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为茶文化翻译带来的影响

2023-12-14王梓妍

福建茶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意境茶文化中华民族

王梓妍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全球一体化态势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对外交互力度不断增强,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中华民族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根与魂,承载了人们崇高的价值去追求,其对外传播十分重要和必要,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舞台的有力推手。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拥有4700多年的沉淀,寄托着人们对美的领悟与追求,是华夏儿女共同价值认知的代表和象征[1]。茶文化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开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在此过程中,对茶文化的精准、地道翻译尤为必要。

1 茶文化差异表征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积淀,中华民族文化源于先秦时期,以华夏自居,深受儒释道家思想的影响,而西方文化则起源于希腊和罗马,受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语用、认知、风俗、耕作等诸多方面。而茶文化作为一种多种形式的文化类型,其本身就源于人民对茶叶的种植以及食用过程[2]。中西茶文化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受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影响,而衍生出来全新的文化形态,由此导致了茶文化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具体而言,就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茶文化差异的具体表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语用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寄托着人们诸多的情思、认知与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嬗变不断发展和创新,浸润着华夏儿女的成长。西方国家及其民族亦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背景,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形式。中西方语用差异是揭露两者文化差异的必要基础[3]。经过分析不难发现,汉语以主动句和短句为主,存在着较多的省略现象,如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偏向于含蓄的表达,需要透过语句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其深刻内涵。相比之下,英语中被动句、复杂句的运用较为常见,虽然也会出现一些省略现象,但是通常需要严格编排句式结构,包括主谓宾、主系表等,呈现出清晰、明显的逻辑层次特征,理解起来也更为方便。但就茶文化而言,在茶文学领域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相当明显,如若翻译不当,很容易造成理解错乱,打破茶文化原本的意味。

1.2 认知差异

在西方国家,哲人普遍崇尚思辨理性,认为通过整体实证综合分析得来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而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中,更加偏向于基于事实的经验判断,并非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来判断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相比于西方直观的认知,中国以“体知”为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西文化差异。例如,在中国,人们见面时往往会问候一声“吃饭了吗”,其并非一个单纯的问句,而是代表了熟人之间的寒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认知思维规律,当提出“Have you eaten?”,那么他们很可能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而不会将之视作一种问候。如此,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茶文化意境、精神的翻译表达难度。但中西方文化并非完全不同,根据功能对等理论,汉语中的“吃饭了吗?”与英语中的“How do you do?”有着同等问候效果。因此,文化差异影响下,茶文化翻译需做出适当调整,要充分结合词语的本意、内涵,展开有针对性且恰到好处的翻译。

1.3 风俗差异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喜爱偏好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亦存在明显差异。以品茶为例,中国人更加喜欢不添加任何其他成分的清饮,对茶本身的味道倍加青睐,通常会作为一种闲暇休憩活动。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饮茶时往往会搭配一些甜点,热衷于“混饮”的方式,即茶水中加入牛奶、蜂蜜等,以冲淡茶水本身的苦涩。饮茶风俗的差异化,导致了茶用语翻译的差异化。以茶艺为例,其作为一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相关用语的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十分广泛的地区民族特色语言,从而影响了茶文化翻译的地道性甚至准确性。中西方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以“东风”为例,朱熹在诗作“春日”中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景像,而在西方则认为“东风刺骨”。

2 文化差异为茶文化翻译带来的影响

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客观存在,为茶文化翻译带来了种种影响,相关工作实践中为追求最佳翻译效果,往往会对原文进行取舍或变更,进而造成多方面的缺失:

2.1 语言缺失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发展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积淀,形式多样包括茶具、茶艺、茶诗、茶画等,并且隐含着厚重的内涵底蕴,在国人心中早已成为根深蒂固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是相比之下,茶文化在西方并没有如此浓厚的氛围,历史的积淀也不及中华民族悠久。对于同样一种茶,中国茶文化体系中的描述方式丰富多样,而西方仅是运用几个词汇一笔带过。例如,毛尖作为绿茶的一个品类,通过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茶青炒制而成,外形细直、圆润、光滑,全身布满了白毫,鲜浓甘爽的独特口味,备受消费者喜爱。而在英语语言文化体系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单词,因此在众多的翻译中“毛尖茶”多以拼音的形式翻译“Maojian tea”,如此就很难将毛尖茶的特殊性表达出来。相似的还有诸如西湖龙井茶(West Lake Dragon Well tea)、碧螺春茶(Biluochun tea)、工夫茶(kongfutea)等的英文翻译。在英语语言体系中并没有“工夫”相对应的词汇,大多根据中文拼音音译为“kongfu”,照此翻译中文语言体系中的“工夫茶”一词,也多被翻译为“kongfutea”。这就使得对工夫茶的英文翻译与我们对工夫茶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差异。

