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如何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生

2023-12-13□王

记者摇篮 2023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用户

□王 君

当下,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纪录片也找到了新的传播途径,以网络纪录片的名义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2023年7月,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制作的网络纪录片《守艺人——时光修复》获得中国新闻奖提名公示,这是传统电视体裁与网络时代的一次完美结合,证明网络纪录片在主流媒体产品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守艺人》系列纪录片的成功不是偶然,随着互联网平台日益发展更新以及视频产品生产制作手段的便利,网络纪录片的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一、网络纪录片的概念

什么是网络纪录片?在维基百科上,对网络纪录片的表述是:通过运用多媒体工具的各种元素制作的,不同于运用音频、视频、图像等传统纪录片样式的纪录片。网络赋予了纪录片制作者一种独特的媒介去创造那些可以融合照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以及信息图表等多种元素的作品。分析上述对网络纪录片的界定可以得出这样两点:一是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对纪录片形态的改变。二是尽管网络纪录片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影像形态,但是该样式仍旧属于纪录片的范畴。

二、网络纪录片发展现状

自2014 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就开始每年组织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2018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对纪录片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网络纪录片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在此背景下,将广电与报业整合于一体,率先实现副省级城市媒体融合的大连新闻传媒集团于2020年创建融媒体中心礁点短视频创作团队,精心策划制作网络纪录片。2022年5月,创作团队费时一年,策划拍摄制作《守艺人——时光修复》系列网络纪录片在电视、网络等各级视频媒体平台同时发布,作为内容跨屏传播的典型作品,视频中大连匠人们的生动形象从手机小屏“诞生”,最终代表“中国声音”登上了央视《环球人物》网站,同时活跃在国内各大媒体平台上,视频总播放量超千万。此后该团队陆续制作推出的《长海故事》《微光人物》《路在脚下》《非遗系列》《我的球队我的城》等网络纪录片也均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故事是世界语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城市故事,是时代赋予新闻传播从业者的重要责任。肩负着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守艺人》摄制团队深入走访街头巷尾,在承载了百年兴衰的天津街上,发掘到两位年龄相加近150岁的修表匠人,他们安坐于一间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老表行,在指针的滴答声中,坚守了六十载修表时光。钟表作为上一代人难忘的物质承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特色工业文化的具体体现,为了讲好这个中国故事,记者几乎找遍了两位修表匠人人生经历重要节点的所有见证人,一一走访采写,以细腻的镜头语言记录手艺人仅凭人眼人手拨调微细的游丝、经历修表行由盛转衰仍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严格律己的工匠精神,这正是中国老手艺人饱含信念感的动人故事。该片在网络端发布后,迅速火遍全网,并被央视采用,在央视新闻频道、纪录片频道以及央视频等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多个纪录片奖项。

第一季《守艺人——时光修复》中,以“修复”的概念贯穿了四位主人公的故事主线,除了上述讲到的修表匠人,还讲述了做了一辈子照片着色修复的八旬老人、投身古籍修复的夫妇,修复收藏两万余件留声机的旅顺留声机博物馆的馆长。多姿多彩的“艺”,一脉相承的“守”,短视频团队再接再厉,于2023年5月再次策划制作,全媒体发布推出《守艺人——指上江湖》。“指上江湖”在前期采访拍摄上继承了“时光修复”深挖、共情的特点,延续着“时光修复”细腻的镜头语言,创新之处是采用说书人讲故事的开篇手法。

在内容上,第一季“时光修复”更多关注的是城市角落中的匠人,而第二季“指上江湖”则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了城市周边与乡镇的发展,聚焦乡土民间“守艺人”。打铁、皮铺、柳编、制笔……摄制组从普兰店区皮口镇一路行至庄河市最北端的仙人洞镇。区别于“时光修复”科技化浪潮下传授手工艺从业者的坚守,这些农耕文明的“遗珠”匠人留守更加弥足珍贵。所谓“守艺”,是第一集《火淬江湖》中打铁六十载的李如财,即使已入鲐背之年,却依然相信中国铁匠会永远将铁艺传未来,铿锵有力地掷下中国匠人守艺之路上的最强音;是第二集《鞍马江湖》中复州古城百年老房子里相爱相守,共同守护制皮手艺的赵家丰、秋芝善老两口;是第三集《纵横江湖》中庄河“柳编村”里柳编手艺的代代传承;也是第四集《写意江湖》中制笔师,数十年执着一物的坚持。

