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对儿童美术活动的探索

2023-12-13张聪颖

河北画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手工美术创作

张聪颖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范围包括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欣赏教育,其目的则是教育者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儿童领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以促进儿童整体人格的和谐发展。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此强调审美教育对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因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并不具备接收系统美术知识的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则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美术启蒙教育。作为未来学前儿童的重要启蒙者,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儿童思维与潜能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培养儿童主力师资责任重大,因此具有丰富的美术知识储备、较高的美术素养以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是优质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前提与保障。

一、儿童美育的具体目标

从儿童美术教育学科角度出发,教育者首先应该明确美术与儿童成长的本质关系,了解美术对于学前儿童人格塑造的意义。对于部分儿童教育者来说,他们并不重视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而是把儿童化、美观化当成发展方向,从而导致过度追求外在精致效果,忽略了儿童本位理念。作为未来幼教从事者,要从美术教育的顶层设计看待“为什么这么做”,进而才是“怎么做”,从而刺激儿童的学习行为发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前儿童艺术领域应引导儿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利用线条、色彩、造型等美术元素引导儿童审美体验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宗炳曾提出“畅神”之说,肯定美术所具有的精神享受价值。近代康有为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所有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单一的教育手段,而是引导儿童产生对美的感悟,从而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中发现新的价值。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能将各种感知信息以心理符号的形式储存下来,积累了表象素材,促进表象性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对环境的感知具有直观性、具象性的特点,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来获取信息,对强烈的色彩、多变的造型、灵动的线条具有敏锐的感受力。通过与生活经验的结合,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建立起与外界相协调的视觉关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二)通过美术活动启发儿童表达自我,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儿童有表达自我的需求,他们稚嫩的笔触往往超脱成人的眼光,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奥地利的美术教育家西泽克,是儿童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开拓者,他主张儿童生来便具有创作本能,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自由意志,引导儿童自我表现。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正处于社会文化接收初期,逻辑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美术作为一种以感性为主的可视化语言,为儿童表达内心世界提供了有效途径。儿童通过不同于成人创作的常规思维模式,进行自由涂鸦与想象转化,使得创造潜能得以激发。儿童在教育者引导下用艺术形式表达事物属性,拓展内在的图式形象,然后借助适当的媒介激活已有经验,促使其进行联想与加工。使儿童在获得线性思维的同时,也能够依靠感性经验获得作品成就和愉悦体验,进而以美术创作的途径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儿童美术活动的指导

(一)儿童绘画活动的指导

低龄儿童(1-3岁)已具备“涂画”能力,这种绘画指的是“留下痕迹”,涂画痕迹常以直线、折线、弧线等不规则状态呈现。儿童的无意识痕迹无法清晰地表达出与成人共识的形象,我们通常把这种绘画表现叫做“涂鸦”,也是个体最初的绘画活动。三岁以后(3-5岁),儿童逐渐能将图画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尝试用类似的线条符号表达交流意向。实现由涂鸦期到象征期的过渡,这一时期虽无法准确刻画事物的形象,但已有表达复杂的图式的意愿。根据学前儿童的绘画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对于儿童绘画方面的指导重在引发兴趣

通过创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触发儿童掌握知识的动机。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创作一幅花卉作品。可以带不同的花卉进入教室引导儿童进行观察;用视频录像的方式展示花朵生长至绽放的过程;到植物园或者公园进行参观。在儿童产生感官印象以后组织讨论“你所看到的花朵颜色一样吗,都有什么颜色”;“它的花瓣是怎样的,是一样大小吗”;“雨天的花朵和阳光下的花朵有何不同”等等,让儿童对花卉有一定认识以后,可以进一步用多种方法引发儿童的想象,“假如你变成了一朵花,想生长在哪里”;“假如你是一只昆虫,想在什么样的花朵上休息”,从而打破传统美术作画方式的拘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儿童充分发挥其视觉经验、亲身体验、材料经验、感觉经验,以引起自主创作的兴趣。

2.要善于从生活经验中挖掘题材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现代网络文化、动画、漫画对儿童影响很大,教师应根据儿童成长的环境引导儿童创作课题。美国著名学前艺术教育家Rhoda Kellogg研究发现,6岁前的儿童最喜欢表现人物,其次是动物、建筑物。这些正是儿童所熟知的,因此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符合其发展水平的题目是一幅优秀创作的前提。儿童的生活经验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从直接经验出发,最常见的题材有“我的家人”“我的幼儿园”等等,多为对儿童自己生活的描绘。儿童命题画除了要画出生活内容以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尝试表达情感,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画太阳、房屋等缺乏创意的画。可以结合儿童的间接经验,用一些动态的场景进行命题,例如“飞翔”“救火”“舞会”。此外,儿童所经历的事情和听到的故事也是很好的创作思路,有许多神话传说、诗词歌谣能更为深刻地打动他们的心灵,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或者歌谣“外婆桥”、诗句“红掌拨清波”等绘画题材。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所创作的内容能够根据原有的图式进行一定的装饰与变形,但还是会受到生活经验与表现技巧的限制。他们在绘画时所产生的创意一般在瞬间产生,所以在引导过程中应以鼓励为主,积极刺激感官体验与情绪的产生。

