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记忆
2023-12-12崔志芳
◎崔志芳
短短十个月,我徜徉在诗画中的美丽新疆,感受着北国的瑞雪飘舞、大巴扎的西域风情、新疆博物馆的文化盛宴……记得离开乌鲁木齐的前一个晚上,我辗转难眠,闭上眼睛,脑海里都是援疆期间的美好瞬间,“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援疆干部友哥的公益歌曲《援疆干部》、远赴南疆寻找诗和远方的内调干部夏主任……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仿佛又闪现在眼前。
守边人
2020 年的5 月,我有幸去了一趟第九师。第九师的几位朋友介绍说,小白杨哨所是红色教育基地,平时人还挺多的,真的值得去看看。“小白杨哨所?”同行的朋友们都很兴奋,将那首歌曲《小白杨》:“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不由自主地低吟起来,这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记忆啊。“就是歌声里的小白杨吗?”“对,就是那棵小白杨。”朋友掩饰不住地骄傲,“咱们就到那儿看看。”我们先是登上了小白杨哨所,在这里,随着那悠扬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哨所旁,听到了《小白杨》歌曲的创作过程,“20 世纪80 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回家探亲,当他回去向母亲讲述哨所守边的故事,母亲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给他10 棵白杨树苗带到哨所种上。”解说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时戈壁沙漠的恶劣条件:“哨所干旱缺水,吃用的水都是人背牛拉艰难地运上去的,尽管战士们都把洗脸刷牙的水省下来精心浇灌,小白杨却因干旱、风沙、严寒而相继枯萎,只有一棵小白杨顽强地生存下来。”我们都在感慨着“一棵小白杨”的来之不易,纷纷为当时恶劣条件下的守边精神而感动落泪。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哨楼前与那棵已然枝繁叶茂的曾经的小白杨树合影。随后,我在朋友的带领下走到山顶。“小白杨哨所已经向前移走了,现在的哨所就被改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近年来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小白杨哨所每年接待的参观人数都达10万人次……”我们不禁感慨人们对“小白杨”的情怀。“来来来,咱们大家一起跟我唱……”循着这嘹亮的声音望去,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过半百、银丝满缀,但精神抖擞的阿姨,正在组织大家合唱“……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十多位两鬓苍苍的叔叔阿姨合声高歌,似乎沉浸在青春的记忆中,大家带着曾经年少时憧憬的军营情结,满怀豪情地瞻仰着白杨树,眺望着远处的边防线,感受战士们当年戍守边防的心情。我们看到了不远处的树林,如今的小白杨已不再孤单,四处闪烁着绿色的希望。
从小白杨哨所走下来不远的地方,就是孙龙珍烈士墓。这里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孙龙珍是兵团一六一团十二连的边防民兵,来自江苏泰州,十九岁报名支边,告别鱼米之乡,先是来到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化工厂当工人,后又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来到塔城,成为兵团的一名边防民兵……”她因抵抗入侵而英勇牺牲。我们到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有一种使命叫屯垦戍边,有一种情怀叫感天动地,有一种忠诚叫国家利益”,陈列馆用一件件图片、实物记录着孙龙珍烈士扎根边疆、卫国戍边的英雄故事,也再现着当年兵团人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后我们继续沿着边境草原前行。朋友说,“咱们去看看老魏叔在不在。”当时对魏爷爷印象不是很深刻,也没有特别的期待。但下车时的场景让我感到特别熟悉,“是不是有一部电影在这里拍的?感觉这个场景是不是在哪里见过哦。”“是的,电影《守边人》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咱们老魏叔。”“哇!能够见到守边英雄了。”我们都很是兴奋。“不知道在家呢。”“他还住在这里吗?”我好奇地问道,“是的,住着呢,还经常会出去放牧呢。”“这么大岁数了,还去放牧呢……”我们都感到很意外,“是的,现在他家三女儿也跟着他们夫妻呢,也是咱们连队职工……”带着无比敬意,我们很幸运地见到了魏德友和刘京好这对守边夫妻。朋友口中的老魏叔,我喜欢叫魏爷爷,因为看到他很亲切,特别是他的爱人,深邃的目光,特别像我的奶奶,典型北方女人的品质,勤劳、朴实、善良。刘奶奶和魏爷爷一样,耄耋之年,沟壑纵横的脸庞似乎诉说着几十年一路走来的艰辛。魏爷爷话虽不多,但那坚毅执着的眼神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感受到第一代军垦人那种担当奉献、忠诚坚守的执着。