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为百病之长
2023-12-12方泽彬胡馨予贾明杰黄宝利孟璐王红丽刘德亮李惠林
方泽彬,胡馨予,贾明杰,黄宝利,孟璐,王红丽,刘德亮,李惠林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3;2. 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全球肥胖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有数据表明,在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罹患超重或肥胖[1]。肥胖增加了糖尿病、高血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发生,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2-4]。
古人云“风为百病之长”,即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李惠林教授认为古人受卫生条件、社会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邪多以外来为主,邪气入体,正邪交争,争而不胜故而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环境、饮食因素等均明显改善,甚则人们多以进补为喜,多食为乐,好逸恶劳,导致气火痰瘀湿等多种邪气内生,发为肥胖,肥胖犹如富饶的土壤,可助生多种邪气浊物,进而引发更多的疾病。李教授总结邪气特点由外来为主转变为内生为主,故而对“风为百病之长”理论进行创新,首次提出“肥为百病之长”之说。笔者从邪气与肥胖的关系、肥生百病等角度展开论述。
1 因邪致肥
《儒门事亲》[6]言:“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李教授认为,邪气乃肥胖产生之始动因素。
1.1 肥胖与痰湿瘀邪《灵枢》[7]记载肥胖之特征是:“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指出了肥人多瘀的特点。众所周知,肥人乃多痰多湿体质。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以作为新的致病因素[8],痰浊是瘀血的早期表现,瘀血是痰浊的进一步演变。瘀血亦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从内酿生痰湿。痰瘀之邪留于脏腑、经络,易影响气血运行,影响脏腑功能,而致水湿代谢失调,内生痰湿,诸邪进而化为膏脂,或留于皮肉、肌肤、脏腑,而为肥胖。《丹溪心法》[9]言:“肥白人多湿。”若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湿邪侵袭人体,困遏脾胃,脾升胃降失调,运化无权,痰饮水湿停聚,邪气充斥于脏腑骨节,导致肥胖。
1.2 肥胖与火(热)邪热有实热、虚热之分。火为阳热之邪,易伤津液。素体阳热亢盛,或痰浊、瘀血邪气等郁闭气机,阳气郁而化热,亦或素体肾阴不足,阴虚火旺,都可耗伤津液,炼液成痰,血液受热邪煎灼,熬血成脂,热邪与痰浊、瘀血交织,发为肥胖。此外,湿性重浊黏滞,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阳气运行不畅,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导致肥胖发生。
1.3 肥胖与寒邪肥胖的产生与寒邪密切相关。《素问·举痛论》[10]:“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温煦作用,若寒邪侵入人体,温煦失司,血液运行迟滞而为瘀。《素问·至真要大论》[10]:“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损,津液凝聚而成痰,痰浊壅滞发为肥胖;或因外寒侵袭机体,客于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调,导致脂浊内生,聚而为肥。
1.4 肥胖与饮食劳逸、情志《素问·奇病论》[10]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痹论》[10]亦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知,若饮食不节,嗜食醇酒及肥甘厚味,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脂膏痰浊壅盛于体内,易发肥胖。同样,好逸恶劳,可致脾虚不运,水谷不化而生水湿痰浊,壅滞中焦,发为肥胖,《素问·宣明五气论》[10]“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协调津液、血液正常输布,若情志失调,肝郁气滞,血液运行不畅而生瘀,津液运行障碍而生痰,或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脂膏蓄于皮肤而产生肥胖。
