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思政教学的实践
——以茶德精神为例
2023-12-14尹若笛
尹若笛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实用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公共基础课程,契合国家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高校大学生的根本要求,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瑰丽灿烂的茶文化,将茶德精神中蕴藏的儒家精神、道家精神等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引起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高职语文思政育人的目的。引导大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主动学习先进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 茶德精神的内涵
晚唐时期刘贞亮所著的《饮茶十德》中,将茶德诠释为“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十种,赋予饮茶文化新的精神境界和人文内涵,对于茶德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中国的茶文化历经千年流传至今,茶德精神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出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人文和风俗习惯,蕴藏着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1.1 茶德精神中的“修齐治平”理念
茶德精神的内核与我国儒家精神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高度契合,体现了有志之士对于自身的目标追求、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实际上这两种精神同根同源,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修身”是后二者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规范,强调内外兼修,完善自我,就如同茶自身清新幽雅、朴素自然的特点一般,带给人安宁与清新,使我们头脑清晰懂得反思,从精神气质到道德修养不断地锤炼自己、提升自身,确立明确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齐家”指的是作为君子要在保证自我修养的同时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打理好自己的家庭,做到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团结家庭内部成员,维护家庭和睦氛围,成为家庭的领航者,带领家人齐心协力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行。“齐家”理念在茶德精神中具体体现在饮茶活动,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着饮茶的习惯,在品茶论道间营造了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在敬茶斟茶间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修身”是对个人的自身修养要求,“齐家”是对个人的家庭责任要求,而“治国平天下”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对个人的社会发展要求,通过自身的提升扩宽眼界、提高思想,将对自我的要求从个人和家庭升级到社会、民族、国家的层面,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
1.2 茶德精神中的“中庸平和”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体现一种中和的哲学思想,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其诠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里的“中庸平和”是指将自我的言行保持在适度的状态下,讲求稳健、包容、调和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与茶叶自身的特性高度吻合,茶经过高温烹炒散发出清淡的香气,怡人淡雅却不张扬,和中庸之道所提倡的为人君子一言一行均要保持中和适度、醇厚平和,避免偏激的人生态度不谋而合。茶水冲泡的过程中,茶叶与清水相融,体现出完美融合之态,人们在习茶品茗间互敬互斟、长幼有序的奉茶礼仪,映射出中国人平和谦恭的道德修养,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传统美德。茶德精神的中庸之道不仅体现在饮茶活动等物质层面,更反映在“尚中贵和”的精神层面。“尚中贵和”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做人做事,不能过头也不能缺少火候,而是要恰如其分,不偏不过,始终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在一条线上。[1]“尚中贵和”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人的生活,其核心观念谦让友爱、互敬互助一直是中华民族提倡并发扬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精神中“礼”的具体体现,无论大事小情以和谐友善作为原则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1.3 茶德精神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自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指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强调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标准和运转规律,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不要妄图修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也不要试图破坏大自然的本来面貌,要学会在大自然中寻找人类应在的位置和使命,汲取自然的智慧,让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茶叶作为大自然的馈赠,种植和生长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陪伴,四季轮转伴随着风霜雨雪,朝升夕落伴随着日月星辰,茶叶的成熟受自然的影响极大。对于不同品种的茶叶有着不同的采茶时间和严格的气候条件要求,采茶人要依时令而动,才能在采摘时保障茶叶的品质。这种采茶的过程诠释了茶德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契合之处,要求人类要遵循自然,将自身言行与自然协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睦,也是人和现实互相磨合的最高境界,人类要不断向大自然学习,懂得敬畏和感恩。同时,启示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去适应环境,环境的变化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去融入变化的环境中,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1.4 茶德精神中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概括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其实各行各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践行工匠精神,在自己从事的工作始终专注,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敬业,对自己打造的产品追求极致,在自己的领域上不断突破和创新。而在茶德精神中种茶人深入大山,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地呵护茶树的生长,时刻注意气候变化,关注茶树的生长情况,为了保持茶叶的完整和新鲜,采茶时坚持手工采摘,步骤规范精细,这是采茶人对于自己工作的执着与坚持,不断的提升采茶水平,提高采茶效率。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工匠精神,它是凝结于职业之上的职业品格,涵盖了职业操守、思想态度、素养品德、文化氛围等方面。[2]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各行业工作人员对于自我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再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做出贡献。
2 优秀传统文化中茶德精神与高职语文思政教学的融合现状
将茶德精神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应充分发挥茶德精神中的四大核心精神作用,即修齐治平理念、中庸平和之道、天人合一思想和工匠精神,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水平作为主要驱动力,让思政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道德素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茶德精神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结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思政育人效果。