我曾经很惊讶,他是如何用57 年的坚守,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界碑”,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我尝试感受着兵团人“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牌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放牛羊”的浪漫生活。他们用乐观、坚守与奉献诠释着兵团人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责任与使命,日复一日地放牧、巡边、垦荒……魏爷爷个儿不高,沉默寡言,刘奶奶性格开朗、热情大方,高高瘦瘦的个子,操着一口浓郁的山东话。刘奶奶是个爱热闹的人,很热心地想介绍一些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也会询问她在边境线上放牧巡边的小故事。
当我们提出想去看看旧居时,她爽朗地答应了。走进这间简陋的小房子,我们不禁感慨,这么单薄的房子如何抵挡寒冬大漠的冰雪,可他们在这个简陋的房子里,竟然坚守了几十个年头。当年的旧居,如今已被刘奶奶当作了工具房和饲养间,养鸡、孵鸡仔、加工食品……虽然已经获得了很多荣誉,也已经退休,但他们却还保持着自给自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刘奶奶非常热情地带我们参观新居,请我们坐在她那舍不得坐的沙发上,讲述着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吃着刘奶奶亲手油炸的果子,感到特别香甜。虽然购物仍有诸多的不便,但看得出,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了自己动手做各种美食。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刘奶奶还坚持要给我塞个大苹果。也许常年驻守边疆,和人沟通的机会不多,刘奶奶似乎不知道找什么话题,只是一个劲地握着我的手。当我与他们那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相握的时候,眼泪瞬间在眼眶中打转,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我又一次真实地感受到兵团精神的力量,他们用燃烧的青春守卫着、建设着这块热土,是他们用自己的负重前行换来祖国的和平安宁。看到我湿润的双眼,刘奶奶给了我一个温暖的、亲切的拥抱,如同感觉到久违的奶奶的拥抱。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仿佛在用朴实的肢体语言告诉我,她从不后悔来这里守边,她收获了最淳朴真挚的爱,这让生命更有意义。守边,也守着自己的爱人,这是她追求的幸福。
在返程的路上,朋友们又聊起屯垦戍边中让人感动的人和故事。巴尔鲁克山的白衣天使梅莲,守边戍边,治病救人,用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医术,用勤奋和努力救治、守护着边民的生命和健康。一生只做一件事,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界河的马军武……没有到过兵团的人,无法理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兵团人心目中的分量,更无法理解兵团人用一生的忠诚去守护这份承诺的坚持。
守边人在中国边防线上,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自己的负重前行守护着我们的“岁月静好”。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看到魏爷爷接受颁奖的那一刻,我特别地激动,为他们感到骄傲。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刘奶奶那幸福的笑容,她与魏爷爷那偶尔羞涩的牵手,诠释着“爱你足下的土地”的温柔。回长沙已有一年多,还时时想着他们,偶然听到刀郎的那首《手心里的温柔》“我牵着你的手,我牵着你到白头,牵到地老天荒,看手心里的温柔……”感觉特别符合他们的生活意境,于是经常喜欢哼唱,感受这浪漫的手心里的温柔。
我经常推荐电影《守边人》,从电影里可以看到执着坚守的信念,一生驻守边疆的兵团人的影子,感受边防卫士别样的心路历程、苦涩的浪漫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相信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会让你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援疆干部》
偶遇友哥,是在兵团的机关食堂。得知他也是从湖南来兵团的援疆干部,感觉格外亲切。友哥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乐观、积极向上,中等的身材加上白净皮肤,沉着、冷静中透露着精干和正能量。
