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视纪录片艺术特色分析
——以《鸟浪奇观》为例

2023-12-13武天晴

记者摇篮 2023年9期
关键词:候鸟纪录片细节

□武天晴

最真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鸟浪奇观》是一部时长仅有90 秒的微电视纪录片,它既没有鸿篇史诗巨制《长津湖之水门桥》那样令受众震撼的宏大场面描述,也没有商业电影《泰囧》那么强烈的矛盾戏剧冲突,它有的只是通过视听艺术手段不厌其烦地刻画而表现出一种真实的主题意蕴即生态史学观:生态兴则文明兴。

由盘锦广播电视台、盘锦市摄影家协会联合摄制的微电视纪录片《鸟浪奇观》,是一部反映大美辽宁生态文明的优秀原创精品力作,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主线,生动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候鸟迁徙的生态故事,热情讴歌以“优良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核心内涵的生态福祉观,积极倡导以“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为核心内涵的生态社会观。该片在520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 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100部优秀作品。

《鸟浪奇观》虽篇幅短小、结构简约,但信息丰满、主题深刻,在简简单单中释放出最为强大的情绪力量,令受众情不自禁地陷入深深的思索: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鸟浪奇观》用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高超的电视叙事技巧以及朴实、洗练的画面构图和镜头取景运用,诠释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深刻历史意义。

一、运用精巧的情节映射主题

电视纪录片就像一米阳光,片中的情节和细节就像一个放大镜,阳光通过放大镜聚焦与折射,让受众轻松看到作品的主旨与内涵。淋漓尽致是《鸟浪奇观》在情节和细节上的亮点和特色之一。

1.《鸟浪奇观》具有完整的情节

2022年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的辽宁盘锦,素有“湿地之都”的美誉,而辽河便是孕育这片广袤湿地的根源。据统计,这片湿地共有477种各类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其中珍稀鸟禽304种,是鸟儿的天堂。每年4月到5月,是鸻鹬类候鸟南迁的高峰期,盘锦这片滩涂便是它们万里大迁徙的中转站之一。伴随着日出日落,潮涨潮落,几十万只候鸟翩翩起舞,在海岸边不断飞翔,时高时低,时快时慢,酷似潮水,形成了独特的“鸟浪”奇观。《鸟浪奇观》以候鸟迁徙中的奇特场景贯穿主线,分别展开了三月河开冰消雪融、河口湿地候鸟归来、曼妙飞翔如景如画等一系列剧情故事,记录了“生态好,鸟知道”这一生态现实。

2.特色情节似“点睛之笔”

盘锦辽河入海口湿地滩涂资源丰富,特别是各种贝类、小鱼、小虾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天然美食。最佳的时间,最好的地点,最美味的食物,辽河入海口湿地成为候鸟的最爱,成为它们重要的“生活驿站”和“能量加油站”。抓住这一特色情节,《鸟浪奇观》导演以电视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有关湿地的传奇故事:作为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鸻鹬每天在这里觅食小憩,养精蓄锐,储备能量。漫无边际,漫天起舞,在海岸、沙滩、红日的映衬下,这里生态静美、飞鸟翔集,令海内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3.特色情节如“妙笔生花”

盘锦南临渤海辽东湾,拥有118 公里海岸线,是中国最北海岸线,也是中国最美海岸线之一。每年四五月份,到了鸻鹬类候鸟迁徙高峰期,它们从大洋洲多个国家起飞,横跨太平洋,连续飞行不停歇,一周后到达这里。大约20 多天后,它们将继续开启最后前往西伯利亚的漫漫行程。为抓住这一特色情节,《鸟浪奇观》导演尽情发挥专业才能,把这块“精灵福地”,用镜头演绎为“天然影棚”。

二、设置特色的细节凸显主题

有人说,用视觉中的细节表达情感,比文字描述出来的细节更吸引眼球,更耐人寻味。用画面细节表达导演思想更加真实、贴切,使客观事实的本质和作品的主旨更加清晰。

1.远景“细节如纱”

《鸟浪奇观》片中的细节在受众的脑际中留下了“逼真、细腻、具体、生动、个性”的印象。导演设置了这样一组镜头:春风送暖,候鸟归来,在辽河口湿地的水面中央,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只候鸟,伴随着春风在空中自由翱翔,它们由南向北,跨越千里之遥,漫游在山水之间,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俯身而落,如同浪潮一般有节奏地上下飞行,仿佛有人指挥它们在空中“作画”一样,热情、奔腾,蕴藏着无穷的澎湃力量。这种“鸟浪如潮”的奇特景象,不仅为春天的辽河口湿地增添了一道独特而又灵动的风景,还能让每个人在观鸟中找到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忘记城市的喧嚣,忘却一切尘世的烦恼。

