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共建 看双核联动澎湃动能
2023-12-13陈婷婷
陈婷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双核引领,区域联动”,重庆成都奋力抓好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近年来,成渝聚焦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五个共建”,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社会公共政策“五个互联互通”,以专班工作协同发力,深入推进双核联动联建,持续增强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本期“先锋会客厅”以“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为剖面,专访五个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共话双核如何抓住机遇提升城市能级,如何联动联建服务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本期嘉宾
麦峰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城发展双核联动处处长
陈科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
规划处负责人
李映晖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产业协作处处长
石磊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政策法规处处长
苏浩宇
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政策与产业发展处处长
高位推动
强化双核联动联建,是双城经济圈建设关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成渝“双核”是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的核心引擎。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正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名体现出的显著特点“双核驱动”,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以7.6%的面积,承载了川渝两省市36%的常住人口和56%的经济总量,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坚实的内核,强化双核联动联建成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
创新建立双核联动三级合作对接机制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全面提速”到“乘势跃升”,作为成渝地区的极核城市,“双核”——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以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深入实施双核联动联建,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持续走深走实,贡献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川渝两省市落实《规划纲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部署,联合印发实施《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在川渝合作机制下,成渝两市签署‘1+5合作协议,共同谋划推动实施双核联动联建工作,创新建立双核联动联建会议、工作专班、工作协调组三级合作对接机制,以‘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为‘任务书‘施工图,推动党中央和川渝两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城发展双核联动处处长麦峰介绍,重庆成都两地立足实际,聚焦重点领域,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势互补、共投共建,成立五个工作专班,即: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班、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专班、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专班、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进城市服务功能互联互通专班和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推进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专班。专班由两市有关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分别由两市交通运输、经信、科技、金融和发改部门作为牵头单位,专班明确的相关行业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组建工作推进小组。
确定“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极核城市一般具有经济组织运筹、资源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策源、文化融汇引领、国际交往协调等部分或全部功能,且通过对外高效链接和对内辐射引领两种方式在全球或区域中提升城市地位、发挥功能作用。
成渝双核共谋落实国家战略之计,共商推动双核联动之策,在川渝合作机制框架下,为何确定“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在充分发挥极核作用的过程中,极核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是基礎前提,产业协作共兴是核心动力,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是关键环节,规划政策引领是重要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力抓手——这正是对“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的呼应。
“概括来说,‘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是以《规划纲要》确定的九大重点任务为重要遵循,两市贯彻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充分考量现实基础和共同发展阶段,聚焦两市关联度高的重点突破领域提出。”麦峰表示,要提升成渝地区极核城市能级,必须携手进一步在“联”字上下功夫,聚焦“联内外”提效率、“联链条”强产业、“联资源”促创新、“联市场”激活力、“联服务”促共享,深入实施“五个共建”,纵深推进“五个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区域现代化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处负责人陈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要求坚持“成渝一盘棋”思维,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全国交通4“极”之一,要求共建面向国际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成立五个互联互通专班,是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产业协作处处长李映晖进一步谈道,《规划纲要》指出,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制造业协同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这要求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整合优化重大产业平台。成立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专班,是落实《规划纲要》,狠抓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具体机制抓手。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对成渝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推动两地创新资源互联互通,既是肩负国家任务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成渝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是通过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在成渝布局建设,共同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二是通过推动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三是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建共享,促进创新人才、技术成果等在区域内自主流动、高效配置,共同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石磊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是成渝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也是推动两地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的重要抓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提升城市服务金融功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政策与产业发展处处长苏浩宇表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发挥基础支撑作用。