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著作编辑工作小论

2023-12-13□李

记者摇篮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书稿学术

□李 建

学术著作是根据对某一专项课题或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作品,代表了该学科领域的较高水平。该作品具有创造性、严密逻辑性、内容专业性强等特点。编辑工作是以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排、校对为主要内容,以积累、传播和不断增进文化为目的的工作。因此,针对学术专著类稿件,对编辑工作进行分析研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术专著编辑工作特点

1.中介性

学术著作编辑事实上充当了作者、出版社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者通过编辑把关,把自己的学术成果传递出去,同时通过编辑的协调和组织,成功地与出版社合作,使自己的学术成果以图书的形式传播。在大数据时代,学术著作编辑应与时俱进,积极协调图书出版工作流程,并结合学术著作图书出版工作模式的变化,与作者、出版社其他部门人员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审稿、策划、人际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出版的各项细节工作得到有效完善,保证优质图书的顺利出版。

2.全面性

此处的全面性包括知识全面性、范围全面性、人员全面性。

知识全面性。学术著作编辑要掌握出版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对国家颁布的一些使用标准及规范,尤其是公式、图表的规范,要烂熟于心,以便在编辑工作中把好文字关,避免出现纰漏;要知晓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统计学、会计学知识等,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书稿内容;要能熟练运用英语,特别是与学术成果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艺术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以便全面、细致地编辑书稿,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各种技能,做好学术著作出版。

范围全面性。学术著作编辑不仅要参与选题组稿、签订合同、审稿、编辑加工等环节,还要参与著作的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和发行销售等环节。

人员全面性。学术著作编辑不但要与作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接触交流,还要与出版社其他部门人员进行交流协作,正确高效表达编辑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学术著作顺利高质量出版。

3.复杂性

学术著作编辑既要掌握出版规范,还要知晓出版前沿动态、归纳总结社科知识,进行市场调研。集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营销型于一身,不仅要知晓各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掌握智媒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图片处理技术。通常情况下,学术著作编辑身兼数职,进行文字、策划、校对和营销等工作,很好地诠释了“杂家”这一词的含义。

4.综合性

学术著作编辑紧跟时代步伐,综合应用新媒体网站、电子书等资源,精研专业书籍和专业学科领域,在开阔学科文化视野的同时可以和营销人员合作,将图书的精彩章节在微信、零售网站、手机阅读软件等上发布,编写能够凸显本著作学术成果特色的文案,根据著作内容制作个性化的图片,吸引读者主动了解学术成果,进而购买阅读全书。学术著作编辑在内容编辑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积极运用智能技术,高效准确地进行编校工作。

二、学术著作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学术著作主要传播文化知识和正确的学术成果。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力度强,广大读者很容易分析和评议学术著作,编辑要保持客观思维,避免著作内容缺乏科学性、出现学术专业知识方面的错漏,从而保障学术著作的质量水平。因此,学术著作编辑必须具备唯物辩证的客观精神,必须明确自身向社会传递学术知识价值的责任,要在编辑加工环节保持个人客观性思维,以唯物辩证、科学发展的眼光编辑加工书稿的内容,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查阅和检验发现的疑问,从而确保学术著作内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另外针对书稿中需要改动或调整的内容,编辑应以客观的态度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因其是教授或硕博士导师而全部听信于作者。

2.专业性原则

学术著作编辑不仅要具备政治敏锐性、较强的编校能力,还要坚持专业性原则,以便能够高质量地保证著作的学术性和创新性。由于学术著作极强的专业性,编辑在工作中要拥有较广的专业知识基础,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库,知晓掌握相关专业概念、知识点及专业词语,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热点,熟悉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针对学术专著,编辑人员在编辑加工这种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中,需要仔细翻阅相关专业文献和工具书,了解其专业概念和专业词语的运用技巧,避免盲目修改书稿内容。另外,针对书稿中需要改动的内容,编辑也必须用清晰明了的专业性语言与作者沟通交流,从而高效地完成书稿的修改。由于学术著作的信息专业、学术性强,内容一般比较艰深,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对书稿内容要做到不虚构、不造谣、讲事实,展现编辑工作思想的专业性。

3.严谨性和准确性原则

学术著作是作者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前沿探索,是学科权威。因此,编辑在工作中要坚持严谨性和准确性原则。为了保证著作高质量出版,在编辑过程中,不但要确保文字内容的逻辑性、流畅性,避免语法错误、错别字等问题的出现,还要保证编辑加工、排版印制和出书后检查的严谨准确,避免书稿中数据结果或图片出现错误。针对学术著作中的数字内容,编辑应当有使用数据核查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技术手段、联系专家访谈对数据进行二次查证。针对书稿中的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编辑要具备较强的规范严谨意识,准确发现并修正体例不规范之处,保证书稿高质量出版。

三、学术专著编辑工作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1.重视学术类著作

高校不应仅强化学术研究,还要开设学术著作写作规范课程,加强写作规范师资力量。在本科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所交的课程作业或论文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格式,高度重视相应的写作规范,严谨编写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杜绝随意性,遏制侵权甚至剽窃、抄袭之风,培养严谨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终身学习,学科交叉融合

