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教融合的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
2023-12-13原靖杰丁晟必
原靖杰,丁晟必
(东新大学校,韩国 全罗南道罗州市 58245)
当前,各国都在重视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新时期世界各大洲的竞技体育教育越来越向学院派的道路发展。我国于2020年提出了深化体教融合的具体意见,明确了俱乐部、赛事举办、体育师资建设、教练员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具体职责,同时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学校教学相结合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从国家体育人才培养的长期经验来看,我国体育教育一直存在体教相互分离的教育思路和教育体制,体育教育和学校教学的融合性较差。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人才的竞争势态日益激烈,未来发展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深化体教融合的改革策略应运而生。国家从政策上积极引导体教融合的发展,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从而找出一条适合我国体育教育长期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
1 深化体教融合的必要性
1.1 顺应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青少年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这使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各阶段的学校教育并未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导致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及青少年学习生活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从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发展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体能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青少年肥胖率持续上升,且速度和耐力素质越来越差。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优化是一项涉及教育部门、学校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系统性建设工程。因此,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教育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也有助于更好地构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多主体联动机制和体教融合体系,并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1.2 彰显“健康中国”战略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发展概念,这标志着该发展战略被提高到国家发展层面。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内容的制订覆盖了青少年、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新时期深化体教融合实践有助于把握国家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精神和具体布局,以及弥补“健康中国”战略有关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短板和不足,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实现同步发展,以便进一步引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新时期体教融合所构建的体育教育深度融合战略,融合了政策、资金、科技等多方面的体育教学资源,从而在政府的引导下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措施,构建从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到全民健身的制度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设发展目标。
1.3 提高教育系统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功能
首先,深化体教融合有助于高校从微观层面深入贯彻“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对高校体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及体育课余活动、竞赛活动等具体操作内容做相应的探索。其次,深化体教融合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新时期体育人才的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既能有效提升我国现阶段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也能为体育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满足其个性化需求。高校着力体教融合的合力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训练活动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相互促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深化体教融合有助于明确这一系统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校教育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体教融合内涵的普及丰富,不仅要求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还要求人们深刻认识体育教育的本源,从而进一步促进体育人才培养回归科学、正常的发展轨道。
2 深化体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不够重视
从我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来看,人们在较长时期只是片面地将升学率和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学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和教师也基本将资源和精力放在了文化课的教学方面,而对于体教融合发展则较为忽视。这将导致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理念性偏差,对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物质资源的投入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系统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性的地位,因此也无法真正发挥体教融合之于高水平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独特价值。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各地多所院校所应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明确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体育训练的重要基础。目前,一些院校仍对这一重要思想认识不足,如许多教学参与者将“健康第一”片面地认为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忽略了“健康第一”对于青少年心理情感教育引导的内容。有的学校只是单纯地将“健康第一”应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在其他学科中应用推广。另外,还有学校片面地重视青少年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取消了对抗性的体育教学项目,只是通过做操、慢跑、做游戏等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无法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
2.2 体教融合的主体性缺失
学校体育治理活动是一项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过程,尤其是在体教融合发展中,需要地方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管理者、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形成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相关联的体育教育体系。首先,从目前体教融合深化实践的现状来看,相关利益主体对于参与学校体育教学培养缺乏积极性,体教融合也只是单方面依靠学校体育教学,形成体教融合的孤岛状态。尽管政府教育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但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都处在学校教育系统的次要位置,进行应试教育则是教育部门及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目标,体教融合发展中缺少了教育部门的政策性保障。其次,体育部门很难参与学校的体育教学事务,只是单纯配合上级教育部门进行工作实施,并且许多体育部门的管理者认为,体教融合是教育部门和各级院校的工作,与自身无关,这导致了学校与社会体教融合相割裂。最后,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体育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许多家长并未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理念和习惯,无法深入地参与体教融合实践。
2.3 教学资源投入不充分
从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来看,其存在严重的投入不协调问题。我国体育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场地资源不足、专业师资严重缺乏、体育竞赛管理体系存在缺陷,以及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相分离等问题。一方面,我国人均体育使用场地面积为1.86㎡,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体教融合创新发展的需要,并且许多高校所构建的体育内部场地设施也无法与体育部门场地资源进行共享,导致高校体教融合开展普遍缺少专业性的教学场所。另一方面,尽管我国体育教师的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仍存在专职体育教师的巨大缺口,并且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待提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师明确划分为教师和教练这两类,不但有各自的分工,同时也有专业性差异,有的负责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有的负责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缺少执教专业比赛和参与体育实践的经验。
2.4 残留的制度性障碍
