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腰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12-13刘汗亲蔡红红凌建忠周磊
刘汗亲 蔡红红 凌建忠 周磊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治疗股骨头、髋臼相关疾病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其术式创伤大、术中失血量较多, 加之患者多以老年群体为主, 导致麻醉风险较高, 且术后极易出现各类并发症[1]。对于髋关节置换术, 安全性主要看麻醉方式的选择, 合理、科学的麻醉方式是提升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速度的关键。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 髋关节置换术中腰麻的使用率较高, 但是该麻醉术后有近50%的患者会出现各类并发症, 且麻醉期间患者体征指标波动较大等, 安全性相对较低[2]。因此, 需要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麻醉方式。在不断探索中,有学者发现髂筋膜神经阻滞与腰麻的联合使用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使用效果突出, 且安全性也较高, 患者术中体征波动小,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更利于术后的康复[3]。本文针对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腰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9 月~2022 年9 月本院50 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且获相关批准, 为回顾性研究。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注:两组对比, P>0.05;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ASA 分级平均手术时间(min)平均术中出血量(ml)男女ⅠⅡⅢ观察组25151073.25±7.07168192.33±28.94395.88±99.62对照组25131273.95±6.84159192.45±28.61405.51±80.65 χ2/t/Z0.3250.3560.2740.0150.376 P 0.5690.7240.7840.9880.709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②年龄≥65 岁;③ASA 分级均为Ⅰ~Ⅲ级;④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均齐全, 且后续随访可联, 对研究知情了解, 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者;②临床诊治资料缺失, 或者存在交流、精神等方面疾病者。
1.3 方法 术前进行巡视, 告知患者禁食禁饮的具体时间, 于隔天手术日将患者推送至手术室, 并予以常规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经桡动脉穿刺后实施动脉压监测。
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常规腰麻, 患者取侧卧位, 并在其L3~4间隙的位置实施腰椎穿刺处理, 完成穿刺后,待有脑脊液流出后向其缓慢推注2~3 ml 的0.5%布比卡因;此外, 将麻醉平面调整到T10水平后正式开启手术操作。观察组患者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腰麻, 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髂筋膜神经阻滞, 期间采用平行法操作, 要求患者平卧, 然后实施常规消毒铺巾, 并将可移动式的超声高频探头放至患者腹股沟韧带位置, 要确保探头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然后在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外侧的1/3 位置再向外侧旁开1~2 cm 的位置标记为进针点, 实施进针处理;完成上述工作后, 在超声支持下确定髂筋膜的解剖结构, 采用22G 穿刺针刺破髂筋膜, 注入20 ml 的0.4%罗哌卡因;完成后观察5 min, 无异样后进行腰麻, 操作与对照组一致, 但是需要将布比卡因的剂量改为1 ml。在手术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在L3~4的位置留置硬膜外导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麻醉起效及成功时间 对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麻醉起效及成功的时间进行记录, 期间使用针刺法和改良Bromage 评分法测定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从麻醉药物注射完成后到感觉及运动评分为1 分的时间;麻醉成功时间:是指疼痛感觉或者运动感觉完全消失的时间。
1.4.2 术后并发症 记录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尿潴留、头痛、谵妄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起效及成功时间对比 观察组感觉及运动麻醉起效时间和成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起效及成功时间对比( ±s, min)
表2 两组麻醉起效及成功时间对比( ±s, min)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例数起效时间成功时间感觉运动感觉运动观察组25 2.13±1.20a 3.44±1.92a 8.15±2.32a 13.15±2.82a对照组253.02±1.104.35±0.829.44±2.0514.98±3.50 t 2.7342.1792.0832.036 P 0.0090.0340.0430.047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受老年群体自身的体质特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出现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骨科疾病, 而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会使其日常活动受到一定限制, 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4]。因此, 面对相关疾病应该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是十分常见且高效的选择。对于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 手术期间麻醉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单要考虑麻醉的高效性, 同时还应该考虑其安全性,以确保老年患者手术的顺利和安全[5]。
腰麻是髋关节置换术的常用麻醉方式, 但是对于老年群体该麻醉方式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腰麻会导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较为明显的波动, 而老年患者本身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就使得患者的脏器供血出现异常,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7];其次, 也不利于对腰麻平面的控制, 麻醉期间可能会导致患者生理功能异常, 降低麻醉阻滞成功率[8,9];最后, 在术后极易引发头痛等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10]。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被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中,该种麻醉方式相较于单一腰麻能够实现对阻滞神经的精准定位, 而且麻醉效果更强, 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小[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感觉及运动麻醉起效时间和成功时间分别为(2.13±1.20)、(3.44±1.92)min和(8.15±2.32)、(13.15±2.82)min 均短于对照组的(3.02±1.10)、(4.35±0.82)min 和(9.44±2.05)、(14.98±3.50)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的4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腰麻, 可明显提升麻醉阻滞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 髂筋膜神经阻滞作为一种外周神经阻滞手段, 使用后可实现对髂筋膜内走行的股神经等确切阻滞, 联合使用利于稳定患者的呼吸循坏, 且减少阿片类麻醉药物的使用, 避免了药物的蓄积,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性[12]。
综上所述,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选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腰麻可确保患者术中体征稳定,麻醉效果好,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