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下青年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2023-12-13童仕东

记者摇篮 2023年9期
关键词:丹东电视新闻

□童仕东

时代变迁,岁月更迭,媒体进入了深耕细作的融媒体时代。秉持责任,不忘初心,对青年记者成长至关重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坚持“内容为王”,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新格局,仍然是媒体不变的责任。记者是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职业之一,是探寻时代精彩的记录者和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是神圣、光荣、伟大的。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良好的文风、扎实的笔力是写作基础,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采访技巧是基本能力。作为一名青年记者,立足新时代,不忘初心更是重要的品质。初心是新时代下记者传承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最强大的动力。初心明确清晰,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就能够时刻保持警醒和坚定,满怀着对新闻事业的热忱,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职业潜能。

在当今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交媒体迅速突起,给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捷空间,人们的习惯发生了一定变化。网络时代,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小媒体,只要愿意,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皆可成“记者”,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想要成为真正的记者,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人、历史的记录者、时代的见证者,不忘初心是核动力。青年记者应该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对新闻的初心始终不变,坚守如一,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都应该勇敢地向前迈进,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新时代的发展故事,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为国家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一、调查研究对青年记者成长至关重要

新闻工作的本质就是调查研究,是新闻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呈现的过程,也是通过深入实践、扎实细致的采访获得第一手信息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和理性加工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性,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深刻阐释了什么是调查研究、怎样做好调查研究等根本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主力军、生力军,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乘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强劲东风,在推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1.瞄准基层,走出去,把作品写在田间地头

基层是新闻创作的源泉,新闻工作者眼要往下看,心要往下沉,脚要往下跑,亲临新闻第一现场,感动了自己才能写出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新闻作品。纵观百年党史,优秀的新闻记者无不善于“跑”新闻,无不擅长调查研究。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到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许多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都带着浓浓的泥土芬芳,是作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后呈现的鲜活的新闻产品。“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青年记者是党的中坚力量,应该弘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在基层调研中强党性、转作风、改文风。

凤城市赛马镇响应国家“青山绿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告别煤炭经济,关停煤矿并对矿山进行重新规划,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打造新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已完成由“煤”到“美”的转型过渡。今年“五一”期间,丹东广播电视台的青年记者决定挖掘这一新闻“富矿”。采访期间,记者与镇领导、相关企业及当地农户开展了深入交流,了解发展现状、探究发展“秘诀”。采访中了解到“三浓新村”是赛马镇由“煤”到“美”的转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何谓“三浓”?是指乡浓、情浓、景浓。500 多亩的园区内,不仅集中展示了当地风土人情,还深度挖掘了赛马镇蒲石河东北抗联和“新开岭”战役的红色历史,为乡村旅游注入红色基因。

与此同时,赛马镇还依托镇内蒲石河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天锅古洞国家3A级旅游景区,把自然风光、地质奇观、红色文化、乡土风貌有机结合,打造特色旅游名镇。在三天的采访时间里,记者下沉到赛马镇的每一个景区。白天与乡镇工作人员一道拍摄电视镜头、采访典型人物,晚上与百姓面对面攀谈、交流,讲感受、谈收获。采访期间,河水浸透了鞋子、汗水湿透了衣襟,但是看到当地农民自豪而又幸福的样子,大家喜上心头,感受到记者这一职业的无限荣光。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最终,丹东广播电视台以《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为题全面报道了赛马镇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例。

该节目还陆续登上央视、辽宁卫视、“学习强国”APP等各大主流媒体和宣传平台,以赛马镇引领的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再次火遍大江南北,让人真正感受到了媒体力量。

新闻实践是一份“苦差事”。每一个精彩的镜头,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每一篇赏心悦目的新闻稿,都是亲临现场采访后绞尽脑汁呈现出来的。记者要不畏高温酷暑,不畏路途艰险,不畏饥肠饿肚,根植于基层一线,脚下沾泥土、文字有厚度。记者要坚持走出去,让新闻细节更动人,让主题报道更好看,把新闻作品写在田间地头,不断推出触达群众内心的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发出响亮的中国“好声音”,传播社会正能量。

2.朴实无华的文字,让新闻接地气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也是改进工作作风、“接地气”的有效切口。“接地气”,是增强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最好方法。唯有“接地气”的新闻,才能用温度和深度显现新闻的价值,彰显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作用。新闻工作者应该广泛地接触老百姓,与之做最贴近的交流、入心的攀谈,才能将普通百姓的愿望、诉求、利益,跃然于新闻中,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喜欢看。

麦浪翻滚稻飘香的田间地头,是记者获取新闻故事、记录点滴变化的热土。今年春耕期间,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来到东港市北井子镇。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随着一台台插秧机穿梭作业慢慢驶过,一株株水稻秧苗整齐地立在田间,绿意盎然。