2 肥为百病之长
2.1 邪因肥甚李教授认为邪气乃导致肥胖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然肥胖亦为邪气的危险因素,肥胖既可加剧邪气的生成,又可变生他邪,合而为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因肥胖导致原有邪气加重。肺外合皮毛,主治节,肥人若痰湿瘀等邪停聚皮下,闭塞玄府,令肺气郁闭于内,宣降失司,加重诸身气机不利,因肝左主升,肺右主降,肺气郁闭可致龙虎回环失调,诸身气机循环不利,气行则血行,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调,可加重血液运行迟缓,促进瘀血形成,津血同源,瘀血既久,亦可加剧痰湿的生成;气与津液的关系,犹如气与血,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加重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停聚,加剧痰饮、水湿等邪气的形成。血为气之母,血液循环周身,为一身之气提供营养,维持其充足旺盛的状态,而肥人常多痰湿瘀浊入血,血液黏稠度高,血液运行迟缓,导致气失濡养,出现气虚、气滞等,造成恶性循环,加剧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邪气。肥人常饮食无度,嗜食肥甘厚味,致脾胃酿生湿热之邪,胃火炽盛,或先天阳热体质,均可导致食欲亢进、食量增大,腐熟水谷功能旺盛,更加喜摄入肥甘厚味,超量的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蕴于中焦,酿生更多的湿热之邪,可知肥胖可引起邪气累积效应。
因肥胖而变生他邪。肥人其痰湿瘀等邪聚于肌肤下,阻塞玄府,肺气郁闭于内,宣降失司,无以将卫气宣发于外抗御外邪,机体易受外邪侵袭,因而致病。比如近年来新冠疫情肆虐横行,乖戾之气侵袭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加剧痰湿瘀等邪气的生成,邪气郁久亦可化热伤阴[11]。痰湿瘀三邪乃肥胖中邪气致病的主要矛盾,朱丹溪称“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气相求,既可因痰生瘀,亦可因瘀生痰”。津液者,乃是血之余,行于脉外,流通全身,若血浊气浊,则可凝聚而为痰,可知痰湿瘀三邪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肥人因痰湿困阻脾胃,脾气失运,更助痰湿之邪的生成,阴邪蓄积日久,脾阳不得伸达四肢,故易郁而化热;若复食肥甘厚味之品,极易滋生热邪。瘀血本为阴邪,易阻滞气机,化生热邪,正如《灵枢·痈疽》[7]所言:“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内生火热之阳邪,易耗损津液,阴液亏耗,阴阳本为互根互用,阴亏日久易致阳虚,阳虚则生寒;此外,肥人多痰湿瘀阻滞经脉,若阳气不通,则周身脏腑失于温煦,虚寒内生。
2.2 因肥致虚李教授认为肥胖的主要病机在邪气积聚,经络阻塞不畅,久而久之,易导致五脏六腑失于濡养,致脏腑虚损之象。
脾脏。肥人之特点为喜静恶动,喜卧懒言,《素问·宣明五气篇》[10]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之说,故肥人易损伤脾胃正气,导致脾气虚。肥人常饮食失度,食积胃脘,损伤脾胃,水谷无以运化,酝久化生热邪,耗气伤阴,导致脾气亏虚。肥人喜食甘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10]所言:“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可知过食甘味,可令脾土过克肾水,令肾气不衡,肾内寄元阳,为诸脏腑阳气之本,肾阳亏虚,火不暖土,可导致脾阳不振。
肝脏。肝主疏泄,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使全身津液、血液循行有度。肥人因痰湿瘀等邪气滞于肝经,则可导致肝脏失于濡养,导致肝气不足;或导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郁久可化生热邪,耗气伤阴,导致肝阴亏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肥人常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气血生化乏源,令肝脏失于濡养,导致肝血亏虚。
