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落叶松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2023-12-13许明果
许明果
(张家口市平定堡林场 河北 张家口 076550)
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冀北山区,华北落叶松以其抗旱、耐寒、速生、材质优良等特性成为当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重要树种,病虫害是影响华北落叶松质量及产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1 病害及其防治
1.1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
1.1.1 危害症状。以人工林受害最重。叶部发病后,可提早落叶,对树高生长量、胸径生长量及材积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首先叶尖端或中部出现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红褐色段斑,后期斑上着生小黑点,严重时全部针叶变褐色,整个树冠像火烧一样,导致大量落叶,若连续几年发生,落地的针叶连续形成较大的黑点。
1.1.2 发病规律。属于真菌病害,病原菌在落叶中越冬,翌年通过气流传播,由气孔侵入,数日后针叶呈红褐色病斑。8 月中下旬开始落叶,可长二次叶,遇低温新叶被冻死。该病害1 年发病1 次,无再侵染。
1.1.3 防治措施。①营林措施。营造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及时修枝间伐。②人为控制进行火烧地被物。③化学防治。在发病的林分,用百菌清烟剂防治,也可用10%百菌清油剂进行地面或飞机超低量喷雾,或用50%代森铵600 ~800 倍液喷冠防治。
1.2 落叶松枯梢病
1.2.1 危害症状。属于国家检疫对象,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枝梢病害,造成枯梢,危害严重,发展迅速,有的林分发病率高达100%,是一种危险性传染病害。一般先从主梢发病,然后由林冠自上而下蔓延。病部新梢褪绿,顶部弯曲下垂成钩状,颜色紫褐色或灰褐色,并从弯曲部分向下脱叶,常有树脂溢出,仅在顶部留一簇叶子,且枯萎呈紫灰色,发病晚者新梢已木质化,病枝不下垂但针叶全部脱落。如连年发生,形成丛枝,高生长停止,形成小老树或全株枯死。
1.2.2 发生规律。属于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梢及顶部残留枯叶上越冬。病原菌风雨传播,伤口侵入,病菌喜高湿,1 年中有多次再侵染。一般7 月上旬开始发病,7 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发病条件:①6 ~15 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幼林发病最重。②受霜、冻害以及在风口的林分、林缘的林分,由于伤口多,病菌易侵染而发病重。③6 ~8 月降雨多的年份,病害严重。
1.2.3 防治措施。①加强检疫,防止病原传播。苗木、接穗、插穗、小径材、枝梢材等,必须确认无病,方可调运。②避免在风口处营造华北落叶松纯林。提倡营造针、阔叶混交林。③清除侵染源。苗圃附近的落叶松防风林是病菌的栖息场所,应改种其他树种。苗木上山之前要严格进行检查,发现病苗要及时烧毁或深埋。③化学防治。发病林区,6 ~8 月喷70%甲基托布津500 ~600 倍液,或喷75%百菌清500~1 000 倍液,每半月喷1 次,共喷3 ~4 次。
2 虫害及其防治
2.1 落叶松毛虫
2.1.1 危害症状。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食叶害虫。初龄幼虫多群集于枝梢端部,2 龄后逐渐分散取食针叶。严重被害时,大片松林针叶全部被食光,远看似火烧状。易于大发生,是毁灭性害虫。
2.1.2 发生规律。落叶松毛虫1 年完成1 代,以3 ~4龄幼虫越冬。春季4 ~5 月越冬幼虫上树活动,先啃食芽孢,展叶后食全叶;7 ~8 月成虫羽化产卵;7 月中下旬幼虫孵化为害松针,初孵幼虫多群集于枝梢端部,受惊动即吐丝下垂,随风飘到其他枝上。2 龄后逐渐分散取食,受惊动不再吐丝下垂,而是直接坠落地面,造成针叶顶端流脂,呈黄褐色,10 月中下旬下树越冬。
2.1.3 防治措施。①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合理密植,现有残林、疏林补植速生阔叶树,抚育时严禁过度修枝、间伐,适当保留林下灌木,提倡封山育林。②生物防治。松毛虫天敌很多,有赤眼蜂、平腹小蜂、蚂蚁、食虫蝽、螳螂、胡蜂、杜鹃、黄鹂、大山鹊、松鸦等,病原微生物有松毛虫杆菌、白僵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等,要保护和利用天敌。③人工捕杀。树干低矮,虫灾面积零星分布地区,可组织人力翻动树干周围的石块或枯枝落叶破坏越冬场所,挖掘越冬幼虫,摘除蛹茧和卵块,或直接捕杀幼虫;也可在树干上绑缚塑料条阻止越冬幼虫上树。④化学防治。幼虫上树前,在树基部撒药粉触杀上树幼虫,树上取食期间在5 龄前用药喷冠防治,也可在树干涂毒环防治上下树幼虫,药剂有辛硫磷、杀螟松、灭幼脲等,郁闭度大的林分也可使用烟剂、飞机防治。