2.近景“细节如花”

导演巧妙地将辽河口鸟浪细微的“形”和“状”用近景精准地传达给了受众:或在滩涂或在水中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汇集在一起,一会儿形成一条线,一会儿形成一大片,一会儿万鸟齐飞,呈现出大自然波澜壮阔的生命奇迹。近景“细节”确立了《鸟浪奇观》浪漫、奔放的情感基调。在色彩上,从晨光到晚霞,从蔚蓝到湛蓝,从蒲草到绿苇荡,以红绿蓝三原色为主色调映衬主题,表达出导演的爱与沉思:除了欣赏,还有珍惜与仰望;从构图上,十分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从候鸟的单只到群体,既以工笔精雕细刻,又以素描大手笔勾勒,酷似博大的中国画风与抽象的欧美画风的“对白”,在镜头“推与拉”的运动之中,在细节的“收与放”的变换之间,戏剧般将一组组美景瞬间定格在影像里,以近景的状态经典呈现。

“远景如纱,近景如花”,这是《鸟浪奇观》导演用“细节”对鸟浪的形象比喻。目的是要让观众在看到鸟聚成云、如诗如画的群鸟集体舞蹈时,情不自禁地为这些小生命织就的画面,感到兴奋与激动,亢奋与感动瞬间从心底奔涌而出,从而提高保护候鸟的意识,进而成为候鸟迁徙道路上的守护者。

三、运用示意的镜头表现主题

航拍、长镜头、大远景、空镜头、延时拍摄、特写等镜头切换自如,转换自然。灵活流畅运用示意的镜头表现主题,是《鸟浪奇观》从视觉表达中,给观众造成感官冲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该作品的最大亮点之一。

1.捕捉特写镜头

《鸟浪奇观》令人折服的不仅仅是见证了鸟儿聚群飞行、协同统一的行动,更是再现了湿地精灵的速度与激情,以特别的方式——特写来致敬天工地设的“生命脉动”。作品成功捕捉特写镜头,选择性放大候鸟的神情与姿态,体现了导演对候鸟的极大关注。在超近距离拍摄中,鸟儿“零距离”贴近镜头,宛若飞进镜头,此处导演巧妙地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对鸟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酷爱。

2.大量运用长镜头

“原汁原味”用长镜头忠实记录是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色,也是纪录片的擅长手段。有学者指出,长镜头运用是否合理与“到位”,决定一部纪录片的成败。有资料显示,盘锦辽河口湿地之所以有大量群居习性的鸟类停留歇息,是因为盘锦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降低了这些鸟类被捕食的风险,同时提高了觅食效率,辽河口湿地也因此成了这些候鸟迁徙的“生命驿站”。为全面、精准、细致地表现这一内容,《鸟浪奇观》用长镜头记录下这样一组镜头:喷薄的日出、灿烂的晚霞、平静的水面、翻滚的“鸟浪”,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景观。反映候鸟起舞飞翔的长镜头在短镜头配合下,优势凸显:记录鸟儿生活时空的场景是连续性的,捕捉鸟儿生活事态的进程是连续性的,给受众以逼真的现场感和立体感。在真实清晰的现场声和画面语言的积极配合下,长镜头的应用有着更加强烈的情节感和可视性。

3.启用航拍

摄像机好比受众的眼睛,《鸟浪奇观》采用航拍手法,以鸟瞰的视角,全链条、多角度、立体式跟踪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这种“第一时间观”催生强烈的“第一现场感”,使得作品与受众“粘连”一起,令受众仿佛置身其中。它们迎风而起,行云流水间,起飞、盘旋、降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俯瞰海面,在水中停歇的候鸟瞬间把水面渲染成墨色。航拍鸟浪奇观,聚焦生态奇迹,见证怒放的生命……如此逼真的可视感,加强了作品信服感,增添了受众的幸福观感。