往复几百公里的多次探访,静心对数量庞大的素材进行剪辑,编导团队在采访制作过程中,最深的感受就是“隐秘而伟大”,他们栖身于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注视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叹息着随时代发展而逐渐消失的城市记忆,却依旧选择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坚持、挣扎了多久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也许他们的坚守无人知晓,但这份浸透在高楼中间的人间烟火,温暖又动人。所谓“守艺”,是因为他们的技艺,在略显浮躁的社会现状下,正在因为各种原因慢慢被人遗忘,而这份坚持和坚守,以及能摒除一切的踏实,才显得格外可贵。

打造互联网思维下催生的以新媒体语态讲述故事的网络纪录片,移动端用户更关注的是作品的题材及内容。而网络纪录片用户呈现年轻化趋势,无论从题材、讲述语态还是时长、观看场景等都在向年轻人的观看习惯靠拢。据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而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比例已经超过99%,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纪录片这种传统电视体裁产品作为曾经的小众爱好逐渐浮出水面,进入互联网大众的视野。

近年来,互联网短视频风靡全国,如秒拍、快手和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激增,短视频产品已经成为当下视频类拍摄的风向标,时长短、内容集中、爆点多、节奏感强,适应大众观看习惯,逐步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如今,人们习惯选择更轻便的设备、更简短的视频,随时随地观看,这种趋势已成必然。而新媒体平台提供给观众公开评论、点赞、分享的机会,将大众一致认为优秀的纪录片筛选出来,推动着高质量纪录片不断涌现。一方面纪录片创作团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进行开放式生产,以拥有较高自由度并且相对成本较低,充分尊重用户体验等无法代替的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用户可以积极参与到纪录片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筹集资金、脚本定制、生产制造到最后的传播分享,或者以纪录片本身为媒介,大量观众聚集在例如微信、微博、豆瓣等平台,对内容进行评价、讨论、转发分享等。《守艺人》这种小众类型的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能够在发布时好评如潮?主要是网友在获得观看纪录片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评论直抒胸臆,这种情感宣泄使观众找到了输出端,获得独自观看时无法产生的集体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鸣。

三、网络纪录片分类

与传统纪录不同的是,网络纪录片根据其概念、特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叙事型网络纪录片、类别型网络纪录片与协作型网络纪录片。

1.叙事型网络纪录片

正如类型所界定的那样,叙事是此类纪录片阐释事件的逻辑基础。叙事型网络纪录片与传统的线性纪录片比较相似,强调各个事件之间叙事所起到的连接作用。对于用户来说,看似比较随机地、不需要通过事件的时间顺序去浏览文本或影像,但实际上仍是在一种具有叙事性的索引中去浏览视频。以网络纪录片《我的球队我的城》为例,视频通过记录几个不同的球迷的生活点滴,从另外一种角度凸显大连这座城市深厚的足球底蕴,以及大连球迷对足球的热爱、对城市的热爱。

2.类别型网络纪录片

类别型网络纪录片主要是指以主题、场所地点等为依据集合各种影像、文本等元素的网络纪录片。在类别型网络纪录片单一的段落中,可能会涉及一个个小的故事,但是对于整体视频的各个段落影像之间并没有什么叙事性的关系。以网络纪录片《守艺人》两季为例,无论是“时光修复”还是“指上江湖”,每一集所表现的只是一个(或一组)人物和一个故事,各自独立成章,除了拥有共同的主题、文化、理想信念,其他都毫不搭界。

