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航天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

2023-12-12袁念翠

文化与传播 2023年4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神舟语料

袁念翠,于 涛

引 言

2022 年1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英文版(以下简称“白皮书英文版”),介绍2016 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主要进展及未来五年主要任务,进一步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中国日报》则对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活动进行了系列报道。近年来,以隐喻为切入点分析媒体话语中的形象构建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这类研究主要通过对中外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进行定量或定性解读,其发现大多数“他塑”中国国家形象均为消极的、片面的。[1]也有学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自塑”进行研究,如吴明华、赵飞格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2]探讨中国共产党的角色转型,对塑造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学界对航天新闻语篇的研究较少涉及,仅有李响林、李雪莹、梁晓波等基于概念隐喻理论,[3][4]对航天外宣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运用的类别、语义特征及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研究。

研究将以白皮书英文版和《中国日报》神舟十三号系列报道为语料,将概念隐喻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分析和阐释语料中的隐喻,解读媒体如何运用隐喻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国航天形象。

一、理论框架

(一)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美国学者博尔丁(Boulding)提出“国家形象”这一概念,[5]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认知以及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对其认知的综合。学者对中国形象的研究多以具有代表性的媒介事件为对象,研究这些事件为中国国家形象所带来的媒体效应,主要是对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展开分析研究,如赵永华、陆君钰、黄蔷从新冠疫情事件入手解析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话语偏见;[1][6]梁婧玉、李德俊以《经济学人》关于社会法制方面的报道为语料进行研究,[7]发现外媒对中国婚姻和生育政策、老龄化问题和城市化进程方面的评价与报道多为消极,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从“自塑”角度开展的研究尤为匮乏。因此,本文从“自塑”角度对中国航天形象的建构进行研究。

(二)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8]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构造概念和言语交际中的重要认知活动,隐喻研究由此进入认知科学领域。近年来,因其揭示或建构意识形态的功能,概念隐喻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政治、传媒、外交等领域,并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相关研究的有效切入点。[9]语料库方法的引入使隐喻研究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格特力使用Metalude 数据库,[10]研究了概念隐喻如何在不同领域构建我们的思维和社会行为,指出隐喻可以反映出意识形态,并证明隐喻具有概念化作用;概念隐喻应用到国家形象分析多通过对特定话题,如党的建设、新冠肺炎疫情等进行隐喻建构研究,[2][11]揭示媒体如何通过隐喻的使用来塑造国家形象。因此,本文把概念隐喻理论和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相结合,分析《中国日报》神舟十三号系列报道及白皮书英文版通过隐喻建构的中国形象。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这些报道的隐喻机制,并揭示隐喻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具体研究问题为:

1.《中国日报》中关于神舟十三号的报道及白皮书英文版中使用哪些隐喻类型?每种隐喻类型的分布情况如何?

2.这些隐喻建构出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研究对象

《中国日报》作为我国对外报道本国信息的重要官方报刊,具有宣传、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本文搜集了《中国日报》关于神舟十三号的新闻报道83 篇,时间跨度为2021 年9 月17 日至2022 年4 月18 日,以及《2021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英文版,共计36,339 个形符,作为本研究的观察语料库。参照语料库选取布朗家族语料库中的AmE Press Reportage 和BrE Press Reportage 两种文本,内容涉及政治、体育、社会、独家新闻、经济、文化等类型,共计177,468 个形符。

(三)研究步骤

隐喻的识别采用Steen 等的隐喻识别程序MIPVU。[12]首先,在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 AntConc 4.0.11 进行检索时,以主题性和频率较高的“space(空间)”“china(中国)”“tiangong(天宫)”“shenzhou(神州)”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去除重复后得到1722个语句,然后考察其语境并选出候选隐喻关键词,发现含有隐喻关键词的句子797 句,占比47.59%。将确定的隐喻关键词在Antconc4.0.11中检索其语境,对其隐喻性进行识别、分类和统计。之后将之与参照语料库进行对比,发现两个语料库之间隐喻使用的差异性,并对它们进行描述和阐释,最后分析这些隐喻建构出的中国国家形象。

三、结果与分析

(一) 隐喻类型及使用频率

在观察语料库中,隐喻的分布呈现以下特点:空间隐喻占比较高,这反映出空间隐喻在人类认知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参照语料库中没有使用文化隐喻,说明了文化隐喻在航天语篇中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观察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中前十种隐喻的源域共鸣值进行标准化,经探索性分析,差值满足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见表1),双侧显著性结果p=0.047<0.05(见表2),说明文中所列十种隐喻在两个文本的分布上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为探索隐喻使用差异的具体类型,对每种隐喻进行t 检验后发现,交通隐喻(p=0.005)、建筑隐喻(p=0.018)、竞赛隐喻(p=0.008)、奋斗隐喻(p=0.007)四种类型在两个文本的分布上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 隐喻的类型及t 检验结果