4.调动综合镜头

从视觉效果角度讲,镜头的角度和构图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以镜头的综合运用打破纯客观记录的局限,同时合理增加构图、光线、色彩等造型元素,提升视觉的美感。从特写到全景,从固定镜头到空中摄影,从主观镜头到客观镜头,这些镜头的设计与呈现,都在告诉观众,《鸟浪奇观》在视觉上追求朴实、自然之风格,画面在时间与时空中自如转变,自然切换,不矫揉造作,偶尔制造视觉的“不规范”,或“闪动”或“跳跃”,恰恰达到了导演的目的——突出作品内容的真实感、现场感和代入感。

四、调配应景的音乐深化主题

几乎每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每一个精彩之处,都离不开声音的“功劳”。特别是音乐,它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元素。时而含蓄婉约,时而热情奔放,时而低沉吟唱……音乐用跳动的音符,清晰地表达着情感。

1.合理选配音乐

《鸟浪奇观》的配乐是《The Way Way Back》,是歌手Rob Simonsen演唱的一首歌曲。音乐内涵深刻,旋律清新,营造出昂扬向上的曲风意境。前奏20 秒,以悠扬、环绕、递进、律动式节奏开篇,静谧的气氛从画面中扑面而来。从副歌到主歌以人声“欧”字吟唱串联,与画面应时应景,相得益彰,将“湿地之上”与“羽翼之下”的故事生动诠释,营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世外桃源般的典型环境。《鸟浪奇观》作品的开头、结尾和每个场景的转场都采用同一旋律音乐,使作品在结构上呈现出严谨、工整的程式美,进而强化了该片的严肃性与戏剧化的美学风貌。音乐的运用自然、贴切、逼真,增强了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富有感染力。“旋律是横向的,音符一个接着一个”。画面在传达信息的同时,音乐的旋律也缓缓流入观众的心坎,激发起兴奋、欢愉、唯美、震撼、向往等心理情绪,使得受众对视觉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创作者表达的思想理解更加深刻。

2.用音乐辅助画面

如果说画面是电视纪录片的身躯和面孔,那么音乐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神经和血液。《鸟浪奇观》的背景音乐就是该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秘境辽河口的夕阳、落日、海风、海浪、鸟浪;又如,成千上万只候鸟在空中如闪电般越过天际,时而像海浪,时而像巨龙,不断地变化着造型,这些地方都是用音乐来表达生命的色彩,用音乐来传递情感基调,并通过唯美的语境氛围,引起受众的遐想,震撼受众的心灵。《The Way Way Back》这段音乐的运用既和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一致,又和画面内容融为一体,使受众从这段实录的生态场景中体会到一种清新愉悦的情绪意味。声画表现手段的协调与融合,为受众打开步入美妙艺术殿堂的大门。

3.用音乐服务主题

艺术没有国界,音乐更是如此。《鸟浪奇观》用音乐引导人、感染人、鼓舞人,用音乐唤起人们心中清澈的爱。音乐“加盟”影视作品后,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联姻,“声画合璧”产生巨大的能量,让物理现象催生化学反应,将作品主题深化和升华。“聚焦中国梦伟大征程,聚焦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聚焦广大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向往,聚焦青少年群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趣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网络视听节目创作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这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此类获奖作品的总体评价。

4.用音乐替代解说

没有解说员解说词叙述,也是《鸟浪奇观》的艺术特色之一。“阳春三月,冰消河开;湿地滩涂,候鸟归来;远景如纱,近景如花;似大风吹过,如潮水涌来;鸟浪如潮……”作品通过“画面+音乐+字幕”方式来传达信息,关键词(字幕)仅仅38 个字,传递情感上的共鸣。画面可以呈现候鸟归来的特定情节和具体细节,而文字可以突破有声语言的局限性,对信息进行更加完整的表达,观众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更加饱满的感情。此外,使用音乐音效来配合画面,可以让受众更加沉浸在情景当中。不仅如此,该片导演还利用原生态的自然声作为背景铺垫,来呈现多元立体的视听效果。因此说,电视纪录片无论有没有背景解说,只要寻找到有效方式来传达信息,都会让受众对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五、结语

这一场旷世罕见的候鸟大迁徙,成功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世价值。在《鸟浪奇观》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自然的原生态,既是真实的,又是客观的。导演自然贴切地调动多种电视艺术表现手段,把主题突出得充分与出色,把大自然独特的样子舒缓、朴实、真切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微电视纪录片《鸟浪奇观》以深邃的主题、典型的细节、协调的色彩、流畅的镜头,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猜你喜欢

候鸟纪录片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洋候鸟”回闽过年
“0”与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