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耦合路径
2023-12-14梁佳薇
梁佳薇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在高职院校“四史”教育中,需要重视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此过程中,将校园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校园茶文化建设工作与“四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理顺二者关系,探索二者耦合路径,从而在促使二者实现紧密融合的基础上,为高职院校育人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1 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1.1 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开展的“四史”教育包含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四项内容[1]。“四史”教育之间的内容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展现出了紧密的关系。
从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渊源来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以史为镜、以史为鉴,重视在历史中挖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经验作为实践参照,从而实现经世致用。历史决定论指出,历史具有客观性、规律性,要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就必须对历史给予足够高的重视程度与尊重程度,因此,开展“四史”教育,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要求。从“四史”教育的内容特征来看,“四史”内容在时空层面与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延续性与交叉性,提倡开展“四史”学习,既能够总结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的发展经验、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之智慧启迪,也能够从发展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发扬老一辈革命先驱、改革先驱宝贵的精神与风格,促使现代社会后来者保持强大的精神定力。由此可见,“四史”教育不仅包括对历史的回顾,也包括对未来的展望,透过“四史”教育内容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能够促使中国社会在立足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规划蓝图进行科学设计。
1.2 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对于高职院校与人工作而言,“四史”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史明理。“理”即真理。通过开展“四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真实的历史做出了解,从而为学生发现历史发展规律夯实基础,促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新中国走向繁荣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理论成果为什么具备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唯一正确的道路[2],进而强化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自信、理论自信以及道路自信等。
二是学史增信。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分辨能力塑型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较为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对真实的历史与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怀疑。通过开展“四史”教育,能够让学生具备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害的底气与勇气,强化学生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促使学生能够在坚定信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产生更为强大的历史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三是学史崇德。通过开展“四史”教育让学生学史崇德,不仅是让学生能够明大德,而且也是让学生自觉守公德并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严私德[3]。“四史”教育内容中承载着许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英勇事迹,这些内容传递出的高尚品质、价值观等,能够促使学生受到激励并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这对于学生精神品格的升华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四是学史力行。高职学校通过开展“四史”教育,能够强化学生历史主动,促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理论素养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履行自身历史责任、抓住历史机遇,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吸取教训、发展问题,在实践中做到少走弯路,更具效率的成长为能够承担历史发展重任的时代新人。
2 校园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现状分析
2.1 校园茶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主要是以校园课程体系、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茶文化教育活动、茶文化环境打造等方式。随着茶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重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与茶文化相关的课程,促使茶文化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能够有效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大量资源,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也较为重视依托茶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茶文化活动,例如茶知识普及活动、茶文化讲座活动、茶艺表演活动等。由于校园茶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中做出的创新性尝试,因此,相关工作难免会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茶文化教育工作与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目标、现有课程体系融合不紧密,茶文化活动的组织欠缺资源支撑以及存在随意性强等弊端,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园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2 “四史”教育开展现状
“四史”教育既能够提升学生历史素养,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对“四史”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索方兴未艾,特别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开展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促使“四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了高职院校育人体系当中,为“四史”教育更好的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夯实了基础。例如,一些学校不仅设计了丰富的“四史”教育活动,联通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而且依托“做中学”等方式,强化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关联。从学生素养发展角度来看,更多的学生通过“四史”教育,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树立了正确的历史意识与批判思维,产生了更强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为自身长远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优化方向方面,学校则需要继续做好实践阵地开发工作,并通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途径、提升教育吸引力,为“四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2.3 校园茶文化与高职院校“四史”教育耦合现状
虽然校园茶文化与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具有一定的耦合性,通过推进二者融合,对于充分发挥二者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二者的耦合现状来看,虽然高职院校普遍强调“四史”教育的重要地位,重视依托茶文化等传统文化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但是在校园茶文化与高职院校“四史”教育耦合性以及耦合路径方面的探索较少,导致相关研究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3 校园茶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耦合路径
3.1 优化顶层设计