2.1 茶德精神与大学语文课程结合有限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当前的高职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民族精神的融合不够充分,高职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较为浅薄。同时,教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将茶德精神中的儒家精神、道家精神较好地融入大学语文的具体教学内容中,难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茶德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等等,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未能实现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2.2 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时间较长却一直处于学科中的尴尬地位,主要是因其作为公共基础课缺乏专业课知识的针对性,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当下的职场需求导向侧重于专业技术型人才,导致学生难以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将其主要精力倾向于专业课程。对以茶德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深入了解和学习,缺乏一定的文化氛围。依据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来看,日益出现边缘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难以意识到内在文化修养的提升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性,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对自身素质循序渐进的改变觉得相对较慢,希望快速获得立竿见影的提高,更多侧重在追求专业课所带来的具体技能。而当下许多技术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市场需求,认为特色专业建设与教育才是重点。[3]
2.3 教学理念陈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认为“讲大学语文总要有所依傍,以文选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些大学语文的教材所选文章陈旧,和现实不搭,有的甚至类似中学风格。”[4]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上侧重于照本宣科,对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忽略对于学生思政意识的培养。在教材选编的作品方面未与先进教学理念相融合,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简单的填鸭式教育,缺乏将以茶德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先进意识,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不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致使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和活跃度较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倡导的思政教育环境下,许多老师逐渐开始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茶德精神的内涵,将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中,实现思政育人。
3 茶德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大学语文课程通常以口语表达、阅读鉴赏及应用写作这三个模块来划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以这三个模块作为教育载体。[5]茶德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价值内涵与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共同的人文性,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结合国家、社会的实际用人需求,发挥各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将其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发挥茶德精神的思政育人作用,通过具体作品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3.1 设置含有茶德精神的思政专题教学
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实践中,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动力,更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源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教育的核心要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茶德精神,将其蕴含的四大核心精神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分别对应融合,创设单元模块进行思政专题化教学。其一,修齐治平理念是儒家的代表思想,选取《论语》《孟子》作为专题作品选讲,从个人修养的提升到家庭责任的担当再到国家发展的使命,透过古代先贤培养学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学会承担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担起强国使命,意识到青年人要有时代担当,加强自身学习,夯实基础,与时代同频,为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其二,中庸平和之道是一种中和的哲学思想,选取朱熹、程颢等人的作品进行选讲,塑造学生成为知礼守礼的好青年,发扬尊老爱幼、谦敬有爱的传统美德,提升学生内在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在为人处世中居于中正之道,保持纯净的本性,为人讲求谦逊厚道。其三,天人合一思想是道家的代表思想,选取《老子》《庄子》作为专题作品选讲,提示学生要注重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对世间万物要怀有敬畏之心,学会适时而变。其四,工匠精神是我国职业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精神,通过采茶人的实例和茶文化背后中国历史的演变,帮助塑造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将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发扬光大。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想要达到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不仅要利用好课堂时间,更要发挥好课堂以外的阵地,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有机结合,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学,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设置与其相符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环境。在校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知识讲座,弘扬茶德精神中的儒家精神,发挥社团思政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多项社团活动,适当引入茶德精神,让学生体会其内涵的思政内容,无形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增设校园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等,结合学生未来就业需求,邀请校企合作的相关单位参与其中,在实际模拟操练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职业素养。开展各类教学比赛和校园竞赛,增强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开展诗词比赛、诵读比赛和读书比赛,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具体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形成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比赛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厚人文底蕴,提升政治素养,感受文化魅力。
3.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选取的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授水平,二者可谓缺一不可,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本身基础素质较好,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扎实的教学能力,但在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育人两相结合时有所欠缺,没有较好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出来,实现思政育人的效果,这需要加强教师在传统文化素养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融合能力,深入研读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寻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结合点,挖掘茶德儒家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提高两者的融合效果。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国学专家入校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匠心精神,开展教学比赛帮助教师在比赛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同时可以在社会上引进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壮大教师队伍,为大学语文开展思政教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