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药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2023-12-13郝洁周志文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防治效果药剂

郝洁 周志文

摘要 试验研究了腈菌唑、三唑酮、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从栽培管理角度的探析预防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有效措施。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5%腈菌唑水乳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在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上均有一定的效果,2次施药后各处理的防效均有所上升,其中,12.5%腈菌唑水乳剂2 000倍液在2次施药过程中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均达到70%以上,其次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2次防效均在60%以上。

关键词 大叶黄杨白粉病;药剂;防治效果;栽培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9–0043-03

大叶黄杨,又名冬青卫矛,原产于日本,为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1-2]。由于其枝叶浓密,四季常青,是北京市园林绿化中常用的绿篱植物和造型材料,在美化冬季城市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白粉病是大叶黄杨的主要叶部病害,由正木粉孢霉侵染引发,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和嫩梢。目前,大叶黄杨抗白粉病育种工作严重滞后,病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由于白粉菌繁殖率高,且一个流行季节可繁殖多代,导致其群体数量庞大,异质性高,加之系统性杀菌剂都是单位主要作用方式,故病原菌在药剂的选择压力下极易产生抗药性,且抗性水平上升速度快。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一直依赖于三唑酮,虽然其抗药性还未见报道,但其防效逐年下降[3]。

通过对比近3年使用三唑酮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使用频次、浓度变化,初步发现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已产生一定抗药性。通过调查、了解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朝阳区一些企业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常用药剂及其防效,与三唑酮做药效对比试验,筛选出其他防治该病害的有效药剂,轮换使用,减缓白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试验的目的在于寻求其他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有效药剂,与三唑酮轮换使用,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减缓白粉病抗性发展速度,降低用药成本。

1 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病规律与发病症状

白粉病在大叶黄杨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发病初期叶片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下部叶片一般比上部叶片多,叶片正面比背面多,发病严重时嫩叶畸形、老叶皱缩、嫩梢萎缩。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春、夏、秋季产生大量孢子多次侵染叶片和新梢,翌春在展叶和生长期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成为病害初次侵染源。病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以及秋季凉爽多雨利于发病,冬季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越冬,每年有2个明显发病高峰,即4月下旬至5月中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林下大叶黄杨发病重,向阳植株发病轻或不发病;修剪不及时、大叶黄杨枝叶过密及通风不良地段发病严重;嫩叶、新梢发病重,老叶发病轻。

白粉病是多循环气传病害,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根据气象条件准确预测白粉病的发生趋势,掌握病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是有效防控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关键。目前,北京市在大叶黄杨白粉病预测预报方面的工作仍有待加强;化学药剂防治是控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主要应急措施,但是杀菌剂滥用导致抗药性产生的现象值得关注,因此寻求药剂轮换使用是缓解抗药性的有效途径。

2 试验背景调查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大叶黄杨主要真菌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比较普遍,部分地区发病率高达38%[4]。目前,三唑酮是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主要药剂。

近年来,北京市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日趋严重。2019—2022年,金都公司一大队使用三唑酮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使用频次、浓度分别为10次/年,1 500倍液;10次/年,1 000倍液;10次/年,800倍液,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初步判断,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已产生一定抗性。

通过调查、了解一些海淀区、西城区及朝阳区企业,发现其生产上常用的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药剂、浓度、施药频次分别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8~10次/年;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8~10次/年;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10次/年,防效基本在 60%~70%,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12.5%腈菌唑悬浮剂2 000倍液对大叶黄杨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效,2次施药后平均防效为 78.4%[5]。

將上述药剂做药效对比试验,寻找有效药剂,在生产上轮换使用,有效控制大叶黄杨白粉病菌抗性的产生,降低防治难度和成本。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供试药剂及浓度:12.5%腈菌唑水乳剂2 000倍液(山东省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江苏利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供试植物:大叶黄杨。

靶标病害:大叶黄杨白粉病。

3.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种处理:①12.5%腈菌唑水乳剂,2 000倍液;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③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⑤清水对照。

试验设在北京市木樨地地铁站 A 口绿篱带,各个处理均设计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小区3 m(5 m2),按顺序排列,防治时用泡沫板阻隔。

5月26日,于大叶黄杨发病中期施药,共施药2次,间隔期为10 d。试验当天天气晴朗,温度28 ℃。各处理都使用工农3WBD-20 型的喷雾器进行施药,压力为0.15~0.4 MPa,正、反两面均匀着药,喷液量为50 kg/667 m2。

3.3 调查内容与方法

分别于用药前、第一次用药后 10 d和第二次用药后 10 d调查并记录各处理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情况。调查时,每小区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 5点,每点选择20片叶(中上部嫩叶为主)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病叶面积15%以下)、2级(病斑占病叶面积16%~40%)、3级(病斑占病叶面积41%~70%)、4级(病斑占病叶面积70%以上)。

