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鲤鱼灯的由来及发展探究
2023-12-13魏悦
魏 悦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0)
吉安县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古称“庐陵”,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江南望郡”等美誉,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吉安县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璀璨夺目的民间灯彩艺术,而流传于吉安县固江镇棚下村一带的吉安鲤鱼灯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明珠珍萃之一。随着2008 年吉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灯彩)文化艺术之乡”,且吉安鲤鱼灯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吉安鲤鱼灯的传承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文将从吉安鲤鱼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演绎要素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探究。
一、吉安鲤鱼灯的历史渊源
吉安鲤鱼灯历史悠久,据相关学者研究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鱼族人的“鱼舞”。
吉安县固江镇棚下村多为渔民后代,新中国成立前很长时间专以渔业为生。当地杂姓相处,少见较可信的族谱传承,但从当地口传的家族历史与生活习惯等可以推断吉安县固江镇棚下村多从江西赣南客家人迁徙而来,吉安鲤鱼灯与赣南客家人的鲤鱼灯在艺术形式上也多有相似,吉安鲤鱼灯反映出的文化内里也与经由客家人传续的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考查吉安鲤鱼灯的艺术形式与演出背景,尤其是结合当地广为流传“龙女化鲤”的神话传说,观察“司仪诵祝”“鲤鱼请水”等流程仪式,不难发现在传统吉安鲤鱼灯的原生艺术语境当中,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展露更多节俗丰庆元素,富有娱乐趣味,反映出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与赞美。
二、吉安鲤鱼灯的发展历程
(一)形成时期(20 世纪50 年代)
新中国成立前后,因战乱等原因,鲤鱼灯一度停止了表演活动,几近失传。1955 年,吉安县文化馆干部刘南亮、老艺人何振辉等人对鲤鱼灯的花节表演形式与整体编排进行了加工整理,固江棚下村一支较完整的农民鲤鱼灯表演队也逐渐组建,鲤鱼灯从濒危的边缘被抢救过来,吉安鲤鱼灯表演队此后屡登艺术“大雅之堂”。1956 年3 月,吉安鲤鱼灯参加吉安专区第二届群众文艺观摩会演,获优秀节日奖,随后的江西省笫二届民间艺术观摩会演上,获得优秀节目奖。
1957 年3 月的苐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上,吉安鲤鱼灯获得特别奖和集体表演奖,参演演员广受中央领导同志赞誉。同年,中央军委文工团、铁道部文工团将吉安鲤鱼灯移植改编并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受到各国青年好评。
(二)发展时期(20 世纪80 年代—2000 年)
80 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开始对民间舞蹈遗产进行普遍而广泛的整理挖掘,此后关于吉安鲤鱼灯的文字资料也逐步完善丰富。1984 年,鲤鱼灯传承人何明燕协助《中国民间舞蹈·江西卷·吉安县卷》编辑整理工作。1987 年2 月,吉安鲤鱼灯被搬上银幕,辑入纪录片《江南索密》中并在海内外放映。1989 年,吉安县开展民间舞蹈全面普查,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吉安县资料集》编辑整理工作,书中收录了20 余个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灯彩,并分别作了详细的文字、图片记录,为今后吉安鲤鱼灯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吉安鲤鱼灯也正式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中华舞蹈志·江西卷》《民间表演灯彩选集》《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90 年代开始,随着吉安县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灯彩之乡”,吉安鲤鱼灯开始更加频繁地在全国各地演出。