肺脏。肥人若痰湿瘀等邪聚于肌肤下,阻塞玄府,令肺气郁闭于内,宣降失司,无以将卫气宣发于外抗御外邪,形成表虚之证,可令疫气邪风侵袭人体,如近年来新冠肆虐,乖戾之气客于经络,则见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内生瘀血、痰湿等邪气,郁久化热,耗伤阴液,可导致肺阴亏虚,久则阴损及阳,致肺阴阳两虚。此外,肥人平素喜饮食无度,暴饮暴食之行,内伤脾胃,致水谷精微失于运化,脏腑、经络、四肢九窍失于濡养,日久导致脏腑功能虚损;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失于运化,则气血生化乏源,土不生金,亦可致肺气虚衰。
肾脏。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行于肌表,若肥人因外寒侵袭人体,客于经络,可致血脉闭塞壅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若外寒直中脏腑,损伤阳气,温煦失司,亦可令脉急,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五脏六腑失于濡养,最终致肾阳不足,久则阴损及阳,可致肾阴阳两虚。此外,肥人膏脂壅滞、病邪郁结,日久易内生火热之邪,耗气伤津,津亏则阴虚,气耗甚则阳虚,病久及肾,致肾气虚衰。《素问·通评虚实论》[10]认为:“精气夺则虚。”久病或病邪耗伤正气,肾内寄元阴元阳,为气之根,诸脏亏虚久则必致肾虚,即所谓“久病及肾”。综上所述,肥胖日久常伴有脏腑功能受损,而为虚实夹杂之体。
2.3 肥生百病肥胖与消渴、中风、胸痹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引发其他疾病的基石。《景岳全书》[12]载:“消渴……其为病之肇端则皆膏梁肥甘之变,酒食劳伤之过,皆肥贵人病之。”提示肥胖是导致消渴的重要原因。《素问·奇病论》[10]中也有“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的论述。肥者多嗜食肥甘厚味,超过脾的运化能力,食滞中焦而成中满,脾气壅滞,日久郁而生热,形成中满内热。热邪煎灼津液,热邪在上熏灼肺津,在中消耗胃津,在下则耗伤肾液,日久发为消渴。《丹溪心法》[9]曰:“无痰不作眩。”而肥人乃多痰多瘀之体,痰浊、瘀血蒙蔽清窍,脑窍失养,故为眩晕。《医学正传》认为[13]:“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指出了肥胖之人由“痰”“火”引发眩晕。肥胖之人多有内热,热邪耗伤阴液,或素体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亢而无制,肝风夹痰夹火,上扰清窍,而发眩晕。《丹溪心法》[9]:“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肥胖之人多有痰湿,痰湿郁而生热,痰热搏结,扰动肝风,风阳痰火相煽,上阻脑窍,发为中风。张仲景认为胸痹的病机“阳微阴弦”,即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心脉痹阻不通,发为胸痹心痛。叶氏认为:“盖阳虚之体,为多痰多湿……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指出肥胖之人阳虚,多痰多湿的特点。肥人阳虚则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痰瘀内生,痹阻心脉,发为胸痹。
妇人肥胖,可因体内痰湿瘀等邪气,导致月经量少,甚则闭经、不孕等诸多妇科疾病。《万氏妇人科》[14]“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碍经隧也”。痰湿阻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月经过少。《女科切要》[15]言:“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若妇女素体肥胖,痰湿偏盛,或饮食劳倦,脾失健运,内生痰湿下注冲任,壅遏闭塞胞脉,经血不得下行,遂致月经停闭。《傅青主女科》[16]:“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人以为气虚之故,谁知是湿盛之故乎。”肥胖之人躯脂满溢,痰湿壅塞冲任,胞脉受阻,导致不孕。此外,肥者多“内热”“肥人多是气虚”,血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亦可导致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性病证。如《叶氏女科证治》[17]谓:“经来十日半月不止,乃血热妄行”,《医宗金鉴》[18]“经水过多,清稀浅红,乃气虚不能摄血也”。
男子肥胖,可因体内多湿热瘀等浊邪,导致阳痿、遗精、早泄等男科疾病。《景岳全书》[12]:“一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肥人多湿,湿郁生热,湿热蕴结,下注宗筋,气机受阻,痿而不举,发为阳痿。《医家四要》[19]:“遗精有七……有饮酒厚味,痰火湿热扰动而精出者。”肥人多嗜醇酒厚味,湿热内生,下扰精室,迫精外泄,导致遗精。湿热熏蒸肝胆,肾失封藏,精关不固,可发为早泄。
