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实践平台导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023-12-13吴涧石

小学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实践性小学科学

吴涧石

〔摘    要〕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实践性,是科学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学要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教学模式转变;构建生本课堂,搭建实践平台;开展项目式学习;发掘生活化资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逐渐实现高效教学、高效学习、灵活应用,凸显科学学科的本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1     007-009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依然采用“讲解+练习”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实践性。该方式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学生的科学素养亟待发展的今天,必须让学生动脑动手,从提升科学教学实践性做起。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实践性的原则,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同时,在科学实践活动安排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小学科学实践性的内核分析

科学新课标指出,“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成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是科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其中涉及的“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獲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它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实践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之下,以“探究实践”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科学实践性的意义分析

第一,从学科教学角度分析,可使课程标准充分落地。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实践性是科学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标在科学课程中全面落地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之一即为“以探究实践作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务必有效拓展课程形式、丰富课程内容,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实施能充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和实践。

第二,从学生学习角度分析,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教学中提升实践性策略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天性——“玩”入手,并遵循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的思维过程来发展核心素养。这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敢于学,并在“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

第三,从学生能力发展角度分析,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以探究实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如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

第四,从教师发展角度分析,能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在科学教学中提升实践性,能够鼓励、带动教师学习更多的课程标准内容以及科学教学实践内容,促使教师多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教师的科学教学综合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以及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于上述几点,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性的提升方式与策略的探究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能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小学科学实践性的提升策略分析

在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搭建实践平台,突出学生主体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究实践活动、创设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经历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实验的过程、辨析的过程、思辨的过程,能近距离探究科学内涵,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实现灵活迁移与应用,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目标。

1.求真——导入活动创设实践情境

创设实践情境的措施能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真实的探究实践情境引导下,为后续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与落实打好基础。在探究实践的打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需求入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实践情境。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与科学相关的科学史料内容呈现出来。如将奥斯特发现电与磁之间的奥秘等科学史内容融入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索发现的历程。

2.求异——启迪探究问题引领实践探究

“发现问题”是经历探究、引发思维的开端,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方式。“发现问题”要求学生有一双求异的慧眼和创造性的思维。记得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在“求异”中展开科学论证,展开科学探究实践。

例如在实验“种子的萌发”过程中,学生发现:同样浸泡在水中的黄豆,有的很容易发芽,有的过了许久也没有发芽。于是,教师可以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经历探究,得出结论。

3.求趣——激发兴趣经历探究历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因此,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对探究目标和任务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经历探究的历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实验“不倒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玩不倒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经历探究过程。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和兴趣,以及探索过程中的实践和思考,使他们触摸到科学边缘,闯入那扇科学启蒙之门。

总之,在教学中,探究的目标,只有源于学生的质疑,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沿着学生的探究需求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才能同时促成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科学认知的双提升。

(二)结合科学教材,组织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本质上就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感悟科学真谛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高效学习、灵活迁移、熟练应用的学习目标。

1.量身定制——项目式学习目标的确定

由于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讨论,进行知识与经验的总结与应用,针对某一个有意义的项目积极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项目式学习具体过程中,目标的确定尤为重要。首先要结合不同年级的科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活动的主题,制定项目式学习的目标。其次是源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生活经验。如根据5~6年级学生自学自主能力渐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可以选择过程较为复杂的实践目标。如“考察周边的自然水域”等。

2.适切恰当——项目式学习过程的组织

在将具体的项目式学习融入科学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组织和实施:确定目標(结合每一个阶段确定适切的具体目标)——选择内容(根据目标选择适合的内容)——明确任务(全体参与学生共同讨论,明确探究任务)——制订计划(学生共同制订计划,教师予以指导)——实施计划,实践探究(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应用实践)。

如3~4年级教材阶段性目标中包含动植物的特征结果、自然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物体的运动等内容,那么在具体活动主题和目标的选择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科学活动目标进行细致划分,同时结合不同阶段教学的重点内容选择项目学习方向。

(三)挖掘生活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指出:课程资源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整合资源是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探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将学习内容更加清晰化,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着手,引入更多科学资源、科学现象等,将多种资源(特别是生活中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1.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生活中的资源最丰富,合理整合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实践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提升其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的现象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挖掘自己在成长和生活中所经历的现象、事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把握周围的一情、一景、一事、一物,认识到它们都可以合理利用,作为探究和实践的素材。身边的众多材料,也可以合理地利用,作为实验探究的器材。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学习材料,会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这些身边的生活现象中,从而增强探究的欲望,更为主动地进行科学实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更加清楚地认识客观世界。比如借助身边常见的废旧物品,观察周围的垃圾,挖掘关于“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的素材。如此将生活资源融入科学教学中,既能够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还能通过在身边熟悉的资源环境中的学习、应用、迁移、实践,更加深入、积极地思考,提升学习的效率。

2.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学科是综合性的学科。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应努力从科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科学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因此,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还要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尝试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体验科学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感受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标准深入分析,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性是一项系统的研究任务。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思路中跳脱出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实践课程;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引入丰富的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资源有机融合,实现小学科学高效教学,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媛.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2):107-109.

[2]吴凤虎.标准引领  素养立意  开启新篇: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6):44-47.

[3]杨曼,张文燕.新课标理念下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9):11-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实践性小学科学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趣”说英语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