高质量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既是推动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建设的“加速器”,也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两个极核的“压舱石”,将充分发挥成渝两地金融业基础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更多优质资本、人才等要素融入金融业态发展,释放西部地区巨大内需和发展潜力。
“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成渝两地推动强化公共服务、文体旅游等资源共建共享。”麦峰表示,通过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联互通,打破地域限制藩篱和业务分割所产生的无形障碍,区域资源互通了,数据共享了,更好的服务便随之而来。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不断提升两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步也会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乘势跃升
深化双核联动联建,五大重点成效显著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成都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也是城市发展建设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经济数据显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同期全国、全省1.5个、0.2个百分点。从一季度的同比增长5.3%到上半年的5.8%,再到前三季度的6.7%,成都走出一条稳步向好的经济运行曲线。这条攀升曲线背后,蕴藏着双核联动的动能支撑。
“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前三季度,25个共建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81.9%,成渝企业相互投资增长13.4%。重庆主城都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万亿元、同比增长5.5%,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亿元、同比增长6.7%,双核经济体量共3.32万亿元、占双城经济圈比重增至56.2%。”麦峰称,今年以来,成渝两地相向而行、同向发力,经济社会合作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双核联动联建取得了新进展。
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中欧班列(成渝)号作为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2021年,成都、重庆两地同时发出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已稳定运行线路50余条,累计开行超2.8万列,开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合力把中欧班列(成渝)打造为全国中欧班列合作共建、高效运营和高质量发展样板。
实现成渝之间高铁公交化运营,今年1-10月成渝间日均开行高铁动车对数97对,日均客流量达18.2万人次。
推进成都无水港与重庆港联动发展,截至今年10月,已试开行五定公路货运班车790趟,运输货物超1300标准箱,货值超过2.5亿元。
“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国际交通枢纽能级进一步提升,城际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成渝之间物流协作更加密切。”陈科介绍,成渝共同印发《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班组建方案》,成立了由重庆、成都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专班领导小组,建立战略规划研究、项目建设协调和运输服务管理3个工作小组,工作专班常态化平穩有序运行;共同编印《成都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行动计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未来5年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加快推动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水平。
双核联动联建,在综合交通领域的合作纵深推进。
航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双流国际机场提质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提速推进,重庆新机场选址正式获得民航局批复,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格局加快推进。
轨道,成渝双核间规划形成4条高铁,已建成成渝、成遂渝2条,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计划2027年建成通车。
公路,成渝双核间形成成渝、成遂渝、成安渝、成资渝共4条高速直联大通道,成渝高速扩能改造启动建设,进一步提升通行能力。
从空中到陆上,更加畅达的交通让成渝间要素流动加快,互动更加频繁。
据陈科介绍,成渝以城市群名义成功申报全国首批9个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共建经济高效现代物流体系,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按下了“快进键”。成渝两地实现公交、轨道“一卡通”“一码通”,“经营性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换证”等11个“成渝通办”事项落地落实,实现线下“异地可办”、线上“全程网办”,推进两地运输服务共建共享。
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双核联动在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中引领带动效应显现。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2个示范区(合作园区)。成效背后,离不开两地探索建立的合作机制做保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组建专班和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医药、消费品、保链稳链等6个专项工作组,重庆成都共同推动两地制造业发展方向一致、步调协同。”李映晖称,双核联动从加速优势产业融合、力促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和开展多形式合作三大方面着力。
据介绍,成渝双核优势产业加速融合,以汽车产业为例,两地深入落实《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合作协议》,以拓展“三走廊”应用场景为引领,协同推进汽车产业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截至目前,两地累计建成高速公路充电站180座(快充桩931个)、换电站10座、加氢站10座和128公里高速公路、520公里城市道路“智行走廊”示范道路。今年前三季度,两地新能源汽车产量超27万辆、同比增长10.4%,已有230家成都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重庆整车配套。
电子信息产业,谋划启动国家级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三年提升行动。今年前三季度,集群1700余家规上企业营收规模超1万亿元,两地微型计算机产量约8000万台、占全国40%……
今年以来,成渝双核在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开展多形式交流合作,相互支持重大活动。比如,9月在成都举办的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重庆作为主宾城市深度参与,成渝两地还共同发布了《成渝地区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蓝皮书》。
