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12-13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育志愿体育教师

张 静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1 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

1.1 体育心理技能观念培育相对滞后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社会步入全面恢复发展时期。高校教育要顺应新形势、新任务,做出新改变、融入新格局。针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减轻负担,应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耐受力,使其顺应知识学习方式变革与师生相处格局的变化,继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自身知识习得、技能提升、习惯养成及理念创新成为摆在高校体育教学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不利于反映大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也无法有效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学能改善大学生体质的作用。接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达到接受能力较好的大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观念、主张做出了相应的补充和调整。然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远程教学技术待提高、网课内容相对陈旧,高校体育教师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机制建设、设施完善、心理疏导、心理环境氛围营造等方面,教学技术不能与时俱进,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仅借助经验教授相关知识,高校体育心理教育教学创新路径缓慢。

1.2 体育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单一

在新课标背景下,“三全育人” 模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尽管高校体育课程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但也离不开大学体育教师、思政课教师、专业导师等其他人群所赋予更多可能性。在高校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文化水平一般;大学生学习刻苦但方法不当,目标远大但韧性不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但自律性欠缺,个性十足但信心不够。这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思政综合素质上还有欠缺,他们的年龄在20岁左右,运动兴趣浓厚、心理逐渐成熟,在提升个人素质的过程中亟须从课堂中得到拓展和提升,而学校亟须在“立德树人”层面开展专题教育。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体育教师工作水平与其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术成果挂钩,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分身乏术。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过度依赖传统的技术模式,还对新技术的运用存在一定的排斥。在疫情防控常态下,网络授课、线上教学等新兴教学方式尚未被广泛采用。另外,高校体育教学设施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设备损坏、缺失和落后等弊端显露无遗,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无法实施。

1.3 体育第二课堂开设普及度略低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面临重重考验,需要发挥其实践属性彰显第二课堂的价值。大学生群体作为学校文明的创建者、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志愿精神的践行者,在创建文明校园乃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去支援志愿服务。高校体育第二课堂教学的高实践性,在实操层面上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实践表明,我们借助高校体育教师日常培训和教育活动的知识习得、习惯养成,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派遣师生志愿者,奔赴社区、街道下属社区体育广场、辖区文化社区、体育场馆、校园周边等地,开展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确实起到了提升体育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效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以制度化、体系化、融合化的体育第二课堂为载体,组建志愿服务队,引导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推进志愿服务制度、方式和技术创新,在培育时代新人上发挥了促进作用。

1.4 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下,对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发挥高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协同发力。高校在办学机制上较为新颖,教学组织与管理相对独立,对于人才培养的独立性,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市场要求的契合度更高。然而,受限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后勤保障、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课程开设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得不到有效开发,大学生的运动体验感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统筹疫情防控和教学,无暇顾及教研和教学,导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教学质量下降。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抓住时机,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专业能力。受疫情影响,大学生需要居家上网课,如何提高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居家学习的实效性,这离不开家长的监督与引导。因此,需要社会、家庭、高校统筹配合、高效精进,推动体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2 后疫情时代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进策略

2.1 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制度建设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完善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案,明确各部门和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科学研判、准确处理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1)充分发挥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微视频、钉钉群等新媒体效力,通过宣讲公共卫生知识、心理防护建设、情绪疏导调整等方法,介绍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现状、存在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答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冲突或心理困惑,解决大学生在后疫情时代信息方面存在的困惑,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使大学生能够平和冷静地面对疫情发展,提升公共卫生和自我防护意识。(2)针对个别大学生存在的焦虑、困惑甚至恐惧心理的问题,班主任、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指导员应组成辅导小组,积极跟进一对一精准疏导,普及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班级中选拔威信较高、抗挫折和抗压能力较好的大学生,通过增设“心理委员”来帮助存在心理困惑的大学生进行辅导,增强辅导与帮助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应积极与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沟通对接,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干预措施、反馈表现如实登记,及时调整引导干预的方向和措施,对于干预后表现仍不尽如人意的,应积极告知家长并配合学校转接专业的医疗机构。

2.2 开展立德树人主题式教学

2.2.1 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育教学应完善“四进”基本要求,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体育教师可以依托教材“诚信”主题,围绕疫情防控后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报备等问题,组织大学生自己编排小品、话剧、诗歌朗诵等节目,并在班会上进行表演。体育教师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的表现和理解进行点评、总结、升华,有效地深化了大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和开放式的环境创设,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诚信的品质。

2.2.2 组织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和体育教学实践 在课程教研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沟通,改变传统课程教授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托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采取集中主题教学的形式,使相关知识在一个主题下得到共同理解和汇总。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体育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总结,引导大学生充分发言,表达其所想所悟,并积极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促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2.3 健全主题式教学模式 明确教材主题,明确新知习得、实践体验、巩固分享等教学环节,把握知识教授主线,引导体育锻炼运动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体育运动夯实基础。结合校内外教育基地、学习生活场所等资源,将体育知识教育融入生活实践,带领大学生参与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教学立足课程本原,积极融入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要素,从体育课堂中来,到文化课堂中去,提升强身健体与文化视野相融合。教师注重对新媒体技术、信息化手段的采用,积极将体育运动教学融入多媒体运作,既注重整合课程教授新知,也可以开设实践体验,还能渗透历史文化,在巩固练习中提升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宽度。

2.3 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志愿精神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依托普通高校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在主题班会上我们向大学生讲授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质内涵、邀请志愿者做好传帮带,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实现课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的有机结合。(1)在班级黑板报栏上增加志愿者精神的宣讲专刊。大学生了解到,在新时代要构建起网格化治理共同体,就离不开培育社区自治,离不开志愿者服务,只有每个人贡献力量,才能形成有力、有序、有效参与的新格局。(2)积极推动居委会、业委会与学校协同联动的工作模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环境卫生保护等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积极对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卫生环境大扫除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并提高其自觉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能力,如组织大学生深入小区周边的公园,帮助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帮助公园中活动不便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疫情防控常态下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针对公园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大学生应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劝阻,并将提前制作好的标牌按要求安插到相关区域,树立良好的文明风气。在具体实践中,体育教师充分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尊重其的兴趣和爱好、特长,进行详细的分组。在小组中,设置小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小组的整体行为,使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能有效合理地划分自己的工作,完成各自的任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使他们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有效贯彻了德育的基本要求,为疫情防控常态下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4 加强家校合作共育内容构建

2.4.1 搭建家校共育的信息化平台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按照家校共育的基本理念,依托互联网+的思维逻辑,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家校共育活动,推广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途径引导积极组织大学生收看网络教育课堂、解答线上问题等活动。通过问卷星、线上调研等工具,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困、所想和所念,有效化解不同情况的家庭之间在大学生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搭建“云课堂”,完善“云课程”,录制“微党课”,开展“云宣讲”,为调研宣传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尤其是针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应积极引导家长调整亲子策略,提升家校共育的效果。

2.4.2 明确家校共育的主题设置 既要求家长将融洽的亲子关系摆在重要位置,也应积极为家庭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方案,更重要的是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注重生成式的体验,强化家校共育的效果。

2.4.3 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活动 结合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陆续开展体育相关主题活动,使家长能够及时分享家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扩大了体育活动的范围,养成了自觉活动的习惯,增强了大学生的使命感。同时,还展示了家庭良好的家风、家训,增强了大学生爱国爱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完善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共育志愿体育教师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