1997 年吉安鲤鱼灯参加井冈山火车站落成典礼演出,并列为江西、山东、甘肃3 省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2000 年,“鲤鱼灯”“东园龙”有机组合为一个舞蹈节目,取名《龙腾鱼跃》,并经演出人员大胆突破传统,改表演人数11 人为17 人,在首届江西农民艺术节大舞台上征服了所有观众和评委,获吉安地区一等奖和江西省一等奖。2005 年,吉安鲤鱼灯作为江西省唯一节目,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届民谣、民乐、民舞博展会上获“优秀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
(三)鼎盛时期(2000 年以后)
2006 年前后,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速全面启动,吉安县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普查队,将民间灯彩列为普查、保护重点,同年吉安鲤鱼灯被列入江西省民间灯彩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8 年吉安鲤鱼灯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文化部命名吉安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彩)之乡,何明燕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 江西省文化厅批准命名邓建民、林春生、郭华仕、何武为吉安鲤鱼灯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命名邓建民为灯舞·鲤鱼灯舞(吉安鲤鱼灯)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此后吉安鲤鱼灯传承队伍越发壮大,经过老艺人的传帮带,中青年演员被陆续培养出来,他们也为吉安鲤鱼灯赢得了不少荣誉。
这一时期,吉安鲤鱼灯的演出足迹开始从省内迈向省外。2008 年,鲤鱼灯参加北京电视台在南昌举办的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仪式。2010 年,由农民组成的固江鲤鱼灯参加了文化部联合举办“内地春节习俗展演”,这是鲤鱼灯有史以来参加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2011 年,吉安鲤鱼灯做客中央电视台,参加“我们的节日元宵佳节电视专访”。2014年,江西省文化厅和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鲤鱼灯电视专题片在江西电视台《赣风》栏目展播。2017 年,鲤鱼灯参加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大地情深》“群星奖暨百姓大舞台”优秀节目全省巡演活动。2019 年,吉安鲤鱼灯荣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
吉安鲤鱼灯经历了从农村搬上舞台,从乡村走进县城,再走到省城,最后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这种变迁让吉安鲤鱼灯的演出场所越走越宽敞,也从侧面反映了吉安鲤鱼灯地位的提升,标志着吉安鲤鱼灯己经从发展阶段步入成熟阶段。
二、吉安鲤鱼灯的演绎要素
概括来说,吉安鲤鱼灯是一种表演性的民间灯彩舞蹈。整个舞蹈“花节”精美灵动,变幻繁复且运用了多种表演步法、手法和队形调度,舞蹈配合要求高,表演难度大。鲤鱼灯所使用的灯具扎制精良,装饰艳丽,奇特的鱼鳞压花工艺极具独特性与艺术性,整体表演程式、丰富的民俗内涵、活态传承状况等堪称同类艺术形式的典范。
(一)吉安鲤鱼灯的表演形式
作为表演性的民间灯彩舞蹈,吉安鲤鱼灯表演人员借助以鳌、虾、鲤等形制的渔灯,通过手法、身法、步法及队形梯度的变化进行演绎。传统的鲤鱼灯队形以鳌鱼灯作头,青虾灯为尾,五只金丝鲤灯、四只(或十只)红鲤灯居中,演出时每人手持一灯,十一(或十七)人共同表演。鱼灯的眼、腹、尾部均装置有灯珠等发光装置(传统灯具常用蜡烛),尤适于夜间表演。
吉安鲤鱼灯演出多在农历正月。演出多安排在夜晚,演出前须由表演者与当地百姓依泸水河举行出灯仪式:表演者持灯依序排立于河滩,当地司仪高诵祝词以求年顺民丰、诸事顺宜,之后多伴以鼓乐鞭炮,以鳌鱼为首,依序掠过河水表面(当地俗称“请水”)。完成上述仪式之后,表演才正式开始。
当下吉安鲤鱼灯表演时一般编排十六个花节,计四大章节。
第一章节为鱼群出游,前奏乐选用“火炮(打击乐)”,第一花节《鳌鱼巡场》,配乐“报鼓(打击乐)”,第二花节《鱼群出洞》,配乐“大武队”。