友哥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言谈举止间也流露出超出年龄的成熟和自信。用餐期间,他会经常谈谈在兵团的工作和生活,谈谈他的文学创作。谈到兵团的文化建设,友哥似乎有点自豪,他和我们分享了他新近创作的歌曲《援疆干部》。听到是他作词,并被谱了曲,创作成歌,内心的崇拜油然而生。很是好奇,这是怎样的感情让他有了创作的灵感?是怎样的动力让他克服困难推动这首词成为广为传唱的歌曲?友哥来自湖南娄底,那个被称为湖南的最中心、湖南“最能打”的城市。名震天下的“湘军”的中坚力量,曾国藩、曾国荃、罗泽南、李续宾……这些曾经叱咤疆场的湘军将领都是来自娄底。据说“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文化有很重要的成分来自娄底的梅山。这个友哥,言谈举止间也彰显着娄底人的霸气。听到他的侃侃而谈,带着湖南人的那种性情,声色犀利,还有那特别难懂的带有浓浓娄底口音的普通话。我悄悄感慨,也不知道大家能听得懂不,据说娄底话被湖南的网友投票定为湖南最难懂的方言。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他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地,还有那自信满满的、辣味十足的讲话气势,竟然让朋友们忽视了这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障碍。
再遇友哥,我专门问起了这首《援疆干部》的创作过程。友哥说,来到新疆,特别是来到兵团,感触还是很深,感受到援疆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同时感受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艰辛和不易,有感而发作了词,后来他想办法找人谱曲,推荐给相关单位录制成歌曲作品。依靠个人力量推动公益歌曲创作,我暗暗感慨其中的不易,问了句,有什么收益吗?“那要么子收入哩?又不是图钱来滴。”友哥颇有点骄傲地说,“公益歌曲,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是啊,这首歌唱出了多少新时代援疆干部、新疆建设者的心声,“听从祖国的召唤,带着亲人的叮嘱,为了心中的抱负,踏上赴疆的征途……”
友哥接着说起《援疆干部》的创作历程。新疆的湘籍名人很多,左宗棠、毛泽民、王震……他们都为新疆的屯垦戍边、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作为湖南人,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年来到兵团,见到许多来自湖南的兵团人,有兵一代、兵二代、兵三代的老兵团人,也有很多怀揣梦想来到兵团开创事业的新兵团人。我更加坚信今日的湖南人一样对建设兵团建设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心。兵团是一块热土,“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人在这里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我希望通过音乐的文化传播方式召唤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兵团建设。
友哥是个非常乐观的,有正能量的人,他经常和大家侃侃而谈,因为他的热情、自来熟的气质,因此和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大家也都很喜欢他。特别是他在推出公益歌曲方面的付出和成就,也成了他个人的亮丽名片。友哥也特别注重认识一些新朋友,和大家分享他的援疆感悟,带给大家欢乐。
还有一次,遇见友哥,他非常兴奋地和我们分享了一篇公众号通讯稿《湖南一师:传唱〈援疆干部〉弘扬“援疆精神”》。短短数月,这首《援疆干部》从作词、谱曲到完成歌曲制作,再到在湖南一师的广为传唱,我不仅佩服这位年轻人的务实和高效,也感受到了用音乐带给年轻人对新疆、对兵团不一样的认识和特别的吸引力。友哥说,兵团是一块红色热土,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和兵团文化,我们援疆干部可以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1998 年以来,湖南省先后派10 批1300 余名援疆干部来到新疆工作,在各条战线上默默奉献着。友哥作为其中一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这段援疆经历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友哥的公益歌曲创作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的援疆干部的不寻常的援疆之路。作为援疆干部,不仅需要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更肩负着弘扬兵团精神、传播兵团文化、凝聚兵团力量,为兵团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的职责和使命。友哥正是用自己的方式出色地履行了援疆任务,他在鼓励自己积极乐观地勇毅前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精神力量,让援疆的每一天都能够有闪亮的记忆。