3.协作型网络纪录片

与叙事型网络纪录片、类别型网络纪录片相比,协作型网络纪录片所给予用户的互动性更大,因为,很多影像、文本内容需要用户的参与和贡献。比如围绕2023年10月15日“大连市第33届马拉松比赛”策划的《我和大马的故事》系列纪录片,就是通过编导自采和用户提供过往30 多年的影像、图片、文字、音频等素材生产制作,还有《非遗系列》也是如此,用户提供了大量素材。

四、如何让网络纪录片焕发新生

最近几年,网络对纪录片行业的介入,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而不是对纪录片的形态本身产生了改变及影响。如何让网络纪录片焕发新生,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紧贴现实策划制作网络纪录片,应该不断推出人物纪实、医学科普、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多种题材的纪录片,有效填充优质现实题材缺口。让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更靠近普通人的生活经历,让观众有代入感,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是充分迎合受众,满足受众需求,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珍惜碎片时间。因此,各类五花八门的视频APP层出不穷,其共同特点就是:视频时长极短,更适应现代人浏览需求。《守艺人》就是将原本40 分钟一部的视频作品拆分为5 分钟一集,增加集数,打造短而精的视频内容,以适应碎片化传播,与当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相适应,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网络纪录片应该与时代接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随时更新创作议题和制作方式。从选题方向看,需要精准把握观众的心理诉求并融入生活,从生活细小处找寻灵感。从创作模式看,创作基础、过程、制作方式都需要有新的改变,需要加强新媒体纪录片独有的互动性、反馈机制和时效性。

四是做大做强IP的价值,也就是具有高专注度、大影响力并且可以被再生产、再创作的创意性知识产权。《守艺人——时光修复》以其镜头精美、内容丰富、时长适中的特点赢得了年轻用户的喜爱,逐渐提升自己的IP 价值,由此拉动第二季作品。“指上江湖”借助“时光修复”,获得了更显著的传播效果,还有像笔者参与制作的《天下无诈》第一季发布后反响良好,引起金融机构关注并在第二季策划开始就予以资金注入。

五是深耕垂直题材,专注某一领域,不只吸引当下对该题材感兴趣的用户,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还有助于旧用户的回流和新用户的开发,引起共鸣。后来团队策划的《我的球队我的城》《长海故事》《微光人物》《我和大马的故事》正是如此,不仅黏住原有视频发布平台的忠粉,同时不断吸引新的用户。

五、网络纪录片未来前景广阔

随着互联网平台日益发展更新以及视频产品制作技术的便利,网络纪录片的未来发展前景可观。主要表现为:

1.网络纪录片将更具网生气质

互联网改变的不只是纪录片的观看平台,更多的是纪录片的内在逻辑。以“产品化思维”进行制作发布是其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产品化思维”重在从用户需求端出发,重视使用场景,塑造品牌价值,以精细化的、稳定的价值来留存核心用户。对同一部纪录片,可在时间上进行长版、短版的处理,在屏幕上进行横屏、竖屏的打造。

2.“全民纪录”成为可能

目前,技术的普及带来的是自发性的全民影像记录,虽然短视频平台承载更多的是娱乐产品,但娱乐之余,具有深度的、打动人心的纪实短视频更能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全民纪录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全民创作,智能设备赋予用户创作自由。在个体层面上,纪实短视频是个人生活影像的记录;在社会层面上,纪实短视频则弥补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建构起一个丰富、立体、多样的时代侧影。

3.主流媒体以微纪录片进行传播

国内的网络纪录片仍在渐渐摸索属于自身的话语模式,纪录片制作水平相比国际顶尖纪录片制作机构仍有较大差距。未来,网络纪录片应将目光从国内向国际扩展,用国际通行语言进行纪录片创作,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六、结语

在新媒体技术下,对于中国纪录片制作者来讲,不仅仅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引导,更需要的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与变革。主流媒体在把握好舆论导向的基础上策划内容题材,拍摄制作精品,进一步以平民化的姿态进行传播,打造属于自身的微纪录片或短视频,营造良好的媒体形象,辅以足够资源对微纪录片进行宣发配置,使微纪录片在主流新闻之外也能成为新的宣传通道,同时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纪录片用户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