第二章节为穿花戏耍,毎组三人,依次成一高两低状,高者从低者之间穿插而过,同时高举鱼灯作下劈运动,三人紧贴,作圆球形的旋转,循环往复。“劈柴”是将所有鱼灯分为三组,依次作垂直或水平的半圆孤形运动,三组鱼灯穿梭巡游拼合,酷似一个美丽的花篮或高贵的皇冠;第三花节《单扎篾搭》,配乐“双棋盘”;第四花节《单斜扎篾搭》,配乐“中盘”;第五花节《飘带》,配乐“双如意”;第六花节《三盏球》,配乐“批破妖”;第七花节《双扎篾搭》,配乐“得胜令”;第八花节《双斜扎篾搭》,配乐“得胜牌”;第九花节《寻食》,配乐“双棋盘”;第十花节《劈柴》,配乐“大武队”;第十一花节《上水翻潭》,配乐“双如意”。
第三章节为争跳龙门,包括第十二花节《穿龙门》,延续“双如意”;第十三花节《结塔》,配乐“节节高”;第十四花节《跳龙门》,配乐延续“节节高”。
第四章节为欢庆胜利;包括第十五花节《团龙》,配乐“双如意”;第十六花节《咬尾回宫》,配乐“大武队”,最后鱼群化龙退场。
(二)吉安鲤鱼灯的伴奏音乐
鲤鱼灯伴奏乐器主要选用民间吹打乐如唢呐、大锣、大鼓、小堂鼓、水钹、小锣、汉锣等。囿于生产生活方式、表演环境变化等原因,目前鲤鱼灯伴奏乐队较传统表演有所简化,常见6 人基本配制:锣(2 人)、大鼓(1人)、水钹(1 人)、唢呐(2 人)。早年开展活动较为隆重,乐队齐全,人员众多,除6 人基本配制,还会用到大鼓大锣甚至水镲等乐器。当然,现代表演为适应舞台效果也常在6 人配置基础上作调整,2005 年吉安鲤鱼灯亮相上海第七届国际艺术节,就用了定音鼓和大水镲。伴奏曲多选民间流行广泛的《大武队》《双如意》《得胜令》《急急高》等套曲段子。整体配乐风格呈现欢快热烈的特点,并依照演绎情节与表演动作而随时变化,一般一个花节对应一种曲牌:如第二花节“鱼群出洞”以唢响吹《大武队》,营造相对轻松的表演氛围;“鱼群戏要”时则以《双棋盘》《双如意》等小调变换;后期“上水翻潭”加入大鼓大钹以映鲤鱼轻敏健巧的调皮个性;舞蹈至最后“鲤鱼跳龙门”,使用火炮的锣鼓点衬托高潮,加快整体音乐节奏。鲤鱼灯整体伴奏利用乐音与节奏性的噪音音响混合,对表演者的音乐把握能力有一定要求,伴奏除了把握节奏和烘托气氛外,还加强了旋律的音乐色彩。
(三)吉安鲤鱼灯服装道具
鲤鱼灯的道具一般由一盏鳌鱼灯、一盏青虾灯、五盏金丝鲤鱼灯、四盏(或十盏)红鲤灯,共有十一盏(十七盏)灯组成。鱼灯以竹木扎制,周身以仿生象形风格粘贴鳞片。鱼鳞制作相对繁复:以红色或金色彩纸剪成,再将鱼鳞压折出立体花纹。这一过程在吉安县当地往往密不示人。压折完成的花纹中间略微弧拱,成放射脉络状,立体感强并兼具一定硬度。鳞片以墨勾边后排列贴上鱼身。部分鱼灯上还伴有彩色剪纸,寄托美好寓意。
传统吉安鲤鱼灯表演服装较固定,鱼灯表演者主要借灯具不同区分角色。一般头着红色布巾,红色对襟配圆领背心衬底,外衣着深蓝色对襟衫;下身配搭深蓝色便裤,以蓝色绑腿收束;上下装间用红色布腰带区分。伴奏乐者服装基本与上述无异,头巾为黄色,对襟及袖口饰黄色条纹。传统表演服装还分白天和夜晚两种,形制基本相同,后者颜色通常更深。
三、吉安鲤鱼灯的形式调整
伴随着吉安鲤鱼灯不同时期地发展,尤其是原生环境与背景的湮淡,使得鲤鱼灯作为民间节俗的祷祝与农渔生活场景中丰庆功能也日趋弱化,其艺术形式也略微发生了变化。
一是表演时间有所缩减。传统的“鲤鱼灯”全部花节表演约需15 分钟时间,2007 年参加中国一吉安第四届横江葡萄节·“相约庐陵”CCTV走进吉安大型演唱会演出时,压缩了一半时间。为此,编创人员对传统的花节作了大幅度的改编和压缩,将原本较为冗长的花节成形、化解等过程,予以简化,对因此而造成的队形、顺序混乱等,作了大幅度调整,获得成功,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肯定。2008年,参加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时,吉安县再次对“鲤鱼灯”在伴奏音乐、花节编排、花节创新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尝试,浓缩为五六分钟,节目紧凑而更趋活跃,艺术观赏性也大大提高。
二是表演形式有所调整。为适应现代舞台演出与观者感受,编排增加了如鳌鱼巡场、跳龙门等花节。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前,吉安县文化馆和当地民间艺人,对鲤鱼灯又做了进一步整理加工。改进了灯的扎制工艺,将鱼灯的形制由原来三尺多长的改为一尺八寸,照明用的蜡烛也改为小电池、电珠代替;表演动作上,除保留传统脚尖踩碎步,腿弯成半弓形姿势外,增加了利用手腕的微颤来模拟鱼游弋的动作。
四、结语
吉安鲤鱼灯的起源,映照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演绎了人与鱼和谐共存的民间文化内涵,原汁原味的鲤鱼灯道具做工精美,表演花节丰富,艺术性高,观赏性强,舞蹈寓意尤其美好,以其无穷的魅力和独特的内涵,创造了多项奇迹,赢得了无数荣誉。它的传承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其内在映射出的历史与文化元素,交织了各时代各人群接续不断的传承努力,又拓展着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边界与效能,使得吉安鲤鱼灯在当下的环境之中仍不失其风味与价值。
猜你喜欢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以海宁“硖石灯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