3.重视基础练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与情感发展相辅相成,对绘画工具的掌握与运用及基本的表现技巧是创作的前提。对于线条、色彩、空间维度的认知需要教育者科学的引导。儿童最初接触绘画,用以表达思想从“线”开始。线条则是通过控笔运动留下的轨迹,其多变的走向充满着活力与生命力,所呈现出来的强弱、粗细、旋转变化能够让儿童深入绘画世界。例如,用放射线表现“光”“叶脉”;用螺旋线表现“波纹”“蜗牛”;用网状线表现“向日葵”等。由教育者引导儿童练习线的方向和组合实现由点到面、由线到形、由二维到立体的绘画表现。相较于单色画,儿童对于色彩的反应更加强烈、敏感,乐于用颜色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具备独特的天赋能力。但对于色彩性质的了解,还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儿童在美术创作时引导其观察色彩,认识色彩属性,如暖色、冷色、明度、纯度等。在色彩的运用与选择上,学会色彩的衬托与搭配,将不同的色彩进行组合,使作品具有艺术美感与感染力。通过这种有意识地训练,儿童能够掌握基本绘画知识和运用方法,为进一步展现创意与个性打下基础。

(二)儿童手工活动的指导

儿童手工活动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儿童借助双手或工具对当下材料进行改造、重组、加工,制作出具有实用性质或者装饰性质的新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与趣味性的美术活动,与绘画活动同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人的发展需要双手、心灵和头脑的三维全面发展来实现,手工创作活动为儿童发展立体思维、平衡动手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儿童手工活动一般分为意图、构思与制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注意前后承接关系。

1.在意图阶段为儿童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与材料接触的机会,帮助其明确创作意图

对于早期的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只是对手工材料有着好奇心,出于自发意图,把手工看做游戏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将儿童的思绪向活动主题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以让儿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知觉刺激,使他们在新鲜体验中萌生操作欲望。例如,让儿童在折叠、粘贴、浸水、剪刻、撕扯中感受不同纸张的特性,了解纸的肌理与质感、软硬程度;在揉、搓、撵、捏的活动中感受黏土的可塑效果,从而让他们在游戏的氛围中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启发儿童进行联想“这个捏过的黏土像什么形状,你想怎么去完成”,“老师手中的作品你喜欢吗,你认为怎样可以变得更美观”。在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中,孩子们的思想天马行空,能产生很多独特的创意。但由于其年龄较小,手部协调能力有限,经验储备不足,容易导致创作效果不够理想,意图不能完全实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挫败感,影响成功体验。教师应适当给予技术引导,积极鼓励儿童大胆创造,帮助其树立信心,增加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2.在构思阶段帮助儿童积累表象

中国古代画论中曾有“收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强调了表象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想象力的培养以表象为基础材料,儿童脑海中储备的表象越丰富,就越能打开思路,创作力越强。表象具有概括性,并非要求在儿童的记忆中刻画出所有细节,而是以侧面印记的方式再现印象信息。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观察时,可以采取特征对比、夸张形象、比喻拟人、几何归纳等方法帮助儿童获取视觉形象。比如在观察金鱼时,教师可启发儿童思考“它的尾巴像什么形状?开扇形、圆弧形还是三角形?它的眼睛像什么?红宝石还是水晶球?”并在提问后带领总结:金鱼有一双玻璃球似的眼睛,尾巴像金黄色的薄纱,随着水波纹游动,如同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女。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对表象进行分割与重组,把表象变形以后再按照主观意愿与材料进行结合,形成新的艺术世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也可以带儿童到自然中,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收集灵感。一起探寻博物馆的秘密,听听老巷子的故事,感受湖畔的微风,让儿童获得愈发丰富的灵感源泉。

3.学习阶段引导儿童欣赏佳作,了解创作手法

儿童手工形式繁多,按照工艺种类涉及扎染、雕刻、编织、剪贴、捏塑等。可以据此开设贺卡制作、变“废”为宝、玩偶制作、手绢扎染、剪纸窗花等主题手工课程。对于不同课题的制作步骤、造型表现,可以通过佳作欣赏的方式习得,同时在欣赏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课程指导。设计构思阶段,教师可根据主题要求提出制作前提,再参考“因意选材”或“因材施艺”原则布置活动。前者是教师设定表现主题,由儿童自由选择创作材料,对前期意图阶段体验到的材料特性进行分析,发挥想象力对规定主题用不同材料加以创作。后者则是教师提供统一材料,由儿童创意发挥,制作出不同形象的手工作品。在儿童接触一定程度的手工练习以后,可以鼓励他们用多种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表现。并通过欣赏大量作品以提升儿童的视野感受能力,色彩运用能力以及艺术语言的理解能力。

4.制作阶段采用适当的教学形式,正确进行评价

学前儿童有低龄和大龄之分,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低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肌肉协调能力较差,如果要求他们用剪刀剪出“S”形花纹则难度过大,而剪直线或者“V”形则相对容易实现。所以针对低龄儿童,教师可以以游戏为主线,辅助以课程教学。例如,把饼干当做手工材料,让儿童每咬一口便描述出饼干的形状。“咬过一口的圆饼干像一个弯弯的月亮”“咬过两口的方饼干像一个尖尖的屋顶”等等,再把处理过的不同形状的饼干进行组合,充分调动儿童对于手工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化的练习中,提升动手制作能力。大龄儿童随着身体机能的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掌握了部分的工具操作方法。此阶段的儿童不仅能通过拼接、粘贴、镂空等方法进行立体建构,还能够根据审美加以装饰。面向大龄儿童的手工教学,需要引导他们把仿制和独创相结合,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逐渐开阔思路,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在儿童完成作品后,教师要善于打破单方面的成果标准,从多维度、全过程来评价儿童的手工作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对于不足之处多采用建议的方式进行改进,避免他们因某些细节导致挫败、自卑心理。从而让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中,增加自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儿童美育是面向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任何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从学前教育专业出发,未来幼儿从教者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积极诱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美术为媒介净化儿童心灵,让他们从审美的角度观察世界,发现生活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

猜你喜欢

手工美术创作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做手工
《一墙之隔》创作谈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手工
创作随笔
手工DIY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