2.2 落叶松尺蠖
2.2.1 危害症状。属于鳞翅目、尺蛾科,落叶松重要食叶害虫。
2.2.2 发生规律。以卵在球果鳞片中越冬,少数在树皮缝中。1 年1 代。5 月上旬落叶松芽苞已开时,开始“顶门吃”,6 月中旬停止取食。郁闭度愈大,危害愈重,郁闭度达0.85 以上时,可全部受害;人工纯林、山洼及林内受害重。
2.2.3 防治措施。①营林措施。及时抚育,合理间伐。②人工防治。将幼虫震落后捕杀。③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如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④化学防治。低龄幼虫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 ~2 000 喷雾防治。⑤烟雾防治。适用于郁闭度0.6 以上、距水源较远的林分,用烟雾机防治,施放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与0 号柴油按1∶16 的比例配成的烟雾剂。
2.3 落叶松腮扁叶蜂
2.3.1 危害症状。属于膜翅目,食叶害虫。
2.3.2 发生规律。1 年1 代,以预蛹于土内越冬。幼虫孵出后立即从叶尖爬向叶簇吐丝做巢,起初食量很小,幼虫5 龄,有吐丝下垂习性。
2.3.3 防治措施。①人工防治。人工垦覆6 ~15 cm表土层,破坏越冬场所和预蛹的栖息场所。②生物防治。在该虫孵化期6 月中上旬,往林地上施放收集来的红树蚁,50 m2左右放一堆[1],捕食幼虫、卵和成虫。③化学防治。在低龄幼虫期,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烟剂150 ~450 g/hm2喷烟,或用25%灭幼脲Ⅲ胶悬剂1 000 ~2 000 倍液喷洒。
2.4 舞毒蛾
2.4.1 危害症状。小幼虫先取食幼芽,而后蚕食叶片;大龄幼虫取食量大,虫口密度高时可以将老、嫩叶全部吃光。
2.4.2 发生规律。属于鳞翅目、毒蛾科,杂食性害虫。1 年发生1 代,以完成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4 ~5 月孵化,1 龄幼虫天暖后取食嫩芽,2 龄后日夜潜伏于叶、树缝、枯叶或地面隐蔽场所,夜间取食。7 ~8 月羽化成虫。每头雌蛾产卵400 ~1 500 粒。舞毒蛾多发生在郁闭度小(0.2 ~0.3)、通风透光或新间伐的林分内。
2.4.3 防治措施。①营林措施。舞毒蛾多发生于通风透光或林地遭受破坏的林分,改善林分条件可控制此虫灾害。②人工防治。利用幼虫白天潜伏的习性,在树下堆放石头诱剂,秋季刮除卵块并集中烧毁。③灯光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④化学防治。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 ~2 000 倍液喷雾,防治低龄幼虫,或用毒环、毒笔,在幼虫群集上树、下树时实施阻杀。⑤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包括寄蝇、寄生蜂、线虫、病毒及步甲、鸟类等天敌。
2.5 华北落叶松鞘蛾
2.5.1 危害症状。将嫩叶咬1 个洞后,蛀食叶肉,有时把筒鞘固定在蛀入孔内。而整个身体钻入叶肉蛀食。虫口密度大时,几乎每个叶簇至少有1 头幼虫。
2.5.2 发病规律。1 年1 代,以负鞘幼虫在树枝上、树皮粗糙处越冬。4 月下旬~5 月中下旬为发生高峰,严重时几乎整个树冠都呈灰白色。6 月中旬见成虫,成虫卵散产于背面。
2.5.3 防治措施。①营林措施。鞘蛾有向光习性,造林时合理密植,抚育采伐时强度不宜过大,林间空地及时补植,于林缘外营造阔叶林带做“保护林”。②生物防治。悬挂各种鸟巢,招引各种益鸟,人工迁移蚁巢,丰富鞘蛾天敌。③熏烟防治。6 月上旬,在成虫羽化期,施放烟雾剂,每公顷施放1.2%苦参碱·烟碱杀虫烟剂15 kg[2]。熏杀成虫,2 次间隔期5 d 左右。
2.6 落叶松球果花蝇
2.6.1 危害症状。为害落叶松球果和种子,严重影响种子产量。
2.6.2 防治措施。①人工防治。在成虫羽化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或糖醋液诱杀。②在该虫孵化盛期前2 d,采取干基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50 倍液防治,具体施药方法:根据落叶松胸径大小确定打孔数和注药量,用打孔机在树干基部不同方向向下斜45°打孔,孔深6 ~8 cm,孔径0.7 ~0.9 cm,注药后用黄泥封堵孔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