表2 十种隐喻t 检验分析结果

(二) 国家形象分析

从隐喻识别的具体语境来看,某一隐喻类型涉及的隐喻承载词具有多元性,这表明某一种隐喻类型可能展现了不同的航天形象,某一个航天形象也可能由不同的隐喻类型中的多个承载词共同建构。

1.坚韧执着、不忘初心的航天信念

文化隐喻的使用是不同于其他语篇类型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借助源域中的文化概念,如“Shenzhou(274)”“Tiangong(194)”“Tianhe(天河)(78)”“chang'e(11)(嫦娥)”等所蕴含的信息表明了各种探测器的用途及目的。

文化隐喻为源域共鸣值最高的隐喻。中国将各种探索太空的飞船、火箭、探测器等以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中的形象等进行命名,如,“Tianwen(天问)”“chang'e(嫦娥)”等词语均源自中国古代神话和诗词文化。“Tianwen”的名称来源于我国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屈原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此命名显示出“天问”探测器探测宇宙的作用。使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形象来命名航天器,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追求真理的坚韧执着、不忘初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

2.勇于创新、不断进步的航天科技

新闻主要通过空间隐喻中的“high(高)(24)”“forward(前)(10)”“upper(上)(3)”等方位词展现航天技术及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黑色斜体字为隐喻承载词)。

(1) China will develop new rocket engines,combined cycle propulsion, andupperstage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its capacity to enter and return from space.(中国将开发新的火箭发动机、循环动力和更高水平技术,以提高太空往返回能力。)

(2) …endeavoring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ahigh-quality space industry.(努力为高质量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空间隐喻在语料中分布广泛仅次于文化隐喻。前人研究发现:空间概念根据人自身的经验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将上下、前后、深浅等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投射于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13][14]例1 运用空间上处于上方位置的“upper(更高)”映射航天技术的更上一层楼将进一步推动航天事业的进步;例2 运用“high(高)”这一空间上处于高处的方位词来映射中国致力于航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卓越不凡、硕果累累的航天成就

新闻通过建筑隐喻中的隐喻关键词,如“construction(建造)(34)”“build(建设)(17)”“foundation(基础)(7)”“foothold(据点)(1)” 等来描述中国航天的建设发展情况;通过竞赛隐喻中隐喻关键词,如“strategic(有策略的)(8)”“goal(目标)(9)”“aim(目的)(5)”“win(赢)(1)”等表达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资源隐喻中的隐喻关键词,如 “provide(提供)(17)”“contribution(建造)(5)”“offer(提供)(3)”展示了航天提供的丰富资源。

(3) the first stages inbuildingthe space station,…(建造空间站的第一个阶段)

(4) The space station provides afootholdfor the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space.(空间站为空间科学探索提供了立足点。)

前人研究发现建筑隐喻在政治语篇、[2]经济语篇等各类语篇中被广泛使用,[15]能帮助人们厘清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向何处发展。例3 中的“building(建设)”为建筑物建造过程的隐喻,例4中的“foothold(据点)”为建筑物组成部分的隐喻。同时新闻将神舟十三号任务映射为基石,将整个航天事业的发展映射为完整的建筑物。

(5) All these efforts will help to achieve thegoalsof peak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所有这些努力都将有助于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的目标。)

(6) China’s Shenzhou XIII mission spent a national-recordsix months in orbit.(中国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6 个月,创下世界纪录。)

竞赛的概念中包括参与竞赛的对手、各方希望通过竞争达成的目标和竞赛结果等。[16]但是在此新闻语料中并没有出现竞争对手,而是以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为参考,以国际航天的发展为目标。例5、例6表明中国在设计航天事业时制定了一定的目标,如促进实现碳达峰,且神舟十三号打破了中国在轨时间最长的纪录。通过竞赛隐喻展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的伟大胜利。

(7) Itprovidesservices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domestic users and over 100 countries…(它为数以万计的国内用户和100 多个国家提供服务。)

(8) …offeredpeople on Earth a zero-gravity musical performance on Tuesday evening…(周二晚上为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零重力音乐表演。)

资源隐喻中的概念包括资源提供者、提供的资源以及资源受益者。通过例7、例8 可以发现,航天是资源的提供者,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是受益者,提供的资源包括防灾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天宫课堂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带来的丰富知识以及航天经验。由此可见,新闻综合运用建筑隐喻、竞赛隐喻、资源隐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也将为中国及世界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4.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的中国态度

新闻战争隐喻中的隐喻关键词,“safeguard(保卫)(4)”“defend(保护)(1)”“guardian(守护者)(1)”等塑造了中国始终守护国际航天事业和平发展的守护者形象。

(9) …, it will work actively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spac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safeguardouter space security.(它将积极与各国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维护外太空安全。)

(10) China aims todefendnational security, lead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effor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旨在捍卫国家安全,引领科技自立自强.)