记者了解到,今年东港市从4 月底开始陆续插秧,机械插秧率达到99%以上,插秧机械化程度走在了全省前列。采访过程中,记者把镜头对准百姓,在问题选择上以民众关注度较高、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话题提问,以聆听民意,反映社会百姓的心声为重要切入点。过程中,当地农民那朴实无华的言语深深地感染了大家,机械插秧既减少了劳动力,也给他们切实地带来了实惠。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言语中,能真实地感受到农民内心的喜悦。

在接续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从水稻插秧这点切入,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上向好》为题目,报道了丹东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这则新闻,把时政新闻民生化,把“普通话”变成“地方话”,用贴地气、有热度、带感情的镜头语言,全面展现了丹东市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可喜成就,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新闻实践中,记者应该多发掘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题材,让新闻有热度、带感情。应该学习群众的生动语言,描绘群众的感人事迹,同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让党的新闻工作真正深入群众生产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世界。

二、创新是原动力,是青年记者成长的充电器

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动力源泉,是巩固宣传阵地、壮大主流舆论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引导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介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是摆在媒体行业面前的重要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新闻传播才能常创常新、活力无限。

1.创新节目内容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守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记者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做好祖国改革发展稳定的记录者。

在新闻实践中,丹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改革创新为指导,多措并举,先后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聚焦项目年》《创城进行时》《优化营商环境》等专题、专栏。在做好常规新闻报道的同时,坚守舆论主阵地、占领舆论制高点,以报道典型经验和事例为切入点,讲好辽宁故事、丹东故事,增强各界群众对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

2.创新报道方式

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是指电视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创新报道方式,可以提供更丰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

第一,多角度报道。

传统电视新闻报道往往只呈现一个角度的观点和意见,导致报道内容单一化。为了提供更详细和全面的报道,新闻媒体可以采取多角度报道的方式,阐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使电视新闻报道能够展现更丰富的信息,促进观众对于问题的全面了解。

2022 年,丹东市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市政府关于全市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专项报告列入年度工作要点。丹东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六次会议,对丹东市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对此类时政新闻的报道,通常只报道会议。在新闻实践中,丹东广播电视台开启创新报道模式,围绕会议采写新闻特写,通过《直面短板破解难题》、专题片《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题询问》等节目,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人大开展专题询问工作的重要意义。

同时,还依据新闻线索,适时开展跟踪调查和“回头看”,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好履行职责、加大落实力度。通过新闻报道“组合拳”,全面展示了专题询问始于“问”,而不止于“答”。询问就是推动,回答就是承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才是询问的目的,实现了专题询问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数据可视化。

在传统电视新闻中,新闻报道往往以单一的形式呈现,如新闻播报、采访等。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数据可视化是一种利用图表、图像和动画等形式,将抽象和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象。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采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近年来,《丹东新闻》栏目,在经济工作分析等成就类报道中,改变了以往“播音+画面”的传统报道模式,以今年《丹东市前五个月经济实现快增长》这则新闻为例,记者在电视新闻片中通过运用表格、动画等多种形式,对前后经济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使观众对数据变化一目了然,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趣味性。

第三,增强互动参与。

融媒时代下观众参与是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互动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应用,观众可以在新闻报道中发表意见、提问和参与讨论。这种互动参与的方式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同时为报道提供更多的视角和信息,从而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

在新闻实践中,可以邀请观众走进直播间实现互动交流,还可以针对一个话题通过记者上街“海采”的方式,让群众表达观点、提出意见,增强互动性。

3.创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作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渠道之一,也迎来了技术创新应用的春天。电视新闻应不断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通过创新技术,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

第一,创新拍摄技巧。

电视新闻的拍摄技巧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准确运用摄像机操作、构图、镜头运动和光线控制等技巧,可以有效地呈现新闻事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提升新闻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当前,在电视新闻中,航拍技术被广泛应用。通过航拍技术,可以为观众呈现全新的视角和更生动的新闻报道,使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

第二,多平台传播。

除了传统的电视播放,新闻单位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将新闻内容传播到更多的观众视野中。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内容并参与互动。

近年来,丹东广播电视台的“智慧丹东”APP、微信公众号“丹东新闻”等舆论宣传平台,定期开展大型活动直播,提升了报道质量和观众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收视率,使丹东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不断得到提高。

三、结语

广大青年记者应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坚守初心和使命,坚持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四力”为核心,开展调查研究,把贴地气、有热度、有共鸣的电视新闻呈现给观众,讲述真实、生动的辽宁故事、丹东故事,做区域振兴发展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贡献媒体人的一份力量,肩负起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丹东电视新闻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丹东地区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
丹东将加快建设两个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