编辑无法知晓或熟悉各种专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从而无法有效把关所有专业著作,因此,应定期进行学习,不断参与线上线下各种技能培训,学习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类数字出版、编辑手法来指导实践工作。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时刻记录和思考学习的专业知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术著作编辑工作的全面性特点,编辑在实践中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化服务的理念,主动及时了解市场接受程度的变化,整合各类市场信息渠道,实现信息融通、信息互动。在大数据时代下,学术著作编辑还要不断学习网络领域的技术,如应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在线学堂直播、建立公众号宣传互动的平台等。这都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有效融合如网络知识、宣传文案撰写及插图数据分析等知识,成为一个多面手,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融通、人际互动的能力,进而更好地为作者、读者服务。另外,还要积极增进自身文化底蕴,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字功力以及业务能力,利用工作之余反复打磨自己的文笔,积累丰富的文字素材,练就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并强化自身的美术编辑能力,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快阅读节奏背景下,学术著作编辑工作者切不可“埋头”苦干,只是对书稿内容进行编辑,而应当积极扭转工作思维,保持创新意识,借助新技术处理书稿内容,将书稿中的关键信息加工为简短的文章推送出去。编辑不但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做好、做精自己熟悉的专业学术著作,还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熟悉工科、理科、经济学类知识,以利于自己更好地审读理解稿件。

3.方式上多样运用

在新媒体时代,编辑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如开发客户端APP,注册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利用新技术手段改变产品营销策略,合理运用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各式各样的信息中崭露头角,让读者一眼就能够注意到图书;加强策划,利用公众号来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有效提升学术著作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学术著作编辑每天进行重复性的工作,主要是对书稿进行质量编辑加工,并对终稿进行出版规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媒体时代下,编辑还应当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化、无纸化办公,以提升稿件审核的效率和质量。在数字时代,编辑要利用新技术,通过设计学术著作涉及领域的公众号、视频号等,与读者互动交流,及时处理读者提出的意见,利用多种新媒体增加宣传效果与品牌效应,以便被广大读者、作者接受和熟知,从而提升学术著作的市场竞争力。

4.建立资源库,提倡匿名评审

在数字出版趋势的影响以及信息迅速传播的背景下,图书编辑要拥有大量的资源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获取更多资源,在工作之余,编辑可以进入图书馆、书店和图书网站等进行市场调研,与相关机构达成资源共享,还要及时更新出版社内部的数据库,以确保随时随地都能查到目前社会上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了保证学术著作高质量地出版,编辑在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出版社的专家资源,适时推广和采取专家审读制度、匿名评审制度以及学术不端的查重系统,科学、准确地评价学术著作质量。与老专家保持联系,积极邀请他们对学术著作编辑进行鼓励、指点和提携,达到学术传承。对学术著作可以由编辑对书稿的某一章节先进行审阅,通过后,再要求作者寄来全稿,然后邀请外审专家对全部稿件进行评审。如果经过著作涉及学科的同行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出版,以保证学术成果的专业性、准确性。

5.角色重构,创新出版理念

在全媒体时代,学术著作编辑既要迎接机遇也要面对挑战,应按照不同媒体形态和相应功能,优化重构编辑角色,科学合理划分编辑类型和职能,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编辑不应仅进行案头工作,还要走出去普及宣传学术著作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多渠道的内容传播者,走出去主动策划选题,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创作,成为导向型的内容传播者。学术著作编辑工作会有一定的枯燥性。稿件内容语言比较平实,容易使阅读人员产生烦躁心理。这时编辑要具备创新理念,重新定位编辑工作,根据用户的阅读喜好,挖掘原创选题,重视整合资源,加强内容生产的创新,精细化地创新版式设计,创新营销主题,开发新的图书营销渠道,创建符合学术著作自身的出版特色;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版式制作到出版宣传环节,强化应用新媒体技术,合理地进行数字化的革新,从而使得学术著作内容通俗化简单化,增加学术著作的可读性。图书编辑还需具备品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对学术著作的价值进行全新打造、优化,建立特色的学术书库。因此,在当前多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学术著作编辑需具备基本的创新素养,在整个出版环节进行创新、革新,从而提高编辑工作水平。

6.提高准入门槛,规范培训和考核制度

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出版社应当制定编辑的准入门槛、准入机制和准入规范,明确退出机制,营造相互竞争比拼的学习氛围,严格规范落实培训学时,经常性地开展学术著作编辑的集体性交流,如交流具体案例分析,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等,从道德文化、专业技能、专业性知识和专业理论等多个层面对编辑进行严格细致培训考核,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出版社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制定培训计划,根据个人能力制定系统化的培训目标,合理安排培训周期,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展个性化培训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图书编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锻炼与提升编辑的创新意识,定期开展阶段化的考核评价,制定行之有效的奖罚措施,聘请专家审视学术著作编辑的工作质量,给予学术著作编辑相应的紧迫感,不断提升学术著作编辑的专业修养、专业技术能力。开设专家讲座,邀请相关技术数据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使编辑可以熟练使用各种高新设备和技术;通过举办编校质量大赛、开设业务知识讲座等方式引导编辑交流心得体会,从而提高编辑的信息数据素养和业务能力。出版社不应只重视出书率以及盈利,要不断完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培训及考核制度,应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对监督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建立良好的监督考核体系,在实际执行中不糊弄、不形式化,以避免出现虚假、学术不端的现象,从而培养出熟知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术著作编辑,在学术出版方面实现编辑“学术化、学者化、研究化、营销化”。

学术著作是各学科领域内学术成果传播和学术交流的平台。高水平的著作内容和良好的图书质量是学术著作传播科学技术、传承文化知识、开拓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全力打造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成体系化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物,对于提高我国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书稿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学术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一、学术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