回顾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体教结合到后来的体教融合,再到当前的体教深化改革,几十年的发展创新优化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条件,但还是存在许多一直未解决的难题和障碍。例如,学训矛盾和体教两个部门相脱节、关键性障碍以及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了我国体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体育赛事筹办、体育教育统筹协调、体育场馆建设、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培养等实际性工作,最终导致我国体教系统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效果也不够理想。
3 深化体教融合的基本原则
3.1 理念认同原则
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必须坚决贯彻理念认同的原则。理念认同是一切行动实践的导向和指南,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最终效果和发展方向。在体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健康第一”是需要体育事业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因此,学校要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思想基础,树立体教融合的基本意识。例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学是最为重要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形式,学校体育要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达成基本的理念共识,充分认识到体教融合全面实施的重要价值。在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体育与教育发展往往是相脱离的,许多教学主体并未形成比较融合的共同认知,而是普遍存在“重智力、轻体力”的现象,尽管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却被忽视。在未来体教融合的深化过程中,体育和教育这两大系统要形成在思想上融合的共生关系。
3.2 目标统一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国家也更加重视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并且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尝试。从目前体教融合的现状来看,改革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许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参与者并未树立一致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导致无法形成体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合力。想要从根本上构建体教融合的一体化机制,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就得形成一致性的目标。
3.3 资源共享原则
在体教融合过程中,我国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不同部门之间并未构建较为通畅的合作渠道,也未形成共建、共治、共育的理念,最终导致两大系统的教育资源无法形成互补,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体教融合的深化过程中,要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的技术、人才、资金、场地等多方面资源。体育与教育的各部门之间也要突破利益矛盾和制度隔阂,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构建体教融合的双向融通机制。另外,在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方面,社会和政府等相关主体也应参与进来,优化不同单元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互利、互惠、共赢体系。
4 深化体教融合的推进策略
4.1 落实政策文件指引,完善政策评估机制
深化体教融合要进一步贯彻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性内容,进而明确党和国家对于体教融合发展的核心指示。应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将相关文件的内容逐条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际过程中,着力解决好体教融合工作中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各级主体要充分把握意见中的核心内容,明确未来体教融合的目标指向。新时期体教融合的政策评估需要制订出较为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以便了解体教融合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约束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参与体教融合教学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各级院校、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体教融合并非简单 地的加强和强化,而是要进行深化发展。“深化”主要是指体教融合的范围要广且内容要全,要避免单纯地进行表面性合作,而是要将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真正融合到一起,形成思想、方法、行动 得同襄共举。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要建立更加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构建数量众多的系统交叉点,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2 坚持“健康第一”教学理念,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方式
“健康第一”理念是我国新时期体教融合工作开展的主导思想。因此,体育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要以“健康第一”理念为基础,将体教融合的思想融入运动竞赛举办、运动员培养和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等各个环节,以便更新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参与者要进一步厘清“健康第一”和“体质第一”的区别,要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上明确这一理念内容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的教学引导要求;要构建更加全面的考核标准和实施办法,改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有关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安排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授课;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储备,涉猎体教融合的保健学、心理学、健康学、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同时,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要增强“健康第一”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性,要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出发,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用眼习惯、运动习惯和学习习惯。此外,体育部门也要转变管理思路,将“健康第一”理念融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青少年运动指导体系内容。
4.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高校要以体教融合为背景,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例如,在体育赛事构建过程中,可以打通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赛事壁垒。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导青少年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兴趣。针对高中阶段的体育人才培养,可以借助体育赛事的普及优化体育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扩大竞技体育运动人口。在大学培养阶段,要积极推动体育教师进校园等活动,发挥大学科研优势,优化体育科研,还要吸引更多退役运动员参与学校体育专业训练指导,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出覆盖全年龄段的体教融合资源共享机制。另外,体育部门也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引导各级学校与体育局达成运动员培养项目合作,如完善青训工作、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队伍等。体育部门还要发挥自身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势,为青少年的训练和竞赛提供更多平台。
4.4 平衡利益关系,突破制度约束
体教融合要求要将育人和育体相结合,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更高水平的教学服务内容。针对当前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各行其是、相互推诿等现象,要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突破两大体系之间的合作障碍,从而平衡相关参与者的利益关系,为推动体教融合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教育部要出台专门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体教融合中的职责划分。尤其要建立责任清单,从上到下实现部门间的协同发展;二是主体部门要共同构建互相融通的竞赛管理体系,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保证运动员选材、培养、参赛等各个环节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要利用较为完善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高水平的参赛机会;三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还要联合培养运动队,按照省、市、县等不同层级设置青少年运动队,充分发挥地方人才优势,打通体育、教育两大体系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为专业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 结语
新时期所提出的深化体教融合策略,对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发展和我国体育强国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教融合策略强调,学校要通过改革进一步破除在体教融合中存在的体制障碍和资源共享障碍,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在整个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基础性作用。从目前我国各级院校体教融合的现状来看,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形成“健康第一”“体教融合”的共同理念,同时要树立培育德智体美劳高素质的人才培育目标,从而形成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协同合力,共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