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依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思考
2023-12-14李江冬
李江冬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随着移动互联等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 媒介不再只是信息传播的工具, 人类社会进入了深度媒介化的时代。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介获得信息、 满足需求。 热衷于追逐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 其媒介依赖特别是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更高, 手机媒介几乎渗透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手机媒介也通过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反向操控、 塑造着大学生, 一定程度上重构他们的人格与社会期待。 大学生如果主要依赖媒介来了解、认识社会, 就会脱离高校思政教育现实环境, 影响大学生成人成才, 给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带来冲击和挑战[1]。
1 大学生媒介依赖的现状
媒介依赖理论阐释的是人、 媒介和社会的依存关系。 当个体利用媒介来了解、 解释社会关系和环境时, 就产生了人、 媒介和社会的关联, 当这种关联的程度很高时, 便会形成媒介依赖。 媒介依赖的程度越高, 个体被媒介塑造和控制的程度就越高。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 手机作为最便捷的新媒介有效地融合了各种传统媒介、 新兴媒介的优势, 成为大学生群体必不可少的媒介。 “低头族” “拇指族” “手游族” 高频率地出现在高校, 大学生媒介依赖已成为普遍现象。本研究以湖南长沙某高校800 名学生为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分析大学生媒介依赖情况。
1.1 大学生学习、 消费、 社交和娱乐的媒介依赖严重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83%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媒介已经成为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介查阅资料、 记录重点、 完成作业等。大学生手机消费量和消费金额均高于传统线下消费, 有96%的大学生生活费基本上都是通过手机支付。 90%的大学生会首选手机社交软件去与老师、 同学、 朋友进行交流。 80%的大学生在学习时间之外的娱乐活动, 均通过手机媒介实现。 手机媒介深受大学生青睐, 出现了大学生对手机的学习依赖、 消费依赖、 社交依赖和娱乐依赖等现象。
1.2 精神性依赖体现在对使用媒介获得的满足接纳程度高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失去手机等媒介会带来心理的焦虑、 情感以及满足感的缺失。 83%的大学生表示, 即使没有具体的行为需求, 也会随时拿出手机, 漫无目的地 “刷手机”。 有53%的大学生表示, 睡觉前不玩手机会导致难以入睡。有70%的大学生存在错失内容的心理焦虑, 会每天强迫自己浏览完 “朋友圈” 等平台更新的内容。 60%的大学生表示, 自己的喜怒哀乐会在手机媒体上进行表达。 80%的大学生会在生活和心理遇到困难的时候, 向“手机网络” 求助, 有问题找百度、 知乎、 B 站、 小红书、 抖音等内容平台, 并且对这些内容感到满足。 手机等媒介凭借其丰富的功能和巨大的信息载量, 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对手机媒介逐渐形成依赖。
2 大学生媒介依赖消解高校育人有效性的表征
高校思政育人有效性主要由育人要素、 过程、 结果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 育人要素主要包括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实施主体即高校管理者、 大学生和教育环境、 教育方法等。 育人过程主要是育人实施主体和大学生的意识活动过程、 实践活动过程。 育人结果是诸多育人元素作用于大学生而呈现出的价值属性, 即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育人的有效性的体现[2]。
2.1 消耗时间精力, 弱化主动投入, 缩减育人时间
在调查中发现, 有6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媒介的时间超过6 小时, 3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媒介的时间在3 到5 小时, 9%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媒介的时间在2 到3 小时, 只有3%的大学生把使用手机媒介的时间控制在2 小时以内。 在使用频率上, 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早上起床时、 一日三餐、 课堂、 休息时间、 睡觉前, 经常性的刷手机。 长时间、 高频率、 多场景的使用手机媒介, 占用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长时间沉浸在媒介当中, 会急剧挤压和缩减大学生花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上的时间及精力, 影响其学习的时间、 学习的质量和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 媒介依赖让大学生投入到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时间不断减少, 消减了高校育人过程的有效性。
2.2 内容依赖改变认知模式, 挤占高校育人的主导功能
大学生媒介使用的精神依赖程度高, 内容生产app 等成为答疑解惑的主平台,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生的思想、 情感、 行为。 调查发现,83%的大学生是百度、 知乎、 b 站、 小红书、 抖音等平台的深度用户。 76%的大学生会在媒介平台寻找各种攻略。 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现象让手机等媒介成为大学生认知的主场域、 情感获得和表达的主平台, 社会互动的主要阵地, 自我评价的主要参考。 手机等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塑造着大学生的世界观、 价值观。 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 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加了复杂多元的价值导向, 挤占了高校育人的主导功能, 高校被迫让出了部分育人空间, 消减了高校育人结果的有效性。
2.3 过度接触拟态环境, “远离” 校园真实环境, 弱化高校育人的引领地位
媒介拟态环境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的环境。手机媒介越是多层次的满足大学生学习、 生活的需要, 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也就越严重。 长时间沉浸在媒介拟态环境当中, 与媒介拟态环境过度 “亲密”, 会让大学生误把媒介环境当成现实环境, 而且会把各种现实生活和环境元素都数字化、 数据化, 把情感体验、 认知感受媒介化。调查中显示, 47%的大学生会把生活中的经历,进行一定的加工或重构后, 再到媒介上进行呈现和表达, 这些学生更在意的是呈现出来的效果,而不是事实体验本身。 长期深度接触拟态环境会导致大学生缺少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关照[3], 不断远离真实的校园环境, 减少参与校园活动、 教育实践的积极性、 主动性, 动摇高校在大学生心中的重要性, 弱化其育人的引领地位。
3 大学生媒介依赖消解思政育人有效性的原因
大学生媒介依赖能够消解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育人有效性, 可以从媒介、 大学生、 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育人模式这三个角度找到原因。
3.1 媒介市场功能强大, 对大学生的满足能力强, 育人能力弱
