实性原则中适用偏差的表现。

2.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

高校立德树人需要思政课程实现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核心作用,但同时思政课程是存在一定边界的,这也意味着专业课存在思政育人的空间。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求基于系统思维对专业课程的局限性进行突破,将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于专业课程具体教学过程始终,使思想道德培养和专业知识教育相互协调,构建完备的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6]但在一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尚不健全:一是不清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和当前思政课程尚未涉及的具体方面;二是不清楚专业课程在哪些方面可以弥补或完善当前思政课程没有涉及的内容和如何才能够实现协同育人;三是不清楚专业课程对于当前思政课程涉及的内容如何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3.专业课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不清晰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尚存在专业课与思政课程关系不清晰的问题:第一,在方向上专业课与思政课程不能实现同向同行。尽管在有关课程性质、具体涉及的教学内容等方面,专业课与思政课存在一定的不同侧重,但在课程教育的政治立场以及核心价值引导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处于方向上的一致性。在专业课程的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专业课进行“价值中立”的专业知识传授为借口淡化高校教育根本立场的问题。第二,在育人上专业课与思政课程不能实现“同频共振”。思政课程虽然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教育体系,不过在一些方面却存在不能全面顾及的情况。专业课基于教学的角度不断挖掘其本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实现双方育人的“同频共振”。不过,现实中专业课尚存在不能够实现对学生价值引导的互动和配合,达不到学生进行更深思想理论问题认识和解决的同频共振效果。

4.专业课思政育人不讲究分类指导,存在思政化倾向

在专业课的直接育人教学中,思政元素充分且能够精准渗透,而在间接育人教学中比较着力于观念和方法,倾向于高校学生思辨能力、大局观念以及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但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不能根据具体专业课程的类型开发更具目的性的育人指标元素,从而实现精准思政育人的现象。[7]同时,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思政化倾向。专业课程作为高校教育进行专业知识传递的载体,其学科本身就存在潜在的德育元素,这也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前提合理性基础。[8]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过度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和元素,而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专业课程所具有的特征和职能,就很容易将一堂专业课程讲授成为实实在在的侧重于思政理论讲授的课程。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的对策

1.系统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系统科学设计涉及几个方面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一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评价反馈体系相适应,二是教材开发适合课程思政教育需要,三是专业课和思政课程教师的有效培训。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教育体系系统科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控以下方面:一是专业课程专业知识能力的多维度培育,二是专业课程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多维度培育,三是在知识和价值观方面实现由易到难、知行合一,获取知识发展为情感价值。[9]总之,围绕课程思政资源,对课程教材、实践、教师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设计一套完备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多维度、全过程和全员育人。

2.科学运用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课程思政教育要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的问题:第一,优选适宜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选取上,主要侧重于一些基础性和核心的专业课程。同时,还需要根据该课程开课和实施情况、课程师资配置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等进行综合遴选。第二,找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要科学规划专业知识讲解与思政价值引导的契合之处,实现专业课程讲授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有效融合。第三,实现重点突出与渐进式规划。一方面,专业课课程思政需要在“契合点”上进行重点深入,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特征、学生所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进度特点等诸多因素,采取渐进有序推进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教育的融合。

3.重点培育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双素养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需要解决包括胜任、善任等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素养的双素养培育提升问题。在思政素养方面,需要培养课程思政教育的“胜任”能力。这种“胜任”能力主要是进行熟练和系统运用专业课程课源和思政教育体系的整体能力,这也是开展课程思政能够“胜任”的基础能力。在思政教育专业素养方面,需要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的“胜任”手段。这种“胜任”手段主要是对课程思政教育本身具备的特征、规律以及话语等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比较契合课程思政教育具体要求和规范的一系列方法手段进行思政教育教学。同时,还需要加强“善任”能力的训练。这种“善任”能力主要体现为进行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善任,一是需要深刻理解和内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原则和要求,二是需要不断开发专业课程的教材和内容体系,不断探寻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素材。

4.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反馈保障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高质量主要还是体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实际提高上。由于课程思政教育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呈现出影响的综合性、评价的复杂性、成效的隐蔽性以及学科专业的差异性等实际情况,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评价反馈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反馈体系,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反馈保障。首先,课程思政教育实行两类指标的评价反馈:一类指标是“硬”指标,考察的是政治方向和旗帜鲜明,这类指标是最根本的,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另一类指标是“软”指标,考察的是具体学科专业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的基本判断标准。由于不同学科专业本身的差异性,“软”指标并不是统一固定的。其次,课程思政教育实行过程和结果双重评价。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评价,总体上其主要标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到底达到什么水平。但在现实中,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是比较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结果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不能仅仅简单归因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功能。为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评价反馈的科学有效性,一方面需要重视对课程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对教育教学结果的形成性评价。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