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情境”“拆解”“论证”“跃迁”论证环节进行《电路暗箱》教学设计
2023-12-13张牧文
张牧文
〔摘 要〕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其中,论证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具备提出主张、寻找证据、展开解释、提出支持或反驳等能力。为促进小学科学论证教学的开展,可以围绕“情境”“拆解”“论证”“跃迁”四大论证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其内涵分别是:创设情境,提出统领全课的大问题;拆解问题,明确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证据,以及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科学论证,使用有思维结构的学习单和论证框架,批判性地支持或质疑观点;情境跃迁,利用所学知识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论证;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317 (2024) 01 052-054
一、“情境”“拆解”“论证”“跃迁”论证环节概述
随着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尤其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布以后,科学思维在学科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和创新思维,其中论证活动需要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表现为学生在明确核心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收集证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证据进行处理,并将观点和解释有序地表达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最终达成共识。然而,将论证活动落实到小学科学课堂上存在现实困难。虽然科学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分年级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使得科学课堂显示出论证式教学的特征,但由于教师本身对科学论证的理解不深入,缺乏更顶层、更系统的论证式教学模式或框架,没有适宜的论证式教学策略予以运用,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缺少细致的指导和训练,导致论证式教学效益并不高。
基于此,笔者将论证式教学过程分为“情境”“拆解”“论证”“跃迁”四个环节。其中,“情境”是起始环节,来源于情境认知理论,不只把知识看作个体内部的心理表征,而是把知识与具体情境相联系。学生在情境中调动感官、情感和认知,使个体融入课堂当中。以往的教学情境,作用大多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等,但是在论证式教学活动中,情境承担了渗透科学本质、强化论证意识、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提出观点等作用。学生从这一环节开始,融入论证活动中,明确整节课将围绕“观点”“证据”“解释”等展开。“拆解”是关键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证据,质疑证据的有效性,明确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证据,为搜证和论证的环节定下基调,同时训练学生如何使用论证的框架表达观点。“论证”是主体环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收集证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证据支持观点,在全班范围内形成共识。“跃迁”是拓展环节,尤其是在学生形成原理或概念等抽象图示后,将其具象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完整的抽象思维培养过程,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证据,进一步验证观点。
二、基于四大论证环节的教学过程
结合“情境”“拆解”“论证”“跃迁”四大论证环节,笔者将苏教版科学四上《电路暗箱》一课分为四个活动,对应关系如下:
《电路暗箱》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论证环节 检测大暗盒 情境、拆解 检测两点暗盒 拆解、论证 检测四点暗盒 论证、跃迁 设计暗盒 跃迁、论证 ]
(一)检测大暗盒
1.渗透科学本质,强化论证意识
本课首先设计一个大暗盒,暗盒两侧各有一截导线露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询问学生:“这根导线是连接还是断开的,怎么才能知道?”这一教学情境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检测器这一检测工具、出示课题。但是学生的思维有实质性提升吗?学生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吗?笔者在本环节中,首先重新设计了提问的语言,将“怎么才能知道?”改为“你如何搜集证据证明你的观点?”当学生提出用检测器试一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小灯泡的状态作为证据,判断导线的连结情况。改变提问语言后,强化了“观点”“证据”等关键词,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正在经历科学论证的过程。接着,笔者将检测器上的灯泡拧松,学生检测后发现灯泡没有亮,认为导线是断开的。教师向全班提问:“他的解释说服你们了吗?谁来质疑?”此时,学生提出:可能检测器的电池没有电了、灯泡坏了等。这时,教师出示谜底:灯泡拧松了。将灯泡重新拧紧后,再次检测,小灯泡亮了,证明导线是连接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证据的有效性:“看来有些时候,证据是不可靠的,我们要学会质疑。”
2.提出挑战性的大问题
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统领全课的大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笔者在检测大暗盒的情境中提出的大问题是:暗盒里面是什么样的?怎么收集证据来证明?这个大问题贯穿整节课,在后续的检测两点暗盒、检测四点暗盒、设计暗盒三个活动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这样一来,学生在检测大暗盒的环节中,获得的所有观点和技能在整节课中都将持续发挥作用。
本教学环节中,笔者创设检测大暗盒的情境,一是强化论证意识。教师使用“观点”“证据”“质疑”等词汇,向学生渗透科学论证的观念。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反思搜证过程。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要通过质疑证据的准确性来反思观点的科学性。本环节对应“拆解”的论证环节则表现在:学生明确可以将检测器上小灯泡的状态作为支持或反驳观点的证据,同时巩固了提高证据有效性的方法——检测器自检。
