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正规经济空间治理中民俗文化的发展保护
2023-12-13周晶晶蔡云娟
周晶晶 蔡云娟
(1.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一、城市非正规经济空间治理中民俗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传承受阻
1.缺乏稳定的传承环境而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
民俗文化传承机制大部份是口耳相传、家族传承,相对脆弱,学习时间成本大,过程枯燥单一,难以建立大型生产规模。传承者又属于弱势群体,缺少专业组织和行业协会支持。许多民俗文化从业者面临收入不稳定、档铺租金上涨等的问题,工资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入不敷出,而地摊经济门槛低,摊位流动,租金压力也比较小,只需要投入少量资金即可经营和运作,因此转而进行摊贩经营。民俗文化没有稳定的传承环境,年轻一辈传承意愿低,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2.部分民俗的发展依赖于节庆活动的开展
传统民俗节日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较高的群众性,节庆民俗如“舞狮”“赶集”“贴春联”“放烟花”“民间演出”等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极大程度丰富了文化内涵,但是这类民俗的发展和传承需要依赖特定的活动集会,平日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收入并不景气,或勉强维持生计。像农村戏班子这种“游牧式”工作,只有在乔迁或红白喜事的日子才能有演出的机会。再如佛山禅城市民过年到“挥春街”看挥春买挥春的习惯,挥春即春联。挥春街是一条待改造的老街区,大多数房屋已经破败,写对联的师傅自发地在此聚集,除春节外,比较萧条。
3.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面临新挑战
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改变,工期短价格低的现代工业用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传统手工制品失去市场。加之快节奏和娱乐化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保障不力,经费不足
1.缺乏对民俗的重视和良好引导
例如,河南省洛阳市的“河洛大鼓”曾一曲《赵云截江》受到赞赏,同时也受到了社会民众的广泛地关注,且其作为河南省的民俗文化,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现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公众关注度不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许多原先的河洛大鼓的仪式性和娱乐表演的场所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眼前。河洛大鼓现阶段的生存状况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境地。
2.保护投入经费不足,保护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城市非正规经济空间治理下民俗文化保护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社会资金的投入缺乏引导,来源单一,导致不少地区的民俗保护因为资金不足而一再被搁置。
3.缺乏保护利用引导
当前的非正规经济空间治理下民俗文化保护涉及到众多管理部分,各部门往往根据自己部门的职能需要出相应的规划,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创建卫生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规划内容的重复和冲突、实施中反复和浪费。还有当地进行商业化过程中没有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任其没落。
(三)城市公共空间
列斐伏尔指出,非正式公共空间问题的实质是 “空间的再生产与空间在空间实践中的再生产之间的矛盾”,它反映了城市治理目标与非正式空间实践之间的矛盾。
1.流动经济和城市空间的矛盾
治理体系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标准,促进了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它有力保障并维护了社会健康的发展,也是对公共空间私有化现象的一种治理。
城市公共空间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效用不可分割、供给受限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民俗文化相关产品商贩数量的激增,增加了民俗文化产品商贩内部以及与其他产品商贩的利益矛盾。目前,相关摊贩政策吸引了社会各类群体加入摊贩经济,分割了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涉及到创建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相关压力。部分流动的摊贩在城市里占据了位置并将其固定化,这给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带来了一些困扰,如何在众多的流动摊贩中给民俗文化产品的摊贩留下一席之地,在不违反空间正义的价值观和原则的情况下支持民俗文化作品的摊贩。
2.对城市公共空间造成了突出的环境问题
地摊经营成本低,大多数摊贩没安装油烟净化设备 ,餐饮类摊贩油烟排放到空气中,会严重污染居民生活的空气质量。小吃摊、路边烧烤店和大排档、夜宵摊等这类依托门店或人行街道的摊贩最容易产生油烟废气排放污染。摊贩周边垃圾成堆,餐巾纸、塑料袋、果皮、污水遍地。还有一些摊贩占道经营,甚至堵塞消防设备和道路出口,严重影响居民正常出行,也增加了火灾隐患。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治理不及时是造成许多地摊环境污染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原因之一。大部分地摊经营在夜间,时间和地点灵活、准入门槛低,对相关部门治理能力提出较大挑战,其综合治理难度较大。
二、城市非正规经济空间治理中民俗文化发展创新保护路径
(一)探索与时代契合的新发展模式
1.提供专业平台,进行宣传与展示
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打造民俗文化节、非遗文化周、年货赶集街、创意集市等,为民俗文化设立专门的场地和时间。对于“竹编簸箕”等一些小手工产品或“磨剪子,戗菜刀”“拉链缝补”“修鞋”等凭手艺为人修理加工制作器物的服务,对比商场同类高价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可以为其设立专门的生活便民街道,同时也可以作为一道展示民风民俗的风景线。
2.营销手段现代化,产品特色化、品牌化
电商和物流行业兴起,打破交通和信息壁垒,加上网络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宣传,滞消的特产可以通过摊贩加直播的形式打开销售渠道。让一些原本只能依靠地摊现做民俗特色加工成易运输的产品,通过网络打开全球市场,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传统手工艺也凭借此模式实现了“破圈”。和现代创意设计结合,推动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提升发展水平。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品牌合作,提升产品经济附加值。
3.深耕文化内涵紧贴旅游消费市场,实现文旅结合
结合当地特点,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内涵,融入景区设计,在不占用消防通道、不影响交通和行人通行、做好各自摊点卫生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摊点,保证摊点整齐、规范、有序,确保街道整洁干净。比如济南的曲水亭民俗文化市场,临近大明湖、济南文庙等景区,泉城历史文化特色浓厚,自然环境优美,保持了其特色并适当开发,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游玩参观,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树立了特有的文化品牌。在弘扬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使其文化品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优化包容性治理,实现正义价值
1.完善治理机制,扶持民俗摊贩
机制具有稳定和长期性,在时间长河中逐渐发展为一套稳定的执行范式,对管理其民俗活动产生其重要影响。对于其机制的不完善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提出强有力的机制支撑。合理进行摊贩活动和监督,推进民主化管理,为塑造城市民俗摊贩公共空间提供了合理保障,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
2.民俗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
引导部分民俗餐饮摊贩安装高效的油烟净化器,并定期清洗和建立长期监管制度,确保油烟排放达标。统一规范地摊经营者营业时间,采取错峰错时经营。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规范餐厨垃圾回收和处理,确保环境质量。城市地摊环境污染是涉及多主体治理的问题,与民俗摊贩、民俗文化传承人、消费者等之间协同互动,实现共同解决地摊环境问题。在保障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民俗摊贩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持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城市非正规经济下生产出的民俗文化产品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生的良性互动的产物,民俗文化为非正规经济下的民俗产品注入生命,人们享受着文化的滋养。地摊文化是某一个地域、某一个城市的名片,展示了当地的特色和文化传承。民俗摊贩的流动能丰富一座城市的人文气息,为城市增添烟火气和生气。有名的民俗街道和标志性建筑物、著名特产一样,是当地城市的象征,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