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腐蹄病的病因与防控措施

2023-12-13杜勇杨礼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腐蹄病蹄部运动场

杜勇杨礼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 沿河 565300)

腐蹄病是牛羊养殖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尤其奶牛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发展,牛腐蹄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据报道,我国牛腐蹄病的发生率在8%~50%,而且各个年龄段的牛都会发生,其中初产母牛的发病率最高,而且不同品种的牛,对腐蹄病的易感性也有所差异,奶牛的感染率最高,当地的水牛和黄牛很少发病。感染腐蹄病后,会导致跛行、厌食、泌乳量下降、影响繁殖能力等,严重的还会卧地不起,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就会进一步恶化,出现脓毒血症,引起全身症状,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研究腐蹄病的诱发病因,做好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促进养牛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1 病原

牛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是引起牛腐蹄病的主要病原,二者在牛腐蹄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节瘤拟杆菌可以分泌一种蛋白酶,这种蛋白酶可以将牛蹄部的角质层分解消化,破坏蹄部表皮及基层的完整性,为牛坏死梭杆菌的入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蹄部表皮损伤的牛感染坏死梭杆菌后,就会引起蹄部组织化脓、坏死,严重的还会引起全身性病理变化。

坏死梭杆菌也被称为坏死棒状杆菌、坏死杆菌等,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是家畜和人胃肠道的正常寄生菌,同时还是引起家畜坏死性、化脓性疾病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原。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的组织可以阻止坏死梭杆菌的入侵,但是当家畜蹄部组织发生外伤、微生物感染或者雨水、粪尿浸泡变软后,就会引起坏死梭杆菌在蹄部大量增生繁殖,导致蹄部坏死、化脓,严重的还会引起全身病理变化。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常规的消毒药如0.1%高锰酸钾溶液、1%福尔马林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等都可以将其杀死。

节瘤拟杆菌是牛、山羊蹄部的严格寄生菌,可以在康复牛羊蹄部生活数月,该菌离开动物组织以后不能在自然界中长期存活,但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可以保持数天的毒力。节瘤拟杆菌血清型较多,到目前为止,已发现10 种血清型,18 种血清亚型。该菌协同坏死梭杆菌发生牛腐蹄病。

2 病因

腐蹄病的发生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种是腐蹄病的诱因,另一种是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导致发病。

诱发腐蹄病的因素较多,主要是饲养管理不规范导致蹄部皮肤损伤或皮肤的防御机能降低,为病原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常见的诱发因素有以下几种:一是牛舍潮湿。牛床太短,同时又不能及时将粪尿清除,牛蹄部长期浸泡在粪尿中,导致牛蹄部以及周围皮肤膨胀,皮肤的防御机能下降,容易感染病菌。二是天气干燥,牛舍内湿度过低,导致皮肤龟裂,也容易引起病菌侵袭。三是牛舍、运动场或者牧场的地面有铁屑、冻土、冰、小石子等,牛蹄踩上后造成趾间皮肤损伤,也会造成病菌入侵。四是运动场、牧场等潮湿泥泞,大量的泥土、粪便附着在蹄冠周围,有利于厌氧菌的增殖。五是蹄部长时间没有修剪,导致蹄过长、变形,引起趾间皮肤紧张过度,导致拉伤或龟裂。六是牛日粮中钙磷不足或者钙磷比例不当,导致蹄角质层疏松,容易损伤。

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引起腐蹄病主要病因。对于健康的牛,牛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很难穿透蹄部皮肤,只有存在诱因才为病原的侵入提供了条件。寄生于皮肤角质层的牛坏死梭杆菌在节瘤拟杆菌的协同作用下,可以穿透比较深的蹄部组织,引起严重的炎症。除了主要病菌的入侵外,并发或继发感染其他蹄部疾病如冠部皮炎等,也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3 防控措施

3.1 治疗措施。牛发生腐蹄病后,要立即进行治疗。治疗的原则为修蹄,药物防腐生肌,活血化瘀,要将趾间的坏死组织切除,然后利用抗菌药物或者中药进行治疗。

3.1.1 局部治疗方法。如果牛发生腐蹄病后,没有出现全身症状,就可以采用只对局部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首先将病牛保定,对于趾间发生皮炎的,将增生物以及坏死组织切除,然后用双氧水或者0.1%的高锰酸钾消毒后,在趾间填满磺胺粉末,外面再涂上黄蜡,然后将牛隔离饲养在干燥的牛舍或运动场,每天换药1 次,经过3 ~5 d 的治疗就可以病愈;对于蹄部病变比较严重的,要先进行修蹄,将化脓灶中的脓汁、坏死组织清除,然后用0.5%高锰酸钾溶液、0.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消毒,再用适量的棉花包5 g碘片放在患病部位,用松节油20 ml 浇于碘片上,等烟雾消散后再用消炎粉5 g、松馏油30 ml 敷在病变部位,外面用纱布包裹固定。每天换药1 次,经5 ~7 d治疗可以治愈。对于特别严重的病例,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切除一侧的病蹄,同时用抗菌素静脉注射,预防感染。