李映晖进一步谈到,成渝地区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面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制造业总体规模、发展质效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在产业能级方面还存在差距。当前成渝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处于夯基垒台发展阶段,需要成渝提升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形成良性竞合关系。
共建西部科学城
西部科学城,承担着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新时代使命。
“今年4月,科技部等12个部门联合重庆市、四川省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要求以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为先行启动区,加快形成连片发展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成渝地区全面发展,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网络。”石磊介绍,目前成渝两地正在以共建西部科学城为抓手深化科技创新各领域合作,首先在机制上实现了互联互通,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两地科学城管委会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开展10个方面战略合作,与重庆两江新区构建电子信息等8大产业旗舰联盟。
共建初具雏形,资源凝聚。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跨尺度矢量光场、准环对称仿星器、超瞬态实验装置、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共聚集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99个,引进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104个,引育高新技术企业11400余家,聚集国家、省、市计划人才超4400余名,落户人才近250万人。
“双核联动同时在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强化成渝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推动成渝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上发力”,石磊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增加科技创新动能,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成渝两地新争取落地国家级创新平台11个;4个天府实验室引聚杰青、优青等科研和管理人才近1000人,开展微纳电子等领域80余项“卡脖子”技术攻关;成渝共建科技创新中心60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都智算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已为近1000家用户提供算力服务。
科技赋能产业,强化成渝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两地加强产业链创新资源对接。比如,成都高新区与重庆大学、龙泉驿区与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开展深入合作,落地成都岷山生物芯片技术研究院、光纤多维智能感知项目等20个重点合作项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支持两地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7项。
数据显示,川渝搭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两地已实现总价值约122亿元的13183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今年上半年,成渝之间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共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7.36亿元。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汇聚两地102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金融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开放程度显著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居全国前列。
围绕目标,双核如何发力?“成渝两地从‘顶层设计入手,联合搭建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合作机制,推动金融支持川渝毗邻地区跨省域示范区发展、成渝征信一体化建设、金融风险联防联控等领域专项机制建设工作,完善规划联合实施细则等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配套政策。”苏浩宇介绍,两地以推进成渝金融服务一体化和加快成渝金融市场一体化着力,城市服务金融功能取得新提升。
金融协同发力好比源头活水,能滋润区域一体化经济圈中的市场主体。
据了解,金融服务一体化方面,两地联合开展双城产融对接,开展银企对接、资本市場联合培育、创投企业选拔等对接活动30余场。共同推动两地金融业务创新,推动“数字成渝号”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新场景开发上线,为中欧班列用户提供跨境贸易融资一站式服务。共建成渝地区车险“快处易赔”等理赔服务一体化机制,推动成渝客户异地出险、通赔通付、快赔快撤,获评“2022年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创新案例”。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殊资产市场协同机制,推进不良资产跨区域联合处置。
苏浩宇表示,“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两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必答题。推动金融服务一体化,两地还联动促进金融开放创新,比如,开展4项外债便利化试点,截至目前,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大幅扩容,累计支持14家银行、213家企业结算突破436亿美元。探索支付结算互联互通。联合推进成渝异地取转款手续费减免、融资抵押品异地互认等同城化金融服务,今年上半年共减免个人借记卡异地取转款手续费909.9万元,涉及笔数204.2万笔。”
据介绍,加快成渝金融市场一体化方面,共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成渝两地一体化的企业上市、发债服务体系,今年推动两地2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及过会。合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共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落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成都)交子创业投资合伙企业、重庆华泰渝富并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两支子基金,规模约60亿元,主要投向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医药健康等高新科技领域。
基金助力实体经济的成效不乏投资案例。成渝两地联合开展“创投成渝·发现金种子”企业选拔活动,吸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优秀创业企业230余家,累计为企业融资9.6亿元。
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互联互通,是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共建国际现代化都市有着更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意义。
从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推进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专班构成可见一斑。麦峰介绍,围绕共办国际高端会展、消费、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医疗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体育等重点事项,专班设立14个工作小组,建立不定期调度机制,以合作项目事项为抓手,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卫生养老合作。
“推动提升社保、医保等均等化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已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麦峰介绍,两市成渝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实现所有街道、社区全覆盖;截至今年10月底,开通异地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达45763家;两市按季度共享人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开展成渝专场招聘活动49场,发布就业岗位5.8万个。
