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拓展思政育人功能的创新实践
——以沈阳广播电视台《音乐思政课》为例

2023-12-13□汤

记者摇篮 2023年9期
关键词:受众思政音乐

□汤 雷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沈阳广播电视台引进湖南广电音乐思政课版权内容,进行本土化创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创新拓展思政育人功能,以全新的节目形式、权威的节目内容,助力主题教育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一、主流媒体节目开展思政教育的内涵

利用主流媒体节目开展思政教育,是一种“1+1>2”的创新教育方式。在话语表达方式上,节目形式多样,将经典电影片段演绎和媒体制作视频融入思政课堂,比直接的思想政治宣讲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受众有更多的融入感和情感互动。通过采访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可让思政教育更有力量。强化网络思维,可让思政课与时俱进,更显时尚,让观众更易于接受,并且突出受众的主体地位,为不同受众量身打造不同的思想政治课程,让思政课更“走心”,更好地起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打造全媒体的思政平台,可让思政课更加立体。

《音乐思政课》IP全面启动后,为了增加贴近性,更加深入人心,衍生出了不同版本。其中,“童心向党(青少年版)”针对小学、初中、高中校园学生群体;“青青向党(大学生版)”针对大专院校大学生群体;“奋进新征程(标准版)”针对机关、社区、企业、军营群体。节目力求为不同人群打造最合适的思政宣讲载体,打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宣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创新型、沉浸式的音乐思政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媒体节目中,让更多的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媒体节目来宣传和推广思政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主流媒体节目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意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内容融入媒体节目中,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影响受众,提高其自身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完善受众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在了解更多时事新闻的同时,促进对社会真实认知的形成。媒体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有效增强受众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1.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力

将思政内容融入媒体节目中,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主流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正能量的事件、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让受众在阅读、观看、收听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通过讲述“榜样书记”焦裕禄、“教育楷模”张桂梅、“大国工匠”洪家光等多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紧密联系群众思想和现实生活,充分展现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的时代精神。其中,“奋进新征程(标准版)”选取《共和国之恋》《寸心》《我的未来不是梦》《歌唱祖国》等多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使受众愿意听、喜欢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中去。

“青青向党(大学生版)”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音乐旋律、影视片段,引领广大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了解新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选取《青春》《理想》《少年中国说》以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年轻的战场》等昂扬向上的歌曲,激励并鼓舞青年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童心向党(青少年版)”从少年儿童视角出发,用生动、简明语言讲演,采用情境式、体验式等方式,让广大少年儿童在思政课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选取《共产儿童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我的祖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爱你中国》等小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期望孩子们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与思想,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2.增加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将思政内容融入媒体节目中,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传播,可增加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接受思政教育。媒体可以通过开展受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新闻评论、社会实践等,让受众成为宣传的主体,增强其参与感和归属感。《音乐思政课》重温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在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和时代楷模的精彩故事中,使人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从民族奋斗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3.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将思政内容融入媒体节目中,可以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网络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音乐思政课》这堂声入人心的创新型党课,是沈阳广播电视台匠心策划的力作,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音乐、思政创新结合,以“1+N”模式,打造生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课堂。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多次举办“缅怀先烈”“弘扬雷锋精神做新时代好队员”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音乐思政课》在校园里掀起了学习风潮。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都沉浸在动听的旋律和时代楷模的故事中,同学们也在这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榜样故事,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影视资料,以及《共产儿童团歌》《少年先锋队队歌》等优秀歌曲,串联起一堂“音乐+思政”的沉浸式教育课。

4.促进思政教育的多元化

将思政内容融入媒体节目中,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让思政教育更加全面和深入。《音乐思政课》不同于以往的思政宣讲形式,极具创造力地把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音乐、影视片段相结合,用艺术的语言诠释红色文化和榜样的力量,用视听语言呈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宣讲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其中,“七一”前夕,节目依托大梨树基地可触、可见、可悟的特有红色资源,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年轻党员干部带来了一堂形式新颖意义深刻的《音乐思政课》。青年党员干部重走时代楷模——毛丰美的创业路;在“干”字碑下,重温入党誓词;通过参观学习、现场教学等方式,见证毛丰美如何一步步带领大梨树村民变荒山秃岭为万亩果园和层层梯田,为大梨树村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走上富裕路,从而进一步激发各党支部和全院共产党员在医院发展建设中、在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