3.4 数据处理

采用DPS(Data Process System)7.05

版软件选择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试验统计检验。

病情指数(%)=×100%

防效(%)=×100%

4 结果与分析

12.5%腈菌唑水乳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2次施药后各处理的防效均有所上升,说明药剂有较长的持效期。但是各药剂的防效存在显著性差异,12.5%腈菌唑水乳剂2 000倍液在2次施药过程中防效最好,均达到70%以上;其次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次防效均在60%以上,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防效相对较差(图1、表1)。12.5%腈菌唑水乳剂2 000倍液与清水对照的田间效果见图1、图2。

5 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栽培措施

5.1 选择无病种苗

植物检疫是预防大叶黄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引进的大叶黄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进行严格的病虫害检查,为今后长期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6]。在开展绿化工程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选苗时要注意不能引进病虫害的种苗,从源头避免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

5.2 加强通风透光

大叶黄杨在园林绿化中无论是被用作绿篱和绿球,还是被用作绿色模块,都需要高度密植才能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为提高观感质量,一般会增大大叶黄杨栽植密度,而高度密植则会造成树丛内部通风透光性较差、温湿度偏高,有利于白粉菌的越冬存活,增大大叶黄杨患病概率。栽植时首先要按要求开出种植槽,种植槽的宽度应大于绿篱的设计寬度。栽植时先栽植靠外的苗木,再栽植中间的苗木,株行距要保持基本一致。栽植3排以上绿篱时,植株应呈品字形交叉状,相邻的3株苗子呈等边三角形,以利于绿篱通风透光,生长整齐[7]。

5.3 合理水肥

在栽培养护过程中,合理水肥能促使根系发达,提高植株长势,增强抗逆性,降低病虫害的感染概率。大叶黄杨相对较喜水,要按照宁湿勿干的原则,结合降水情况决定浇水量。秋末和初春必需浇足浇透防冻水和解冻水,夏季应控制浇水量,一般选择早晨或傍晚浇水,大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烂根。

大叶黄杨栽植前,要在种植槽内及时施入底肥,底肥最好使用腐熟发酵的牛马粪。由于绿篱种植密度大,需要充足的肥料,除底肥外,每年春末夏初修剪后需要施用1次氮肥,入秋后施用1次磷钾复合肥。

5.4 适当修剪

大叶黄杨白粉病菌在大叶黄杨上无有性阶段,其分生孢子在北京地区不能越冬,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被害叶片组织内和叶片表面产生灰色膜状菌丝层越冬,因此及时清理病叶,做好白粉病预防工作,在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适当修剪可以改善大叶黄杨的生长环境,加强通风透光;另一方面,及时修剪、清理已经发生病害的枝条,可以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春末夏初正值生长旺季,此时对大叶黄杨进行修剪,伤口愈合较快,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又可以在中秋前后修剪,伤口也能及时愈合,既不会萌生过多枝条,也可保证植株安全越冬。

6 结论与讨论

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次施药后,12.5%腈菌唑水乳剂 2 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大叶黄杨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在60%以上,且持效期长,建议在生产上轮换使用。

但存在2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该实验是在白粉病发病中期施药,如果在初期施药对防治效果是否会有影响(据了解保护性药剂对后期白粉病的发生、发展情况有较明显的影响);(2)试验中12.5%腈菌唑水乳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在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上均有一定的效果,且2次施药后各处理的防效均有所上升,但是试验药剂轮换使用时,各个组合的打药次数还需进一步研究。

此外,栽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辅助预防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在依赖化学防治的同时,应该将各项栽培措施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 冯红.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初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2,22(3):57-60.

[2] 浦冠勤,毛建萍,唐奇,等.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36(6):125-126.

[3] 刘起丽,张建新,王洪亮,等.几种药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07,36(4):92-93.

[4] 孙雪花,高九思.大叶黄杨白粉病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研究[J].园艺与种苗, 2013,33(7):20-22,34.

[5] 李建波,邓珂.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J].北京农业,2015,35 (30):84-85.

[6] 高发明,于祥民,孔爱辉,等.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策略[J].绿色科技,2018,9(11):40-41,43.

[7] 庄连云.大叶黄杨绿篱栽植及养护[J].中国花卉园艺,2018,18(4):42-43.

Study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Several Agents on Powdery Mildew of Boxwood

Hao Jie et al(Beijing Landscaping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control effects of nitriconazole, triadimefon, methyltobuzin, and chlorothalonil on powdery mildew of Populus euphratica. Effective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powdery mildew of Populus euphratica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on management. The results of the efficacy control experiment showed that 15% triadimefon wettable powder, 12.5% nitrile water emulsion, 75% chlorothalonil wettable powder, and 50% methyltobuzin wettable powder all had certain effect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plar powdery mildew. After two applications, the control effects of each treatment increased. Among them, the 12.5% nitrile water emulsion with a 2000 fold solution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ith a control effect of over 70%, The second was the 15% triadimefon wettable powder with an 800 fold solution, and the twice prevention effect is above 60%.

Key words Populus mildew; Medicinal agent; Control effect; Cultivation measures

猜你喜欢

防治效果药剂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AF-701药剂在黄瓜上的应用试验
不同药剂对水稻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煤泥分选超净煤的药剂研究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
小麦返青期除草剂防治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