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家探索故事渗入教学
2023-12-13张军霞
张军霞
为了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教育部指出,要指导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索故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科学精神。
有利于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认识科学本质。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家的探索故事能够使学生领悟积累科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且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
例如欧阳自远院士的故事。欧阳自远1949年底进入高中学习。他的高中老师让他认识到,高中时期要打好未来学习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要有开阔的形象思维,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学期间,他认为大学生的责任就是打好学科基础,基础不牢,高楼大厦就建立不起来。于是,他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地质学专业基础。在研究生的第一年,他非常希望能够找到国家急需的矿物,于是积极研究长江中下游的地质构造,了解铁矿、铜矿的成因。研究生第二、三年,有老师告诉他,学地质人的缺陷是只能研究到元素,如果能深入到原子核,研究上就能更深入一步,于是,他到中國科技大学学习核物理的主要课程。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在国家需要科研人员研究地下原子弹、探测月球时,他才能成为研究团队中的一员,在科研课题的攻坚克难中起到重要作用。
有利于运用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科学家的探索故事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科学思维方法。
例如袁隆平院士的故事。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担任遗传学教师时,希望利用遗传学方法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当时,遗传学界已经发现农作物存在杂交优势。同时,有一种公认的观点是:自花传粉的农作物,如水稻,利用杂交优势来实现高产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袁隆平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他大胆设想:如果存在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种,并且能够持续恢复雄性不育系,就可以持续地在大规模生产中产生杂交水稻种子。于是,他带着学生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雄性不育水稻,终于在海南发现了雄性不育的“野稗”,经过不断地生产试验,终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了杂交水稻,提高了全世界的粮食产量。
袁隆平在《科学家带我去探索丛书——袁隆平爷爷带我去探索》中给青少年的寄语中写道: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在科学研究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创新思维,要及时捕捉和运用探索中孕育和迸发的灵感。
有利于体会科学方法,培养探究实践能力。科学探究和技术工程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形成的能力。科学家的探索故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要敢于运用多种科学方法。
例如魏辅文院士的故事。魏辅文在《野生大熊猫科学探秘》中介绍了他在保护大熊猫的研究中积极运用的各种各样的科学方法。魏辅文带领他的团队结合DNA提取、引物筛选和微卫星扩增等技术,建立起大熊猫分子粪便学技术体系。通过这个技术,他们利用野外粪便准确鉴定大熊猫个体。通过分析发现,大熊猫野生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演化潜力。运用基因组学技术等研究方法,他们发现了大熊猫800万年的种群发展历史。
有利于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家的探索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例如钟南山的故事。钟南山院士认为,创新的动力,除了来自兴趣爱好以外,还要有更高的含义,就是要有使命感。在国家需要的情况下努力做好事情,与此同时就会培养出兴趣,有了兴趣就会热爱,有了热爱就会去追求。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部分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上到处卡我们的脖子,我们要进行科学创新,动力不单纯是好奇心和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命感。有了使命感,就会具有开拓精神,能够尊重事实、执着追求,具有协作精神。
怎样选择科学家探索故事?在科学教学中选择科学家的探索故事时,原则上应选择学生能读懂的故事,主要选择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方向有三个:一是按照领域,选择知名科学家的探索故事,如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等,也可以按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相应学部进行选择;二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的要求选择,如《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就提出了解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正等科学家,我国航天人,如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人的故事;三是从科普图书中获得科学家的探索故事,特别是数量逐渐增长的院士写的科普书。在阅读科学家的探索故事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重演科学家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