《音乐思政课》通过精心策划,以音乐之声的独特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喜闻乐见的音乐影视作品相结合,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大屏幕上生动呈现,使理论宣讲更加深入人心。

三、媒体宣传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1.创新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音乐思政课》通过全新的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沈阳市法库县东湖第三初级中学开展了“少年心向党筑梦新时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音乐思政课。课程开始前,师生共同观看了法库文旅宣传片和《微党课:东北解放战争的第一个春天秀水河子歼灭战》。课程中,电台专业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内涵。课堂从《立大志有理想——我们都是追梦人》《明大德敢担当——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能吃苦成大才——每个人都了不起》《肯奋斗担大任——撸起袖子加油干》四个篇章展开,以“音乐+思政”的创新沉浸式课堂,讲述了中国青年的觉醒和奋起历程,将焦裕禄、袁隆平、雷锋等榜样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同学们在音乐中不断汲取“精神大餐”。

正是这种沉浸式的历史学习体验,让学生和教师能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景象中,重新演绎着历史故事,产生深层的情感共鸣,一个个故事的演绎再现,一个个有志青年和老一辈模范人物的奋斗精神,无不感染着每一个观众。

2.丰富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温度和深度

《音乐思政课》的每一期,组织方都根据受众的具体情况精心策划,慎重进行内容选题,选取党史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内容,以及深入人心的红色电影片段,通过主持人的讲解以及节目编排,进行情境再现和演绎,实现题材精准、意义深刻、演绎生动、逻辑清晰,使思政课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感染受众的效果。这种音乐思政课让同学们在悠扬奋进的音乐中,学习政治理论、领略伟大的先烈精神、感受科学家的赤子情怀,是把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落实,也是引导广大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实践。媒体应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更多像音乐思政教育这样的有效路径,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示精神,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广泛采用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不忘初心,锤炼本领,坚持铸魂育人,不断用“小音符”奏响“大乐章”。全面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不断为打造幸福教育民生品牌、为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贡献力量。

3.创新方法,让思想政治学习更有效果

主流媒体节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①制作过程中注重思想性

媒体在制作节目时,可以注重节目的思想性,通过选取有思想深度、价值导向明确的节目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②增加互动环节

媒体可以在节目中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节目中来,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思想政治话题,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媒体可以将节目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论坛、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④注重典型宣传

媒体可以通过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到先进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学生的榜样意识和道德观念。

⑤短视频助力

短视频具有操作简单、便捷的优势,用户群体应用广泛,其中也包含了广大学生群体。短视频胜在短小精悍、内容全面,媒体可以通过打造精品节目,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通过短视频在手机端传播,让优秀的思政教育作品感染更多学生。

4.线上线下齐发力,让思想政治学习“不同凡响”

主流媒体特别是广播媒体,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释放和利用内容优势及平台资源,使思想政治学习效果“不同凡响”。《音乐思政课》在直播节目中,采取声情并茂的方式,播发记者采制的专题报道。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预告学习计划和节目安排等信息,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加强品牌策划,做好议程设置,加强与网友的互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节目的黏性和关注度,激发读者的收听兴趣,达到与受众同声同感、同频共振的效果。有微信网友在平台上留言:“我和孩子的情绪被节目所调动,时而热血澎湃,时而热泪盈眶,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礼。”“播放的歌曲、音乐和大量史诗级的音频资料加持成就了节目,节目很有冲击力、感染力。”更有网友表示:“这是闪光的思想传递,跨越百年的历史,回眸复兴路上一项项伟大的成就,一位位英模人物,从山村乡野到星辰大海,从理性思辨到感性的心灵沟通,给聆听者以更多的启发和引领。”

四、结语

近年来,广播电视理论节目紧扣时代命题,在主题、内容、表达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过程中,沈阳广播电视台进一步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丰富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拓展载体渠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音乐思政课》的引进和再创作就是主题教育载体的有益拓展。其中,《音乐思政课(青春版)》推出3个月,就先后走进十多所学校,通过思想政治内容的宣讲与节目生动融合,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近万名大、中、小学校学生在一首首动听的歌声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猜你喜欢

受众思政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