小儿肥胖日久,亦可致呕吐、泻痢、积聚、疳证等证。《幼幼新书》[20]中言:“小儿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其亦腹大,其大便数而多泄。”“小儿恣餐,毒食瓜桃李果、肥滑粘腻之物,蕴成积聚”。《活幼心书》[21]言:“有数岁者,娇惜太过,不问生冷、甘肥、时果……遂伤脾胃,不吐则泻,或成疳积浮肿,传作异证。此则得于太饱之故。”肥胖患儿若过食辛热、膏粱厚味,或外受暑热之邪,致胃中积热,胃热气逆而发为呕吐。若饮食不知节制,加之素体脾虚,肥胖久伤,脾虚运化失职,胃弱腐熟无能,不能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并走于下,发为泄泻。饥饱失宜,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布,痰、气、湿、瘀交阻,而成积聚。肥胖日久,痰瘀阻滞,损伤脾胃,脾胃功能薄弱,纳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气血亏耗,脏腑肌肤失于濡养,形成疳证。
众所周知,肥胖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它不仅会给人体多个器官和多个生理系统造成损害,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多余的脂肪组织会沉积于心外膜,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左心室损伤和主动脉扩张;同时,这些脂肪还会增加通气量的需求和呼吸速率,减少潮气量,给肺功能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过多的脂肪也会增加关节的负荷,关节长期承受的压力会导致软骨退化,引起退行性关节疾病等。可知,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3 祛邪已病
肥胖的发生发展,与痰湿瘀浊等邪气聚集密切相关。肥人因多种邪气积聚,邪气据之而不得去,影响经络脏腑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失调,变生新邪,或加剧原有邪气生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李教授认为邪气积聚乃肥胖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故而辨治肥胖当以祛邪为先,并提出汗、消、下三法以祛除邪气,令邪去正安,百病皆消。
汗法。李教授将具有向外发散、向上升透趋势的治法归类为汗法,临床常用荷芪散、黄芪桂枝五物汤、柴胡剂群、桂枝剂群等方剂。肥胖患者脾失健运,痰浊泛溢形体肌肤,阻碍气血运行,治以汗法可开玄府而逐邪气,疏通腠理,通调气机,使湿邪、痰邪从表而出则气血运行得畅,肥自消之。
消法。李教授将具有化痰散结、理气消滞、破积化滞等具有消散趋势的治法归类为消法,临床常用温胆汤、半夏泻心汤、越鞠丸等方剂。肥胖患者常见湿热蕴脾,患者食欲旺盛,脾胃失于运化,水谷精微无以输布诸身,聚于中焦,逐渐转化为痰浊之邪停聚体内,阻碍气机运行,日久渐化热化瘀;中焦气机不利则脾胃升降失常,故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曰:“其实者,散而泻之。”李教授临证运用消法行气理滞,健脾和胃,消散化解停聚中焦之邪,再配合汗法、下法给邪以出路,达到祛邪已病的目的。
下法。李教授将具有向下导邪趋势的治法归类为下法,临床常用抵当汤、桃核承气汤、陷胸汤等方剂。肥人多痰湿,痰湿在体内蓄积日久,络脉不通,气血运行受阻,逐渐化瘀化滞,如《医学正传》[13]云:“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李教授认为瘀血致病贯穿肥胖病程的始终[22],故配合下法治之,通瘀泄浊,清泄胃肠积滞,使邪从下而出,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配伍理气之品,气行则血行,行气祛邪。
李教授在辨治肥胖的同时注重对于患者的健康宣教,嘱病人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控制饮食以绝生痰之源,辅以口服汤药健运脾胃;增加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流通,以化体内之瘀,内外合治,达到祛邪已病的目的。
4 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由肥胖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逐渐增多。因此李教授首提“肥为百病之长”之说,认为邪气积聚是导致肥胖的始动因素,肥胖加剧了邪气的生成,或变生他邪,导致脏腑虚损,进而变生百病,故曰“百病之长”,治疗上当以驱邪为先,以汗、消、下驱邪新三法,灵活化裁,加减运用,令邪去正安,使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