诗与远方的浪漫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用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道的诗歌作品。在兵团工作,特别是内地援疆或调任的干部,远在异地他乡,闲暇孤寂无聊中,吟诗作赋应该是繁杂工作之余最好的文化生活方式。来到兵团,经常会收到一些朋友自创诗作与我分享,偶尔也会作诗相赠,其中夏主任的吟诗作赋水平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夏主任来自湖南衡阳,衡阳有个石鼓书院,曾经是宋朝的四大书院之首。衡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天下湖湘》称“湖湘文化名人圈的半壁江山竟然在衡阳”,衡阳人有才气,会读书,享誉三湘四水,出生在衡阳的夏主任也是自带书生气质。他大学读书的地方,是在麓山脚下。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对湖湘大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初识夏主任,发现他身上有一种不同气质,举止间流露着文人的优雅,言谈间不乏勇毅与智慧。听说我也来自湖南,他很有似曾相识的故乡人之亲切感。闲聊间了解到,正值壮年的夏主任是来自湖南的兵团内调干部,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他对文学非常热爱,知识渊博、情感丰富、思维缜密、文字功底深厚,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一定造诣的。
作为内地选调到兵团的专业型干部,夏主任在高质量完成繁重业务工作之余,更多业余时间是从事文学创作,践行文化润疆的使命。远离衡阳老家,来到兵团工作和生活,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压力和很多的不适应,也有过失落、徘徊,但他善于把丝丝忧愁化作汩汩文思。他经常会谈到对文化润疆的认识,“文化润疆,就是需要我们这些人去努力发现、记录身边的美好,兵团是座精神富矿。”他还会经常讲到关于践行文化润疆的意义:“之前的一代代兵团人为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也留下很多优秀、壮美的文学作品。新时代,如何开拓创新,弘扬兵团文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好兵团故事,传播好兵团声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努力这么做的,一旦有空,他就非常用心地记录下身边的很多美好的、感人的瞬间,与朋友们分享,做文化润疆的忠实践行者。
每次遇到,他都会主动聊聊兵团的工作、生活。“对于兵团,之前是有过一些了解的,作为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接受多年红色教育的有志男儿,流淌着英雄故里的红色血液,传承着主席家乡的红色基因,饱读诗书,我其实一直都想能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人生可以更有价值。”听说有机会到兵团工作,他义无反顾地报了名,2018年底,怀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湖南调任兵团。拳拳赤子之心,殷殷家国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也在奋斗中书写着自己人生的精彩。夏主任还给我分享了他疫情期间满怀深情创作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赋》和创作心得。
“戍边新疆,拓荒胜境,赳赳雄兵,久护安宁……”夏主任介绍说,听说有报名来兵团工作的机会时,他出于对兵团的好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一些兵团的历史和文化。“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0多年,兵团人一代代接续奋斗,书写着新时代的屯垦戍边史……”夏主任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对兵团的认识。也讲述了创作“兵团赋”的一些构思。那时候,军垦战士们住地窝子、喝涝坝水、吃粗粮饭,克服各种我们想不到的困难,仍然能够精神饱满地拿起工具搞建设。从苍茫戈壁到锦绣绿洲,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这就是咱们兵团人创造的奇迹啊”。
“卫青、李广、班超,雕弓射日,万矢落天狼之星;左宗棠、王震、陶峙岳,雪刃屠龙,千夫舞横空之剑”。在这首赋里,他还讲述了为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历史人物,不难看出,夏主任对新疆的屯垦戍边历史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也正是这些兵团特色的文化坚定了他远赴边疆调任的决心。岁月变迁,精神永恒。夏主任说:“边疆需要人才,我们也认为自己还能做些事,为咱们的兵团发展做些贡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正是基于这个信念,他下定决心要到新疆来。
夏主任也会经常会讲起左宗棠抬棺西征的故事。“当年,在西北、东南皆被外敌入侵的危急之时,左宗棠坚持海防、塞防并重,提出天山南北物产充盈,矿藏丰富,是聚宝盆,强调收复新疆,势在必行。”夏主任每讲到这段历史都热血澎湃。“即使面对朝堂各种争议和质疑,左宗棠仍然坚持,开始策划和筹措西征事宜。并抬棺出塞,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展示了自己驱逐入侵的坚定信念。也正是他的信心和勇气,并采取缓进速决的战略方针,用了不到两年半的时间,成功收复了新疆全境。”我到新疆后,很多人都会和我提起这段历史,我对清朝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也更加地感兴趣起来,也查阅了许多关于左宗棠和新疆的故事,如林则徐在新疆主持修建的坎儿井、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所植左公柳、左宗棠与曾纪泽据理力争收复伊犁……从这些故事里,更加感受到左宗棠的壮士情结和牺牲精神。关于这些故事,很多的新疆朋友也会经常讲给我听,称赞他是民族的脊梁,也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左宗棠历史功绩的敬佩。回湖南之后,我也经常讲左宗棠的故事给湖南的亲戚朋友,讲述湖南与新疆的深厚渊源与情感。
