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慢性浅表性口腔溃疡的药理价值
2023-12-13范威
范威
口腔溃疡是口腔科室常见和高危的疾病, 它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中, 是由黏膜表面坏死引起的凹形疾病, 由于连续损伤或口腔黏膜上皮感染而脱落, 舌头、内唇、口腔黏膜和软腭是其高发部位, 这可能是导致患者非常疼痛而难以进食的主要原因, 同时可引发乳头病、便秘和慢性咽炎等并发症, 因此, 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1]。临床上, 口腔溃疡与患者的疲劳、免疫反应、免疫缺陷等密切相关, 口腔溃疡的病因较为复杂, 而目前临床上没有特效药治疗该病, 大多以减轻疼痛、加速溃疡愈合为主要治疗目的[2]。近年来研究发现, 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可改善口腔溃疡患者病情。此次试验对沈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口腔溃疡患者展开前瞻性研究, 采用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治疗, 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可靠性, 以期为临床提供一个可靠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详细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沈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口腔溃疡患者80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18~65 岁, 平均年龄(38.5±8.9)岁;病程4~16 个月, 平均病程(11.24±2.42)个月;疾病类型:重型溃疡8 例, 轻型溃疡23 例, 疱疹样溃疡9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 例, 女20 例;年龄19~64 岁, 平均年龄(39.8±8.1) 岁;病程5~18 个月, 平均病程(12.51±2.51)个月;疾病类型:重型溃疡9 例, 轻型溃疡20 例, 疱疹样溃疡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经综合检测分析, 确诊为口腔溃疡;②患者年龄≥18 岁;③病程>3 个月;④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此次试验目的,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患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③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④处于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庆大霉素治疗, 用消毒棉签蘸取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新乡市常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41024143, 规格:2 ml∶4 万IU)轻涂于口腔内溃疡面, 数分钟后再涂一次, 4 次/d, 即三餐后和睡前漱口后涂抹药液。观察组患者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010095, 规格:5 万IU+10 ml)治疗, 先将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用溶液稀释, 清创后将稀释液喷涂于创面, 1 次/d。治疗期间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并及时清洁口腔, 确保口腔卫生。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疗效, 溃疡愈合时间及治疗1 周后溃疡个数、溃疡面积、VAS 评分。以VAS 评估两组治疗1 周后创面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 分, 评分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轻。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1 周后, 口腔黏膜充血和疼痛彻底消除, 黏膜表面无破溃, 口腔中没有白色条纹;有效:治疗1 周后, 口腔黏膜充血和疼痛得到减轻, 黏膜仍有少量破溃;无效:治疗1 周后, 不适感觉没有好转,甚至有所加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疗效比较 治疗1 周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疗效比较[n, n(%)]
2.2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及治疗1 周后溃疡个数、溃疡面积、V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溃疡个数少于对照组, 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及治疗1 周后溃疡个数、溃疡面积、VAS 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及治疗1 周后溃疡个数、溃疡面积、VAS 评分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溃疡愈合时间(d)治疗1 周后溃疡个数(个)溃疡面积(mm2)VAS 评分(分)观察组40 4.58±1.31a 0.49±0.27a 0.26±0.09a 1.12±0.40a对照组407.69±2.101.29±0.401.57±0.322.56±0.68 t 7.94710.48424.92411.544 P<0.05<0.05<0.05<0.05
3 讨论
口腔溃疡是指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 如腹泻、腹胀、感染等, 可引起充血症状, 导致患者口腔疼痛, 但口腔溃疡的具体病因在临床上尚无定论, 认为其与感染、内分泌等关系较大[3]。目前, 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可用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 即药物可以直接用于溃疡外部以消除溃疡和缓解疼痛, 但会刺激伤口并加剧患者疼痛, 不易被患者接受。因此, 药物后的顺应性低, 疗效不明显[4]。在修复创口时, 人体主要依靠表皮生长因子对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趋化作用, 向创伤部位移动并分裂增殖。创伤后, 局部创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数量增加, 而人体内的表皮生长因子浓度较小, 无法达到细胞增殖的需要[5]。天然的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由53 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 可促进DNA 合成,增殖、分化、迁移到受伤部位, 加速创伤再生、修复和细胞外团块形成的开始[6]。表皮生长因子也可以增加其他内源性生长因子, 促进羟脯氨酸合成, 调节胶原酶和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和沉淀, 调节胶原蛋白降解, 增强伤口张力, 减少瘢痕形成, 提高治疗效果[7]。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是大肠杆菌和酵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产生的外源人表皮生长因子, 它是结构转化后的表皮生长因子, 并保留原始表皮生长因子的活性[8-10], 自其研发后, 一直用于皮肤美容修复、烧伤、残余小伤口、慢性溃疡伤口的治疗中,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也被广泛应用于压疮伤口的修复和治疗, 其疗效好, 安全可靠, 无明显不良反应[12]。此次试验证实, 治疗1 周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溃疡个数少于对照组, 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口腔溃疡,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 慢性浅表性口腔溃疡患者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且能加速患者溃疡面的愈合, 减轻溃疡疼痛程度,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