3.1.2 药浴疗法。利用皮肤消毒药对患病部位进行药浴也是治疗腐蹄病最普遍的方法,尤其对于群发或发病病例比较多时,应用该方法可以节省人力。常用的药浴消毒液有3%的福尔马林溶液、10%的硫酸铜溶液、10%硫酸锌溶液等。首先,将患病部位清洗干净,去除脓液、坏死组织,然后再将病牛赶到消毒池内浸泡30 ~60 min,经过15 d 的治疗,基本能够痊愈。此外,要特别注意,药浴前要让牛饮足水,防止因口渴饮用消毒液而引起中毒。应用硫酸锌溶液药浴时,可以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或者土霉素,可以提高药效,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如单独用硫酸锌溶液进行药浴,治愈率在30%左右;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治愈率可达60%;加入土霉素,治愈率高达90%以上。

3.1.3 中药治疗方法。用生姜、葱蔸、石菖蒲、樟树皮(去粗皮)、苎麻根混合捣烂,敷在清洗干净的患部,每天1 剂,连用5 ~7 d,效果明显;还可以用“铁板膏药”进行治疗,桐油500 g,头发灰(血余炭)25 g,陀僧50 g,刺猬皮(烧灰)30 g,广丹30 g,冰片10 g,黄蜡50 g,将全部药研末后,再把桐油放入陶瓷容器中放火上煎熬,同时加入血余炭,用竹片慢慢搅拌,直至均匀地混合于桐油中,用竹片蘸起少许桐油汁能见有丝状时,将其余药一齐加入,继续用文火熬至起黄色粗丝,边熬边搅,熬制浓稠放凉使用。使用前,先将病牛保定好,彻底清除患处污物和坏死组织,然后用消毒纱布吸干水分,填塞生肌散,将熬好的铁板膏药糊满伤口并将创缘涂平,膏药的厚度在1 ~1.5 cm,伤口愈合后,膏药自行脱落。

3.1.4 全身疗法。出现了全身症状的重症病例,如出现了发烧、食欲下降等症状,除了进行局部治疗外,还需要应用抗菌素进行全身治疗,常用的抗菌素有氨苄西林、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氯唑西林、克林霉素等。给病牛投服锌制剂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根据吴立夫等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患病牛精饲料中每头每天添加硫酸锌2.8 g,连续饲喂8 d,治愈率高达100%,使用硫酸锌治疗腐蹄病,不仅可以提高治愈率,还可以减少抗菌素的用量[1]。

3.2 预防措施。腐蹄病的发生和饲养管理水平、生存环境以及牛群的自身身体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加强饲养管理,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做好蹄部护理等措施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3.2.1 加强对牛舍、运动场、牧场的管理。牛舍、运动场、牧场是牛群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场所的环境卫生和腐蹄病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牛舍要保持干燥卫生,粪便及时清理,尤其雨季要增加清理的次数,不要让牛蹄浸泡在粪尿中。运动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出雨水和污水。地面要做好维护,对出现的大坑、洼地要及时填平,以防积水。运动场上的石块、杂物等要及时清理,以免损伤蹄部皮肤。

3.2.2 饲料营养要均衡,钙磷含量要充足。饲料营养要均衡,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含量要丰富,尤其饲料中钙磷含量不能缺乏,而且钙磷含量的比例要恰当,一般钙磷比为2∶1。要增加运动和光照时间,确保体内有足够的维生素D,以促进钙磷的吸收。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也不能过量饲喂酸度较高的青贮饲料,酸度过高也容易诱发腐蹄病。

3.2.3 加强蹄部护理。做好蹄部的护理工作,每年至少要修蹄2 次。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定期对蹄部进行检查,发行跛行等异常情况要及早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例,可以给牛穿上牛鞋,以促进伤口快速愈合,防止复发。

3.2.4 平时做好浴蹄措施。浴蹄是养牛场经常采用的预防腐蹄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牛舍的出入口修建一个水泥池,池子中加入5%的硫酸铜溶液或3%的福尔马林溶液,让牛出入时进行浴蹄。健康的牛群每周进行3 次浴蹄。浴蹄要特别注意不能让牛饮用消毒液。

猜你喜欢

腐蹄病蹄部运动场
奶牛蹄部护理措施
大美运动场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夏季需防羊腐蹄病
藏羊传染性腐蹄病防治
牛羊腐蹄病的防治策略
家有运动场
牛羊腐蹄病的防治
运动场上笑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