如果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赋》写出了夏主任的家国情怀、报国之志,骨子里透露出湘人的霸气、不服输和豪情壮志,那么这首《阿尔泰山的雪》却有如急转的画风,从洒脱的凌云豪情转为了婉约的情意缠绵。好男儿虽然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也还要有小家儿女情长的浪漫。夏主任有位贤惠善良、深明大义的好妻子,她得知丈夫要远调兵团,也有过彷徨,也有不舍,甚至难过,这一去,家里的多少重担自己要扛起来,遇到困难有谁能够依靠?但是十多年的夫妻,她更明白丈夫的鸿鹄之志,善解人意的她选择了坚定地支持。兵团工作总是很忙,有时探亲假、年假也不一定有时间能休,明白夏主任工作的不易,她更多地选择乘飞机往返衡阳和乌鲁木齐两地。每每谈到妻子,夏主任眼中流露出的是那份牵挂、怜惜和愧疚。
大概是刚入秋的时节,听说夏主任要去“访惠聚”工作队挂职,我为他的坚毅果敢而敬佩不已。虽然相识不久,但他的博学善谈、记忆力强,反应敏捷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刚到达他的“诗与远方”不久,又将迈向新的“诗与远方”,不禁为他的拼搏与努力而钦佩不已。即将远行之际,我想他的思绪也有万千起伏,经常会认真诵读他分享的文学作品。那段时间他努力创作了诗词《清平乐·挂职皮山》等。细读慢悟,感受他的“诗与远方”,感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这位典型的湖湘子弟心中的极重分量。
冬风乍起,草木惊霜气。七里芙蓉红欲醉,时节不嫌雪水。
龙泓洗砚催诗,新来眼底无奇。忽报山中梅绽,归蜂野蝶纷飞。
夏主任临行前经常和我们交流一些想法,他说,“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是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去了就是解决问题的,就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朋友们担心作为一个调疆不久的内地干部,刚刚熟悉乌鲁木齐,又要到更陌生、艰苦的地方去,会有许多困难。夏主任却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经历过人生的许多波浪,也算见识过世面,读了点书、脑子还算好使,又有力气,吃得苦吃得亏,啥都能干好。”夏主任骨子里还是有一股韧劲、蛮劲和冲劲,宁折不弯、勇往直前。转眼间,夏主任去南疆已一年有余,偶尔联系,他会明快豪气地讲一些到维吾尔族兄弟家做客,和维吾尔族兄弟生活的点滴,感觉得出,他渐渐适应了南疆的生活。记得他还曾经分享了带领“访惠聚”工作队和所驻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八连开展“十星”家庭评选、党支部活动的情况。他有时会和我们探讨在南疆如何开展文化润疆,如何策划给边疆小孩子们多购置、争取些文化用品和书籍……夏主任也经常分享他的一些工作感悟:“‘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是我们‘访惠聚’的重要任务,组织大家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好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朋友们经常也会问候一声,“到南疆工作还是不容易吧?”他每次总是很乐观地表示:“我和少数民族兄弟相处挺好的,他们都把我当兄弟,我们相处得融洽,工作自然也好开展。”话语间他的大气、勇气、霸气丝毫没有减弱一分,这位湖南来的第一书记给老乡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鸿雁为证,他的“诗和远方”,伴随着疏影横斜的胡杨林,浩瀚辽阔的金色沙丘,还有那大漠孤烟,在美丽的南疆绽放着绚丽多姿的西域美景,犹如徐徐展开的一幅最靓丽动人的画卷。
离开乌鲁木齐的这些日子,我常常会想起那首《千古之策》片尾曲,很想念那来自昆仑山的浪漫之约,在那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边疆风景。一张张朴实纯真的笑脸,一次次源自灵魂深处的感动,洗涤着那曾经疲惫沧桑的心,在这里遇到的每个人、每一天……都是闪亮的、难忘的、镌刻于心的记忆。
援疆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我的心却仿佛留在了新疆,留在了兵团。和亲戚朋友们在一起,我经常会讲起援疆的所见所闻、感动我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回长沙的几个月后,我休假又去了乌鲁木齐,看看兵团的朋友们,到没有走过的地方去走走逛逛,感到无比地轻松和惬意。我也计划着,以后的每一年,都要抽时间回兵团看看。我也经常告诉朋友们,如果你累了,或者你有难解的心结、难过的坎,就到兵团走走吧,广袤无垠的土地是缓解疲劳、放飞心灵最好的地方,热情好客的兵团人一定会成为你值得信赖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