大学生脱离了家庭和学校的诸多限制, 基本上实现了 “手机自由”, 也顺势成了媒介市场、商业社会的直接消费者, 即媒介市场的 “猎物”。媒介市场通过提供全面的、 多层次的服务, 极大程度的便利了大学生的衣食住行, 同时较充分的满足大学生的社交、 情感、 表达、 发泄、 娱乐等个性化的需求。 因而也会促使大学生不断地通过使用媒介来获得满足, 形成媒介对大学生的 “吸附” 能力。 大学生在媒介中长期接触未经教育主体把关的信息环境, 其中庞杂的内容和价值观,对知识、 素养、 分辨能力尚需不断加强的大学生来说, 会造成思想的混乱。 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对大学生的指向是要全面发展、 培养成人, 贡献社会。 媒介市场对大学生的期待是更多的消费和消耗, 其育人能力弱。
3.2 大学生媒介接触与使用的需求强, 反思、 判断、 控制的意识弱
大学生通过接触和使用手机等媒介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学习需求、 社交需求、 求职需求、 减压需求、 娱乐需求, 获得社会信息、 社会认可以及内心平衡。 但是绝大部分大学生沉浸在媒介的使用与满足感中, 缺少对媒介接触的反思、 对拟态环境的判断和对媒介使用的控制意识, 缺乏对媒介使用局限性的思考。 众多的大学生没有深刻意识到使用手机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 学习问题和思想问题, 无法清晰判断接触到的媒介信息是否正确合理, 也很难控制使用媒介的时间和地点。
3.3 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价值引领性强, 实际需求侧的体验满足感弱
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育人资源及育人方式, 与当代大学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 经典文化传承和价值理念灌输过于生硬, 形式与内容贴合度低, 形式缺乏活力, 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脱离学生兴趣点, 学生参与度不高。 大部分高校虽然在不断改革育人模式, 但依旧存在 “大水漫灌” 的粗放型培育, 缺少精准识别、 精准施策。 大学生对校园提供的“精神养分” 的使用与满足感弱, 缺乏获得感、 价值感。 心智尚未成熟, 理想信念尚未稳定, 价值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 很多时候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意义、 创造价值, 便会产生无聊的心态。 所以很多大学生会投身到手机媒介的 “怀抱”, 通过手机媒介寻找娱乐和消遣,获得情感表达和交流, 通过手机游戏获得成就感, 甚至沉溺于媒介环境当中无法自拔。
4 破解媒介依赖对高校思政教育消解作用的对策
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育人的有效性, 让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 投入的时间精力减少, 使得育人资源和要素变少, 力度降低。 高校需要在校园进行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降低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 提高育人的有效性。
首先, 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入学教育中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给刚入学新生注入 “媒介疫苗”, 让大学生与媒介保持清醒的距离和理性的态度, 建立媒介使用的目的意识。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 充分发挥高校、 社会力量和家庭的正确引导作用, 要提供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专业咨询服务。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加强学风建设,用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如学术报告、 红色文化展览、 校园文化节、 知识竞赛充盈学生闲暇生活[4],建立健全引导机制和防控机制, 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律自强意识, 树立远大理想, 控制无意义接触媒介的频率。
其次, 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育人要与时俱进, 整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和要素, 契合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 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思潮, 用鲜活的事例提高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渗透力。 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 高校资源,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大学生的精神领域, 以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5], 让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放到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实践当中来,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说服人、 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怀感染人、 用真实的事例打动人, 才能让思政教育焕发生命力, 逐步剥离媒介依赖的限制, 把大学生拉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回归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最后, 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更精准的把握大学生这一需求侧的真实诉求, 充分利用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带来的有利因素, 提升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方式的个性化, 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政育人的内驱力, 增强高校育人要素和过程的人文性和美感。 建立微博、 微信、微电影、 微公益平台长效利用机制[6], 用学习强国微平台、 微内容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并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力量, 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用新媒体、 新技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使大学生在校收获价值感和幸福感。
总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要对大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 就要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占用大学生的时间, 然后把经过教育管理者把关的、 经典的、 成熟的、 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学习内容和价值理念注入大学生这一客体之中, 然后让这些元素在大学生的精神领地扎根发芽, 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青年。
5 结语
媒介化时代的技术革新给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工作带来了挑战, 针对大学生媒介依赖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带来的消解作用, 高校和教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 遵循入脑入心、外施于行、 情感体验、 融于本体的逻辑, 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 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 把大学生拉回到高校育人的框架体系内, 引导大学生健全人格, 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