完善公积金灵活缴存试点等深化公共服务事项扩面提质的系列举措,让两地居民生活更便捷。截至今年10月底,两地试点累计开户、实缴人数和累计缴存金额分别为36.8万人、21.1万人和9.9亿元。实施39项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成渝间高铁月票次票、成渝户口“一站式”迁移、随迁子女享受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等一系列便民措施均已落地落实。
“除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卫生、医疗养老、应急检测联动合作等也在同步推进,都不同程度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麦峰称,在加强教育资源互鉴共享方面,成渝基础教育结对合作不断深入,结对协议达166对,近4万人次师生开展线上、线下交流。
文旅消费、体育事业同步取得新进展。两地联合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接续举办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活动品牌;充分利用成都大运会契机,常态化开展篮球、羽毛球、足球等项目全民健身交流活动,推动成渝体育场馆互通共享。
此外,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共建,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据统计,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扩容至112项,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互认3.7万余人次,减免费用740余万元。成都寿而康养老连锁机构落地重庆潼南、重庆光大百龄帮落地成都。
麦峰表示,“川渝通办”落地事项目前已增至300余项。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事项可以异地通办。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做到哪里。双核引领的成渝,日益从“双城”走向“同城”,群众将不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效协同
专班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双核联动联建
日前,《强化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2023-2024年度合作项目事项清单》(以下简称《合作项目清单》)印发,一批战略引领性强、支撑带动作用大的项目谋划而出,以项目为驱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走深走实。“作为双核联动第二批合作项目事项,将进一步推动两地相向而行、同向发力的紧密合作。”麦峰谈道,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动,双核联动同频共振,以推动“五个高效协同”,进入全面起势阶段。
项目更丰富,程度更深入,领域更多元
本次发布的《合作项目清单》明确重庆成都共投共建类、相向协同类、共同争取类共50项合作事项,其中仅12项为第一批接转,新增比例高达76%。其中包括推动开展轨道交通项目合作、探索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互联、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深化“文旅+”合作探索成渝旅游一卡通、争取成渝144小时过境免签联动等。从第一批合作项目清单的34项到第二批的50项,“合作项目更加丰富,合作程度更加深入,合作领域更加多元。”麦峰介绍。
合作项目梳理的思路是什么?麦峰表示,“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是方向,是顶层设计;围绕五大重点,以共投共建、相向协同、共同争取为标准,两地市级部门谋划梳理并开展合作;区(市)县结合本地的发展实际,结对谋划合作事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联动合作已经拉开序幕,并不断做深做实。
合作有何新亮点?在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二次会议上,《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推进体育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高质量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施方案》提交会议审议获得通过,分别确定成渝双核体育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成为全国体育创新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以及共同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目标。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上,成渝两地有关区(市)县、部门落座签约台,围绕跨区域融合发展、轨道交通、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等签署了7个联动联建合作协议。“区(市)县积极参与并主动谋划合作,是双核联动联建深度与广度持续深化和演进的体现”,麦峰说。
下一步怎么干?五大专班明确着力重点
当前,双核联动联建合作态势已全面形成,如何更进一步发挥极核引领,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新动能?接下来,五大专班着力重点已经明确。
陈科表示,增强双核联动联建的支撑保障,充分发挥交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开路先锋作用。一是加快建设“一通道四枢纽”,合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二是做强支撑“第四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成渝双核之间1小时畅达、都市圈内部1小时交通通勤服务的总体目标;三是打造高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体系,有力支撑成都建设链接全球、引领西部的国际门户枢纽。
李映晖表示,以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方向,更好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积极承担国家战略部署,围绕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编制成渝重点产业链全景图。以中央企业为突破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造战略大后方和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部署。在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深化拓展优势产业合作领域,促进区域“四链融合”。
石磊表示,依托西部科学城建设,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时发力,加快推进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协同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专项,支持成渝两地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苏浩宇称,强化西部金融中心服务功能,在更高层次提升金融资源集聚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从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合作、加强金融创新体系合作、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合作发力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麦峰表示,以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重点突破,不断提升两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机制创新、补位错位、权益联结等关键环节,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高标准落实责任分工,高效率推进现代化国际都市共建和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努力推动成渝相向协作联动、回应群众美好期盼。
当前,双核联动联建全面起势,在川渝合作框架机制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产业协作能力迈上新台阶、科技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城市服务金融功能取得新提升、公共政策协同取得新进展。梳理五大专班工作重点,“高效协同”是当中关键词,抓住五大重点,将更进一步以双核联动联建的实际成效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