(二)检测两点暗盒
1.使用论证框架
经过检测大暗盒的环节后,学生对论证的过程有了初步认识,但对怎么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熟悉,不会自主使用“观点”“解释”“我来反驳”这样的对话方式。针对此,笔者在本环节设计了四个两点暗盒,暗盒中分别是导线、电池、灯泡和空的。笔者将这四个暗盒贴在黑板上,向学生提问;“这四个暗盒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你怎么搜集证据来证明?”学生提出使用检测器来试一试,将小灯泡的状态作为证据。教师顺势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试一试。学生检测完第一个暗盒,发现检测器小灯泡是不亮的,说道:“里面是空的。”这时,教师出示论证框架,请学生用“我的观点是……我收集到的证据是……我的解释是……我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学生的汇报瞬间立体了起来:“我的观点是,盒子里面是空的;我收集到的证据是,检测器的小灯泡没有亮;我的解释是,如果里面有导线,会形成闭合回路,灯泡就会亮,现在灯泡没有亮,说明里面没有导线;我最后的结论是,盒子里面是空的。”很明显,使用论证框架能够帮助学生将观点表述得更加清晰。
2.提高证据的有效性
学生依次检测完前三个暗盒,表述观点、理由和解释。在检测第四个暗盒时,发现检测器的灯泡也没有亮,但四个盒子各不相同,不可能有两个盒子都是空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说道:“第四个盒子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我来试试。”教师将检测器两根导线反过来,再测一次,学生发现灯泡亮了。学生认为里面可能是电池。这时,教师适时引导:“我们刚刚检测了1,2,3号盒子,获得的证据是可靠的吗?”学生提出,都得反向再测一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类似的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怎么使用检测器双向检测暗盒,但笔者本环节的设计落脚在提高证据的有效性。什么样的证据才是科学的、可靠的?笔者利用电池这样需要双向检测的元件,制造了一个有趣的认知冲突,学生在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学会对证据的有效性进行质疑。
最后,教師引导学生使用论证框架,将四个盒子里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完整地再描述一遍,巩固论证框架的运用。本环节对应论证环节中的“拆解”和“论证”。学生在检测四个暗盒的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证据库,明确每一个证据分别可以证明哪一条观点、怎样获得这些可靠的证据。其次,学生使用论证框架,基于获得的证据进行推理,将自己的证据以及对证据的分析、解释、推理过程描述清楚,进一步促使学生由被动论证向主动、自主论证。
(三)检测四点暗盒
1.制定方案,收集有效证据
教师出示四点暗盒,介绍暗盒的结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完整的实验方案能够有效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更要知道考虑全面的方案能够收集有效的证据。因而教师的关注点也要转向方案是否有利于证据的收集。
2.使用有思维结构的学习单,促使思维显性化
在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科学课堂上,学习单承载着学生的思维历程,因而既要有利于学生记录收集到的证据,还要能够帮助学生围绕证据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继而得出最终结论。在本课中,笔者制作了电池、导线、灯泡等电路元件的贴纸。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学习单右侧,将结论用贴图的方式记录在左侧,一一对应。学习单完成以后,教师给每个小组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交流,要求学生使用论证框架完整地描述本组的观点、证据,解释证据如何支持观点,最后总结本组结论。
3.科学论证:支持与反驳
在以往的汇报环节,教师使用实物投影,会因为放映不清晰、字号太小看不清等原因影响汇报效果。笔者在本节课设计的记录单较大,背后贴有磁贴,可直接贴在黑板上,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接着,为了使辩驳过程更加清晰,笔者使用了本校“生生互动”的教改成果,使用“我同意……我来反驳……我来补充……”这样的句式,使学生之间的观点互动更加清晰。整节课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自由辩驳,只在必要的时候做引导和评价。
本环节对应论证环节中的“论证”和“跃迁”。学生从设计方案开始,到交流论证,其实都使用了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方案设计的注意点、论证框架、检测器的使用等。很明显,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稳扎稳打的基础上,学生在检测四点暗盒的环节非常顺畅,能自觉主动地使用论证的程序推动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四)设计暗盒
在前三个教学环节结束后,笔者设计拓展环节:设计一个包含两个电路元件的暗箱,给出正确的电路图和参考方案。本活动对应论证环节中的“跃迁”和“论证”。首先,学生需要将本节课所有的证据和结论变成设计暗箱的依据,挑战了学生的逆向思维。接着,学生在验证参考方案的过程中,必将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证据与结论的正确性,其他学生在解暗箱的过程中也将进一步应用所学,并验证所学的科学性。与本课前三个教学环节一起,最终促成活动—思维螺旋发展、问题—证据阶梯上升的教学框架。
三、结语
综上,本文所提出的“情境”“拆解”“论证”“跃迁”四大论证环节,在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及国内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能够帮助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教学环节的进阶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帮助学生经历进阶式的思维历程,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构建与实施的研究”(编号:B/2021/02/17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喻伯军.《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S].北京:教基〔2019〕16号,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