在将校园茶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校园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能够得以科学、规范、有效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围绕顶层设计工作开展需求做好组织建设工作,并在明确校园茶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目标的基础上,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从组织建设工作来看,为了有效推进校园茶文化与“四史”教育实现共融,进一步提升二者育人价值、充分发挥二者育人功能,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专门负责围绕相关工作开展顶层设计的部门,并通过校园领导层直接参与决策,提升相关部门具有的层级,体现出高职院校对二者融合工作的重视程度。在组织成员的确定中,高职院校可以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作为主要成员,并要求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能够参与规划和沟通,从而更好的协调高职院校在推进茶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在组织职责的确定中,高职院校需要明确组织建设目标以及职责,要求组织能够提升茶文化与“四史”教育教育融合方法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工作的水平;在组织运行中,则需要构建沟通机制、分歧解决机制、协同合作机制等,确保组织功能能够得以有效实现,进而为茶文化更好的融入“四史”教育提供保障。
从二者融合目标来看,在围绕校园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目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高职院校育人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视角下,对校园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目标进行审视,从宏观层面确保二者融合工作能够服务于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强化效果意识,将依托茶文化强化“四史”教育育人成效以及依托“四史”教育强化校园茶文化建设成效作为重要目标,发挥出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另外,二者融合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呈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这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规律等做出调研,制定更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融合目标[4]。需要注意的是,校园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目标需要呈现出动态性,即在设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当针对二者融合进度,对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与调整,从而促使二者融合工作能够做到步步为营,为总体目标的有效实现夯实基础。
3.2 创新耦合载体
创新校园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耦合载体,不仅有利于拓展茶文化教育、“四史”教育的覆盖范围与影响,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茶文化、“四史”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优势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力优势。
从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进茶文化与“四史”教育实现耦合的路径来看,校园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进茶文化与“四史”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强化二者的渗透性与感染力。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围绕茶文化与“四史”教育主题,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精神文化活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以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围绕校园茶文化建设与“四史”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出探讨,促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对茶文化、“四史”教育的认知与了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茶文化社团,并将“四史”教育活动融入社团日常活动设计当中,通过推进茶文化与“四史”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在社团成员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学校还可以引导茶文化社团依托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开展品牌建设,促使茶文化与“四史”教育能够在高职院校中得以普及,呈现出更高的影响力。
从以互联网、新媒体为载体推进茶文化与“四史”教育实现耦合的路径来看,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主题网站、开通主题自媒体等方式,整合与呈现与茶文化、“四史”教育资源,以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形式,对茶文化、“四史”教育内容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传播成效,而且也能够为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互联网、新媒体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以茶文化、“四史”教育为主题构建微课,通过发挥出微课具有的灵活性优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补充[5];再次,高职院校可以叫依托直播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围绕茶文化、“四史”教育开展讲座,突破师资力量、时空限制为茶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工作带来的制约作用;最后,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互联网、新媒体与学生群体开展沟通,了解学生群体对茶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工作的满意度,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从而为相关工作的优化提供依据。
3.3 构建保障体系
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离不开优质的资源与完善的机制作为支撑,因此,在探索校园茶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耦合路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保障体系,从而确保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工作能够得以有序、有效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要为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提供师资支撑。提升教师的茶文化素养、教学能力以及教研能力,是促使茶文化能够与“四史”教育实现良好融合的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高职院校既需要重视做好优秀教师引入工作,也需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激发教师群体自主成长动力。其中,优秀教师人才引入工作需要建立在明确人才引入标准、拓展人才引入路径、提升岗位吸引力的基础之上。教师培训体系完善工作则需要面向茶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发展需求、立足教师素养发展实际情况、面向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需求与期待。教师群体自主成长动力的激发则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构建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引导教师群体共同构建学习型、成长性团队。
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围绕茶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构建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构建,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在问题导向下,依托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找出茶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有针对性对茶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工作进行优化,持续提升二者融合成效。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重点在于构建考评指标体系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方式[6]。其中,考评指标的构建工作需要建立在对茶文化与“四史”教育教育融合目标进行分解基础之上,从而反映出二者融合深度与融合成效。多元评价主体则包括育人工作管理主体、实施主体以及学生群体。其中,学生群体在考评工作中的参与,能够从自身体验、满意度角度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从而促使考评工作以及相关工作的优化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校园茶文化融入“四史”教育,能够促使二者更好的发挥出自身具有的育人价值,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校园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耦合路径中,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构建专门负责开展相关工作的部门,并明确相关工作开展目标,为二者融合夯实基础、指明方向。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在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基础上,依托校园文化、互联网与新媒体拓展二者融合阵地,并通过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为二者融合工作的持续优化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