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优化路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
2023-12-14叶静妍叶欣妍
叶静妍 叶欣妍
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优化路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
叶静妍1叶欣妍2
(1.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17;2.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是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文章以福建省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为例,梳理了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指出数字化技术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对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针对福建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路径。
数字化;乡村振兴;影响机制;优化路径;福建省
1 文献综述
以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1]。202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2]。如何让数字化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做好全面乡村振兴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学者认为,数字赋能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赋予社会公众能力[3],帮助一定人群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工具[4]。乡村振兴涵盖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当中[5]。
学者们对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多从数字乡村视角出发,认为构建数字乡村能够通过数字赋能弥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6],能够在农业生产和消费、乡村基层治理等方面赋予乡村振兴新动能[7],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目前数字乡村的建设仍存在着依赖外部主体、缺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多主体协同等问题[8-9],只是谈论数字化,而没有兼顾赋能乡村振兴的需求。因此,本文对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以及优化路径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
2 福建省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
福建省大力推进“数字福建”建设进程,全力激发“数字”时代的魔力,引领和推动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福建省正向着“数字中国”样板区这一目标稳步向前。近年来,出台实施《福建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规划(2022—2025年)》《福建省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福建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等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和重点任务[10-11],指导推进三明大田县、南平武夷山市、龙岩上杭县、宁德寿宁县等4个国家级、20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举措,发挥优势资源,打造亮点特色,着力推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阿里研究院数字乡村项目组联合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20)》显示,福建省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和进入“百强县”数量均位列全国前三,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3 福建省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
3.1 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加速乡村产业兴旺
首先,数字技术对福建省乡村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一代农业智能装备以及先进养殖技术的应用,如水肥一体化技术、地理新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促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其次,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农村电商、农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福建省农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得到有效衔接。
3.2 数字化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加强乡村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传统产业,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建立一支由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以适应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福建省依托数字化技术生成的人才大数据,以供需双方数据协同实现乡村招才引智,提高了乡村人才供给匹配的精确度。
3.3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文化发展
首先,多元化的数字文化平台为福建乡村文化激活提供了渠道,依托数字传媒平台传播效率高、多元化的特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以更加经济、高效、便捷的方式得到发扬与传承,如明溪微雕、寿宁北路戏、柘荣剪纸等具有福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平台进入了大众视野,进而使得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增强了福建美丽乡村的影响力,为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其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村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3.4 数字化赋能乡村生态振兴,助推乡村生态宜居
首先,从自然生态层面出发,随着农业新设备、新技术走进农村,福建省对农村原先资源粗放式的开发模式进行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向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显著降低了传统开发模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其次,从社会生态层面出发,数字技术通过构建覆盖乡村各主体的沟通网络,加强了内部互动联系,进一步推动福建省各乡村营造更加和谐有序的人文生态环境。
3.5 数字化赋能乡村组织振兴,优化乡村高效治理
首先,福建省通过发挥乡村数字化与基层党建工作结合的新型“智慧党建”的载体作用,积极探索“互联网+智慧党建”新型服务模式。这一创新模式使更多的基层党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进一步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其次,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福建省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拓宽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乡村治理成效。最后,福建省还通过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再造治理流程,以信息化为支撑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为乡村管理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4 福建省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问题分析
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已为福建省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赋能,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4.1 政策设计落后于实践发展,中长期细化政策有待完善
随着福建省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迅速升级,乡村治理问题的复杂性日益突出,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治理需求。另外,现有政策缺乏对技术设备的安装及后期运营、数据存储与共享机制、数据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详细规定,导致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当前,福建省的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相关规划与政策大多数融于数字农业,对于数字赋能乡村其他方面振兴缺乏单独且有针对性的中长期政策,而对于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则需要制定详细和具有针对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4.2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虽然福建省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诸多成效,但相较于城镇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乡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1.9%,相比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83.1%相差21.2百分点[12]。尽管与2022年6月相比,增加了5.4%,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仍然存在。在福建省的一些相对贫困地区,道路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现代物流仓储等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4.3 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公民的数字素养与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是国家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公民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数字素养普遍极低,缺乏复合型人才的,这成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短板,使得数字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出其最大效用。福建省的多数乡村生活和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吸引高素质数字技术人才到乡村就业。同时,城乡间基础设施、资源要素等条件的差距使得部分走出乡村的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发展,导致乡村内部人才流失严重。
5 推动福建省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为更好实现福建省内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5.1 精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数字高效赋能
优化数字化治理的顶层设计,有关部门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福建省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政策的精细化拓展。围绕具体方面为福建省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制定明确细致的中长期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并以省内各乡村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同时,建立健全数字共享平台与数字资源要素风险防范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实现乡村数据安全流动共享。
5.2 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为了加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基础建设,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以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为福建省乡村尤其是部分相对贫困的地区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按照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支持福建省乡村农产品生产基地、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设施的建设,同时推动乡村原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更新。提高省内农村电信业的普及率,加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5.3 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强化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
为了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信息宣传、示范引领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地学习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改革福建省乡村人才入乡激励机制与数字技术人才回乡就业机制,吸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流向福建省农村地区,同时加快对传统农村工作的改造与升级,让农村既能吸引人才,还能留住人才。
6 结语
数字技术通过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赋能,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本研究立足于福建省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影响机制,分析了目前福建省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助力数字技术进一步赋能福建省乡村全面振兴。
[1]华略智库.数字科技如何赋能乡村振兴[EB/OL].(2023-01-16)[2023-05-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159885566389463&wfr=spider&for=pc.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二〇二三年一月二日)[N].人民日报,2023-02-14(1).
[3]陈海贝,卓翔芝.数字赋能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9,39(6):53-60,132.
[4]高慧筠.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共享中应用的动力学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0(8):35-39,44.
[5]于爱水,李江涛,汪大海.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观的基本内涵、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J].学术探索,2023(5):1-7.
[6]吕普生.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2):69-79,158-159.
[7]邓熙舜,罗利平,蒋勇.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其障碍因子研究[J].世界农业,2023(6):93-108.
[8]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5):93-102.
[9]董志勇,李大铭,李成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2,6(6):39-46.
[10]中国福建三农网.福建:数字赋能全面构建乡村振兴新图景[EB/OL].(2023-03-27)[2023-05-04].http://www.fujiansannong.cn/info/86276.
[11]本刊编辑部.福建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与探索[J].发展研究,2023,40(4):7-17.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05-04].https://www.cnnic.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45
D422.6;F49;F323
A
2095-1205(2023)09-145-03
叶静妍(1999—),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政府、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