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助推大学生就业探析

2023-12-14沈丛微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文/沈丛微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就业是社会的基石。大学生承载着创新、创造的重要责任,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后劲支持。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没有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充分结合,对自身专业认知模糊,职业生涯规划不清。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通用技能的锻炼,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团队协作、组织协调沟通、动手实践、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欠缺。此外,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目的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略了职业的社会价值,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需要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领悟劳动幸福观,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助推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强化精神动力,树立积极就业观。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劳动教育能发挥劳动育人价值,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开展劳动教育还可以让大学生提升务实性,遵守诚信、乐于奉献。

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大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和生产实践实际操作积累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在劳动中锻炼工作所需的品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其能够增强就业竞争力。有效的实际案例和成果能够证明个人能力和价值,高校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工作履历。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更好地了解个人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清楚认识自己,针对性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增强有效社会链接。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通过实际经验的积累,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多样性,打破专业认知局限,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具备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从而降低就业焦虑和困惑。劳动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有效接触社会和自然,学生不论是参加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通过辛勤付出都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充实感,缓解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学习、生活。在实际工作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劳动教育锻炼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的变化,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压力,减少对工作不确定性的畏惧。部分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接触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拓展社交圈。这些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就业机会等。

劳动教育促进高校就业育人的实践路径

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将劳动教育设置为必修课程。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 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 学时;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

充分纳入课程体系。劳动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将劳动教育专题分模块教学或单独成立一门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根据行业市场要求调整相关教学内容,使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包括实验、实训、项目研究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案,如操作评估、实验报告、团队评估等,对学生劳动进行过程、结果控制。结合专业优势,把博物馆、田地、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为生产性劳动基地,结合服务社会功能,依托社区、学校、博物馆、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图书馆、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富有专业性的劳动实践。

融入日常生活。平时生活中注重劳动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劳动范围包括寝室内务整理、校园(教室、实验室、公共区域)卫生、校内绿化等。设立多类岗位,如图书馆助理,经培训后负责书籍整理、分类和归还工作,协助查询和借阅图书资料;担任校园导览员,开学季带领新生熟悉校园,介绍学校历史、建筑和学校特色;参与校园环境保护工作,如除草、垃圾分类与清理、节能减排宣传等,为创造美好校园出力。

搭建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平台。在社团活动中设置劳动任务,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手工艺术、社会实践社团,培养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为就业拓宽道路;开展与劳动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乡村支教、社区帮扶等,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孵化等活动和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让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搭建网络媒介平台。构建“网络+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快捷地了解就业市场、掌握行业动态。利用慕课、微课堂、云课堂等打造劳动精品课程,同时利用新媒体宣传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榜样力量,推动学生增强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意识。

构建多方参与体系。挖掘和调动社会资源,增强与企业合作机制,建设类型多样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密切对接。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校企合作、挂职锻炼、行业交流等方式深入企业和社会,掌握行业劳动力资源需求,了解产业新结构,及时将新知识、新理念和新动态进行反馈,同时转化到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应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作用,将劳动教育作为连接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纽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就业。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