战争隐喻多存在于体育赛事、[17]新冠肺炎疫情等话题中,[11]凸显事件的紧张性和对抗性,而本语料中的战争隐喻分布范围较小且弱化了对抗性。例9、例10 通过“safeguard(保卫)”“defend(保护)”等战争域的词语,将战争中的守护者形象映射到保护航天环境的中国形象上。由此可见,新闻运用战争隐喻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态度:切实保护空间环境,坚持和平利用外太空资源,并坚持合作共享的原则,深化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

5.人与太空和谐共处

新闻通过容器隐喻的隐喻关键词,如“outer(外部)(38)”“entered(进入)(18)”“full(满)(5)”等将地球和外太空视作两个容器;旅程隐喻通过隐喻关键词,如“journey(旅行)(26)”“trip(旅行)(5)”“traveler(旅行者)(1)”“tour(旅行)(1)”等将神舟十三号任务看作是旅行;家庭隐喻通过隐喻关键词,如“live(居住)(48)”“home(家)(4)”“house(房子)(2)”“family(家庭)(1)”等将天宫看作是另一个家。

(11) The mission of China’s space program is: to exploreouterspace to expand humani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and the cosmos.(中国太空计划的使命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12) …,with the crew soonenteringthe Tiangong space station.(航天员即将进入天宫空间站)

容器意象图式表示“具有界限的图式,有‘内’和‘外’之分”。[18]容器隐喻能够反映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差异、对立、共存。新闻运用容器隐喻将地球和天宫空间站视作容器,地球是内,太空是外。例11、例12 中使用“outer(外部)”“entering(进入)”等表示内外的概念表明:太空是一个与地球等同的“容器”,地球与外太空之间虽然存在内外差异但却是共存关系。

(13) The crew arrived at the Tiangong station on Oct 16, embarking on its six-monthjourney.(航天人员于10 月16 日抵达天宫站,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旅程。)

(14) For spacetravelers, fitness is a top priority.(对于航天员来说,体能是头等大事。)

旅程隐喻多用来映射国家建设和世界政治,[19]和建筑隐喻相似,都强调事件的过程性和艰难性。本语料中的旅程隐喻更多侧重旅行的愉悦和轻松。新闻将“journey(旅行)”“traveler(旅行)”等旅行中的语义映射到神舟十三号任务中:去太空探索是一场旅行,三位航天员是旅行者。通过旅程隐喻拉近了人类与太空的距离,表明人类探索太空不再是一场冒险,而是一场轻松愉悦的旅行。

(15) China’s Tiangong space station, which willhousethree astronauts for six months, will be a cozyhome.(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是一个舒适的家,它将为三名航天员提供6 个月的居所。)

(16) Theylivedin Tiangong for 90 days.(他们在天宫生活了90 天。)

家庭隐喻是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非常流行的一类隐喻,原因在于它能引起强大的情感共鸣。[20]家庭隐喻中的始源域概念包括家庭成员、房屋、家庭关系。新闻将“house(房子)”“home(家)”“live(居住)”等家庭中的语义映射到空间站,进一步拉近了人与太空之间的距离,展现了人与太空之间的亲密关系。由此可见,新闻综合运用容器隐喻、交通隐喻、旅程隐喻、家庭隐喻拉近了人类与太空的距离,营造了人与太空和谐共处的氛围,为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结 语

航天新闻报道中使用了丰富的隐喻来展示中国的航天形象,尤其是文化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的使用,是航天新闻语篇不同于其他类型语篇的隐喻,而常规的战争隐喻和旅程隐喻在本语料中也弱化了其对抗性和艰难性,凸显了正义性和愉悦性。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世界航天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新阶段。中国积极发展航天事业,并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对航天活动进行积极地报道,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而这些隐喻的使用不仅让世界对航天事业有更加形象具体的理解,也塑造出中国伟大的航天形象。

本研究以神舟十三号的新闻报道和白皮书英文版为语料,从具体事件着手研究中国航天形象的构建,未能全面覆盖航天发展历程的所有语料。建议未来研究涵盖中国航天发展的整个历程,探讨航天形象构建的历时变化。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神舟语料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神舟十一号与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