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
2023-12-13杨飞
杨 飞
(夏邑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 夏邑 476400)
马铃薯与水稻、玉米、麦子、高粱并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马铃薯是茄科、茄属的1 年生草本植物。马铃薯喜冷凉且干燥的气候,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以疏松且肥沃的水质土地最为合适,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均有栽种。马铃薯以其种植方法简单,成活率高,管理方便,产量高等优点为广大种植户所喜爱。虽然马铃薯的种植优势明显,但是在种植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可避免的病虫害问题,马铃薯黑胫病就是需要广大种植户特别关注的一种病害。该病的病毒传播速度快,一旦感染,会给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 症状识别
马铃薯黑胫病是由马铃薯黑胫病病原引起的一种病症。在马铃薯的整个生成周期内均会感染马铃薯黑胫病,该病主要感染的部位有薯块以及根茎等。对于受感染的马铃薯,其根茎部位病理表现为发黑、腐烂等,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表皮裂口,病症严重时则会出现腐烂等现象。带病的植株通常会出现生长缓慢、颜色呈浅绿色、叶片出现卷曲、节间明显缩短等现象。如果种薯感染了该病菌,通常会出现薯块不发芽、发芽后无法成活、无法正常出苗、甚至是薯块腐烂等现象。对患病植株的根茎进行纵向解剖可以发现维管束呈现褐色。
2 发病规律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规律复杂,该病从马铃薯的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其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经常造成缺苗断垄及块茎腐烂。带病种薯在经过种苗种植后,则会成为马铃薯黑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病薯如果在土壤中没有完全分解,那么残留在土壤中的病菌也会成为该病的传染源。感染马铃薯黑胫病的种薯会在土壤中腐烂,导致不能正常发芽出苗。发病后的种薯同时会释放大量的病菌,污染周边土壤,进而也会对土壤周围的植被造成侵害。当环境湿度较大,温度适宜时,则可通过皮孔侵害薯块。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在田间主要通过水、昆虫、植株身上的伤口等传播。在收获马铃薯时如果没有及时清理病薯,来年则会成为主要的发病源;若是在贮藏时窖温偏高,也会引起烂薯等情况的发生。
3 发病条件
3.1 环境条件。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在潮湿且温度较低的环境下时更有利于传播扩散。在马铃薯的生长周期中,灌溉频次、土壤水分含量、病薯的带病程度等均会影响该病的发病率。该病病菌在土壤干燥、温度较高时不宜存活,在土壤潮湿、温度较低时可存活较长时间。
3.2 侵害部位。马铃薯黑胫病主要是通过薯块的生长裂缝、切面伤口、皮孔等侵入感染薯块内部。因此,在马铃薯收获时,要避免在马铃薯块上形成创伤口,包括机械伤害、害虫为害等造成伤口的情况。
4 防控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能抵抗黑胫病的马铃薯品种,能从根本上降低黑胫病的发生概率。同时再结合科学的种植方式、先进的管理技术,如在马铃薯的生长周期内科学的灌溉、施肥、杀虫、除草、松土、打理等田间管理工作,可预防该病发生。
4.2 建立无病留种田。种薯育苗时挑选健康无病症的种薯,及时剔除破损薯块及患病薯块,强化种薯脱毒。建立无病留种田能够有效地切断黑胫病的传播源头,为马铃薯的种植提供基本保障。
4.3 农用工具及时消毒。对农用工具,如切刀、案板、收割机器等实行严格的消毒管理。对于患病种薯要及时清理,并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对种薯切块后需要及时做好拌种处理,最好缩短贮存时间尽早完成播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整只薯块进行育苗,可避免种薯切块时产生伤口而引发感染。
4.4 种植马铃薯的地势要利于排水。马铃薯要种植在高地、干燥、利于排水的地方,严格禁止在低洼、潮湿、易于水涝的地方种植。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从而降低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概率。
4.5 化学防治。选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对种薯进行0.5 h 的浸泡,完成后取出晾干播种。对于已经感染黑胫病的马铃薯,用30% 精甲·咯·嘧菌酯和33%春雷·喹啉酮两者混合,也可用11%精甲·咯·嘧菌酯,进行药剂喷雾治疗。在马铃薯的种植周期内要保持较高的观察频次,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有效的避免或降低马铃薯黑胫病感染、发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