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具魅力的成都文脉历史文化基因

2023-12-13何一民

先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脉成都文化

何一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对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们深入认识成都历史文脉予以启示。

文脉,从狭义上讲是某一种文化的历史脉络,是在特定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和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时间和空间向度,即有其兴起、发展、兴盛、衰落及演变的过程,同时都是在特定的空间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城市的文化各有其文化源流和文化内涵,也各有其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

以成都为中心的“天府之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长期兴盛繁荣,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天府之国”人文积淀深厚,曾经孕育和汇集过大批杰出的文学家、画家、政治家、軍事家等,他们既受到成都文化的滋养,又通过自身的创造不断为成都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推动成都文化蓬勃发展。秦并巴蜀以后在传承古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关中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区域城市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成都文化形成了善吸纳、重交流、勇创新的风格,造就了成都人彬彬有礼、积极进取又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并呈现出和谐包容、开拓创新、乐观自信的文化特色。

和谐包容、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是成都最突出的文化基因之一

和谐包容作为一种理念和文化的体现,产生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演进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迈向新的和谐与包容。从数千年前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都文化无不体现出巨大的和谐与包容性,在中国各大城市文化中尤为突出。

成都有着4500多年文明史,几千年来始终充盈着和谐的氛围,成都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更是人与人之间宽容度与融合度极大的城市。因此,和谐包容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成都文化的基因和历史文脉的主旋律。

成都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成都表达。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充分体现了早期成都文化的包容性和海纳百川的多样性,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样本。三星堆文化正是建立在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之上而达到辉煌的顶峰,其形成不仅是本土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古蜀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滇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产物,还与东南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近东文化都有密切联系。三星堆遗址出土了种类较多的玉石器,其中有许多是外来的文化形式,如玉琮、玉戈、玉圭、玉璋、玉刀、玉瑗等,多与夏商文化的同类玉器相近,即使是最特殊的牙璋,其形制也同中原玉器有关。这充分表明三星堆古蜀文化的礼制,受到过中原文化礼制的影响。

三星堆遗址最具特色的是数量多达上千的各种类型的青铜器,其制造标志着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进入青铜时代。这些青铜器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但仍然可见中原青铜文化和长江中游青铜文化的明显影响。如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云纹,青铜神人大面像鼻、额之间上伸的夔龙纹饰,青铜神树上的夔龙等等,都是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被三星堆文化所吸纳后再加以发展。三星堆古蜀文化同南亚印巴次大陆之间很早就有交流。由蜀入滇,经今缅甸达于印度、巴基斯坦的“蜀身毒道”,是沟通古蜀与南亚文明的主要通道。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海贝和海洋生物青铜小雕像,证实了三星堆古蜀文化与印度洋南亚地区古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文化交流和联系。

三星堆文化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对于其他区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古蜀先民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善于并能对各种外来文化主动积极吸收和再创造,充分显示出古蜀成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成都文化的包容性,还表现在对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产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成都之所以能够成为道教的发源地,与成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成都文化的神韵和魅力所在,并成为千百年成都文化传承中的和谐文化基因。

几千年来,成都人民把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自己的才智,创建了许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大工程,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当属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秦蜀守李冰在古蜀人长期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带领民众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设计贯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对奔腾的岷江加以疏导,巧妙利用天然地势和水流,科学地解决了岷江水的自动分流、排沙、排水和引水等系列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泻洪平灾”的功效,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2000年,这项“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至今发挥作用最好、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态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当代,成都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得到生动体现。

可见,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是从古至今成都人民的优良传统,并作为成都文化基因代代传承,不仅对改善城市形象、增强吸引力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而且也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基础。

成都文化的包容性,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其形成与历史上多次移民入蜀有着密切关系,不同地域的移民互帮互助、和谐包容,共同创造了成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成都从一开始营建就是一座移民城市。4000多年前,肥沃的土地、便利的灌溉和丰饶的物产吸引了人们向成都平原聚集,除本土先民之外,还有大量人口从黄河上游、长江中下游而来,使这里成为人口密集之地,由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成都历史悠久,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南部坛罐山遗址发现了20万年前早期人类的劳动场所;此外,在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发现的数十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上百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力地证明了成都很早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表明成都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都是中国最早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早在4500多年前宝墩文化就预示着城市文明的曙光初照成都平原。其后,大量黄河文化南下、长江中下游文化西进,促进了成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创造出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质。

成都城市文化体系的构成是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兼容南、北、东、西多种文化而形成的复合体,其构建过程就是成都和谐包容文化的形成过程。从远古以来成都地区容纳了众多移民,他们不仅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繁荣,而且带来了各自家乡的语言、饮食、风俗习惯以及生产技术和经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性,使成都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之地,也使人口素质得到提升,成都由此成为中国内陆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枢纽。川剧五种声腔、成都话兼具南北特点、川菜的融合发展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成都文化的体现。以移民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特征所形成的和谐包容文化,构成了农业时代成都文化的主要特点,不仅促进了成都人民生活方式多元化,更形成了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形成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和谐包容且开明开放的文化性格使成都人天性乐观、幽默风趣、随和热情;如今,这座城市更是以和谐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吸引各地的人们来此求学、创业、定居。

张弛有道、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是成都历史文脉又一文化基因

以成都为中心的“天府之国”在中国各区域中独具特色,数千年来,成都人既勤劳勇敢、坚毅顽强、开拓创新,也十分懂得生活、善于生活、享受生活。自都江堰修建以来,成都平原的人们就养成了辛勤劳动与闲适游乐可以兼得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态度。正是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中,形成了成都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情趣,并由此构成了成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优越,自先秦以来就十分富庶,“巴蜀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食之饶,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庶的经济,使成都在东汉末年就已赢得“天府之国”的美誉,而成都人善于享受的生活方式正肇始于此时。

成都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密切关系。早在古蜀时期,成都人就崇尚自然,重视“天人合一”、修心养性。秦并巴蜀以后,中原儒学在成都地区广泛传播,文化宗师、儒学大师辈出。蜀人推崇儒家文化,但并不排斥道教文化,也不排斥佛教文化。东汉以后佛教传入蜀地,成都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之一,极大地影响了成都人的思想和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都本土的和谐文化思想与儒释道三教文化相融合,多元文化并行不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儒学、道教和佛教在四川的发展,使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变得豁达。与此同时,多元文化的融合使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成都生活丰富多彩,因而成都人既有理想抱负,勤劳果敢、努力劳作,也十分重视享受生活,张弛有道、乐观自信。

千百年来,成都就是一座创新创造之都、生活之都、快乐之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成都人既享受了大自然的恩宠,也形成了热情开放、乐观向上、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开朗性格。成都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同时也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需要强调的是,成都人好游乐、善休闲的文化习俗,并非消极的不思进取的表现。事实上,在和谐包容与开拓创新文化精神的引导下,成都无论是在历史上成为“五都”之一,还是如今发展为新一线城市,都离不开成都人的努力和创造。勤劳与闲适,两种看起来反差极为强烈的文化要素,在成都却能和谐统一,成为成都文化突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善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这正是成都的魅力要素之一。

以古开今,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國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我们要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的五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成都历史文脉的特性,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断走向纵深。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转变观念,久久为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持传承创新,对内,可以使成都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增添自豪感、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则可以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极大地增强成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

(作者系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城市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脉成都文化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穿过成都去看你
谁远谁近?
数看成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