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3-12-14宫文娟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10期
关键词:师带古籍技艺

文/宫文娟

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典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艰巨任务。200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中提到“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同年,各地政府也结合当地实际,对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划。

现有古籍修复人才培养途径

传统的师带徒机制。古籍修复是一门手艺活,它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师徒相承、口手相授的“师带徒”模式是最有效的传承机制之一。“师带徒”模式适合有优秀古籍修复人才的古籍收藏单位,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修复人才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可以完整地“复刻”师傅的修复手法。但是国内经验丰富、专家级的古籍修复师屈指可数,分布也不均匀,很多古籍收藏单位不具备施行传统“师带徒”模式的条件。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老师傅的技艺和经验,加快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2013 年,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此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成立,古籍技艺传习的新形势由此开始。传习中心和传习所模式下的“师带徒”可以看作是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延伸,由古籍修复专家担任导师,收徒传道授业解惑,是新时代古籍修复队伍建设的创新形式。

培训班传承机制。基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全面实施,2009 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设立了12 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随后,“国家级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建立,部分“修复中心”也是“人才培训基地”,二者相辅相成,成为加大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力度的重要依托。古籍修复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举办的培训班,专门聘请古籍修复技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著名修复、保护研究专家授课,招收公益性收藏单位在职人员,进行古籍修复技术培训,既强化了原有修复人员技能,又带动更多青年人才加入。

高等院校培养机制。随着古籍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逐渐成长为一个综合学科,修复师仅

仅掌握传统修复技法已经远远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文献学、美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学科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只有与高校教育结合,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培养出符合古籍保护工作需求的复合型人才。2003 年,教育部和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近年来,各地越来越多的高校和职业学院开设古籍修复相关专业,其中本科和硕士的比例不断加大,复旦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已开设与古籍保护相关的博士学位,为国内培养高端古籍修复人才提供了平台。

现有古籍修复人才培养途径的不足

人才培养时长短,基础不牢。“三年入门、五年出徒”是对“师带徒”模式教学时间的描述。据2005 年以前相关统计显示,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不足百人,除了国家图书馆及部分省级图书馆外,其他馆专职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老师傅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为工人编制。在这种师资少、人才紧缺的情况下,花费3~5 年培养一个修复人才的传统模式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截至2020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共举办古籍修复类培训班65 期,培训人数超过2000 人,每期培训时间为15—30 天。学员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利用短时间掌握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手艺是不可能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延续老师的工作习惯,具体操作过程不够严谨、不够规矩,结业后不能满足古籍修复工作的实际需要。3~5 年精心培育与几十天的快餐式培训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技术和经验都需要日积月累,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传承。建立一支优秀的古籍修复人才队伍,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仅凭短期培训是不可能完成的。

培训内容不够深入。就笔者参加过的培训而言,培训内容非常广泛,初级班学习淀粉的提取、糨糊的制作、各种装帧形式的制作等,提高班学习染纸、修复技法等。面向初学者,这些课程是非常适合的,但对于有一定修复基础的学员,还需要有更符合学员实际情况的课程选择。

缺乏宣传,社会对古籍修复工作认识不足。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纪录片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去解读文物的前世今生,愿意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传统修复技艺。观众往往被纪录片中感人的音乐和唯美的镜头所吸引,而忽略了修复师高超技艺背后的默默付出。古籍修复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装潢志》记载:“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良工”不仅要有一双巧手,还要眼力精准、心态平和、心思细腻。长时间面对破损的古籍、烦琐的技术流程,对修复师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做到心无旁骛、从容不迫,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高校统招虽然有一套考试流程,但并不能完全筛选出适合从事古籍修复这项工作的学生。有部分学生盲目填报志愿,入学后很难进入学习状态,随即转了专业,有的虽然顺利毕业,但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并不想继续从事相关的工作,毕业后真正从事古籍修复专业的人很少,这与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有关。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建议

推行线上培训长效机制。古籍修复虽是手艺活,视频教学可以作为日常培训的辅助,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助力传统文化传播。可将各个传习所古籍修复培训班的教学视频,制作成系统完整的线上培训视频,建设专家培训资源库,为学习古籍修复的学员提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平台。对于有基础的学员,可以通过视频查缺补漏,提高自身修复技能;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员,可以通过课程加深认识,为日后线下培训打好基础。现有的培训班学习时长普遍较短,线上课程的加入可以作为辅助。视频可以考虑开通回看、评论、问答等多种渠道,真正实现长效培训,为培养古籍修复技术人才拓宽渠道。

优化培训课程设置,保障培训质量。一是深化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进行培训时,可以细化课程设置,针对古籍修复过程中有代表性的环节,结合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设置模拟训练,做总结培训。如“补书叶”这一操作,除了常用的“背面补”之外,还有“掏补(不拆书)”和“正面补”。笔者认为,在短期培训中,老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熟练基本操作,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技术。二是结合古书画装裱和修复技艺,拓宽古籍修复思路。流传至今的古籍修复技艺与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本是一脉相承,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很多操作技法也是相同的。因此,在学习古籍修复技术时,古书画的装裱与修复也应有所涉猎。一般古书画的画芯尺寸较古籍的书叶尺寸大很多,大尺寸画芯对于强化托裱手法、熟练使用棕刷等技艺都有益处。修补古籍书叶多以补洞为主,尽量不脱裱,而修复古书画的画芯时则大多需要先脱命纸,然后在命纸上补洞。笔者认为,在修复损坏特别严重的古籍时,可以借鉴古书画画芯的修复方法,在符合古籍修复原则的前提下,为古籍修复技艺拓宽思路。三是制定完善的结业考核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业务考核,包括书面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以实践考核为主,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结业证书,督促学员用心学习、勤加练习,以保证短期培训的效果。

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的宣传。古籍修复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籍保护单位应加大古籍修复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想要真正从事古籍修复工作,除了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外,还需要认识到古籍修复的工作性质。修复工作相对枯燥乏味,数小时的静坐和高度专注是修复师的工作常态,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复师需要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和实践的磨炼,仅仅几次培训、几年的大学学习是不够的。建议加大古籍修复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是举办古籍修复技艺展示、线装书制作等活动,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古籍修复技艺魅力的同时,向大众介绍古籍修复的真实状态,让其对古籍修复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二是让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可以在中小学阶段设置选修课,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古籍,学习古籍知识,了解古籍修复技艺,为将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三是制作与古籍修复工作相关的视频,向大众介绍古籍修复知识,展示修复流程,传承优秀技艺。

以传习所为依托的“师带徒”模式、以培训基地为依托的培训班模式和以高等院校为依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三种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能有效缓解古籍修复人才紧缺的状况。当然,还需要通过实践与总结,持续提升古籍修复队伍的修复水平,传承传统技艺并不断发展创新,为古籍保护工作助力。

猜你喜欢

师带古籍技艺
以师带徒,薪火相传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师带徒”模式在中医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研究*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我是古籍修复师
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