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低血糖您真的了解吗
2023-12-13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王建华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王建华
说到低血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大多有过低血糖的经历,其原因多与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用量过大、用药后没及时进餐、吃得太少或运动量过大有关。然而,临床上有些低血糖排除了上述原因,而且是发生在进餐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两个临床病例。
病例1
刘先生患2型糖尿病有3年了,之前病情一直比较稳定,然而最近半年,因为经常加班熬夜、缺乏运动,体重增加了10千克,并且经常不到饭点就出现心慌、冒冷汗、手抖、乏力等低血糖症状,必须马上吃点东西,症状才能缓解。刘先生有些不解:“自己吃的不比从前少,甚至还要多一点,用药方案也没变,怎么总是饭后出现低血糖呢?”
解读 我们知道,进食后体内血糖开始上升,0.5~1小时血糖达到峰值,之后血糖逐渐下降,3~4小时回落到餐前基础水平。正常情况下,体内胰岛素分泌与血糖的高低变化是完全同步的,也是在进餐后0.5~1小时达到分泌高峰(为基础值的5~10倍),随后开始逐渐下降。但是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当机体血糖逐渐下降时,胰岛素分泌高峰才姗姗来迟,正是这种“剪刀差”导致患者在进餐后期或是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临床上,这种情况最常见于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早期或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刘先生就属于这种情况。
应对策略
◎少吃多餐,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
◎可配合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延缓食物吸收速度,预防餐前低血糖。
病例2
王女士今年30岁,2个月前单位体检查出血糖略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属于“糖尿病前期”。因为王女士的母亲就是因糖尿病去世的,所以她情绪一直不好,老是焦虑不安,最近在饭后经常出现低血糖。
解读 王女士这种情况属于“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多见于情绪不稳定的中年女性,患者往往具有以下特点:①见于20~40岁、无器质性疾病的中年女性;②低血糖发生在进餐后2~4小时,发作与进食有关,尤其是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后容易发生,另外,精神刺激、焦虑也常可诱发;③发作时血糖只是轻度降低(一般不会低于2.8毫摩/升),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颤抖、乏力、紧张、焦虑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不会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等严重神经系统缺糖症状。
一般认为“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迷走神经兴奋一方面可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胃排空,加快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诱发胰岛素分泌,引起低血糖。
应对策略
◎避免进食可被迅速吸收的单糖类食物,每餐要适当吃些蛋白质类的食物。
◎对有情绪焦虑、易激动、睡眠不佳的患者,可配合服用一些镇静安神、调节自主神经的药物(如安神补脑液、谷维素等)。
◎这类低血糖往往症状较轻,低血糖发作时,可立即吃些饼干、馒头之类的食物,不宜服用含糖饮料或吃糖类食物,它虽然能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但因可引起血糖迅速升高,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从而再度诱发低血糖。
总之,导致餐后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餐前降糖药量过大、吃得太少等常见原因,其他一些罕见原因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以便于正确处置。
扫码收听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