正是缘于中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很容易造成茶文化翻译中茶语的缺失。在语言却缺失的情况下,茶文化中原本丰富多彩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语言被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替代,退却了茶语背后蕴藏的意境,茶文化氛围的缺位不禁令人扼腕。事实上,汉语言表达中,对事物的描述往往会渗入由此牵引的文化发展,强调意境的升华,以振动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品味。而在西方倡导实用主义、极简主义,对事物的描写较为直接,从而追求最大限度的写实。[4]文化差异造成的茶文化翻译语义缺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文化价值意蕴,是外宣翻译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2.2 精神缺失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所在,指导着系列茶文化活动的展开,涵养了璀璨的民族精神,其作为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附带有鲜明的东方农业民族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在儒家治世机缘、佛家淡泊节操、道家浪漫理想等的浸润下,形成了清和、淡雅、廉洁、守真、求美的高雅精神,并由此产生了极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但是茶文化翻译过程中,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茶道精神缺失。茶文化翻译过程中,为了照顾英语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往往会对原文内容进行删减甚至改变,导致其本身意蕴的精神被弱化,降低了翻译效果,这无疑是茶文化外宣的一种损失。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依托长期的文化氛围影响,加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从而提高汉语言的国际地位。

2.3 意境缺失

文化差异为茶文化翻译带来的另一重影响表现为意境缺失。西方追求简单、明了语言表达,并不重视事物意境的营造。而中华文明却恰恰相反,通常会使用大量带有一定夸张色彩的文藻词汇来描述事物,以烘托它的价值,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茶文化体系中最耀眼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因为茶文化意境的营造,使得更多的人趋之若鹜,并由此驱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茶与生俱来的清新、淡雅、闲适、悠然等气质,能够助人思考、添情趣、怡心情,“茶之为物,能引导人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5]文化差异下,茶文化翻译中意境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西方人始终无法真正领会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的精深内涵,更多将之视为诸多饮品中的一类,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茶文化翻译中照顾受众的语用习惯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茶文化翻译需要深化思考,注重其背后的价值意蕴塑造,通过科学、合理的翻译呈现茶文化独特的意境美,如此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 茶文化翻译应对文化差异影响的策略

3.1 加强文化输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腾飞引起了世界瞩目,国际地位明显攀升,国际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越来越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上世界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把握我国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强茶文化输出,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提高茶文化的知名度,从而为翻译工作铺垫基础。事实上,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对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融合,使之显示出了独特魅力。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深入挖掘茶文化多姿多彩的表征及意蕴,并基于“互联网+”的时代潮流,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重元素解读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历史积淀,利用无声的语言促进西方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同、喜爱甚至追崇,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意蕴,最后配以茶文化翻译科学调整,使之名扬海内外。

3.2 提升译者修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宏观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各行各业争相抢夺的核心资源,其战略价值日臻突出,是有效应对文化差异对茶文化翻译影响的重要支撑。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茶文化译者的存在和贡献,使得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逐渐普及到了世界各地,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化自信”战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彰显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译者浓厚的茶文化兴趣,鼓励他们持续加强自主学习,全面了解茶文化的专业术语、历史发展、内涵意蕴等,以茶道精神淬炼己身,从而促进茶文化的有效翻译和传播;另一方面,组织展开多样化的行业培训,广泛邀请学术大家、业务能手参与,协同树立茶文化翻译工作的难点,深入分析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共享有效经验,促进创新创造。

3.3 调整实践策略

文化差异视角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形成了固定的日常用语表达方式。茶文化翻译实践中,应尊重目的语当地的文化风俗,了解他们的表达习惯,继而合理调整句式、句法结构,尽量保持翻译语言的原汁原味,将地道的茶文化传播出去。同时,深入解读并掌握文化差异所在,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注释的方式加以说明,在不破坏茶文化本身美感的基础上,方便受众快速记忆和领悟。另外,在以往的茶文化翻译模态下,主要以文字的方式呈现,交流速率较慢,并且很多描述不够生动直观,增加了不同文化用户的理解难度。为此,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加速推动茶文化翻译工作创新,充分耦合信息技术应用,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性、交互性,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呈现茶文化,如除了传统文字描述外,还可输入一些制茶工艺等方面的视频,符合西方国家的实用主义、极简主义追求。除却上述这些,未来随着茶文化知名度的提升,还需制定科学的翻译标准,包括茶具、茶品、制茶工艺等,设计专属名词,有效降低茶文化翻译的难度[6]。

综上所述,在历史、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中西方文化差异客观存在,并体现在语用、认知、风俗等诸多方面,为茶文化翻译带来了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茶文化语言、意境以及精神的缺失。对此,既要客观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又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加大茶文化传播,培育高素质水平的译者,并适当创新调整翻译策略,力求精准展示地道的中国茶文化。

猜你喜欢

意境茶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