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2023-11-17李瑜李春石佳卉廖源魏婉婷高婧宋阳

新中医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专科咨询专家

李瑜,李春,石佳卉,廖源,魏婉婷,高婧,宋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专科护士的设立与推进,可有效推动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2]。目前我国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尚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中医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与系统化管理的发展[3-4]。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以理论研究和临床调查的方式构建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旨在明确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具体指标及各级权重,为临床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及系统规范化培养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由4 人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 人,副教授1 人,在读研究生2 人。依据前期质性访谈结果制定专家咨询问卷,确定函询专家,发放和收取专家咨询表,数据分析。对两轮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根据专家意见对相应指标进行筛选、修改及补充。

1.2 初步拟定评价体系指标通过大量文献回顾与临床调研,搜集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内容,对相关核心观念和要点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调查并访谈广州市某中医院及其分院的相关人员:其中从事中医护理工作10 年以上且经过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并取得资格证明的临床护士5 名,中医护理专家13 名(表1)。

1.3 拟定专家咨询表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专家咨询表:①中医护理高级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一、二级指标函询;②中医护理高级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三级指标函询;③专家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职务、职称、最高学历、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信息及专家判断依据调查表及专家熟悉程度调查表。专家对各层级三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重要性评分采用Likert5 级评分法,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以5,4,3,2,1 分。以上均设置“专家意见”栏供咨询专家提出相应条目的修改意见;设置“补充条目”栏供专家补充缺失条目。

1.4 筛选咨询专家选定10 名专家参与咨询[5]。纳入标准如下:①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在本研究的相关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②具有中医护理相关工作经验10 年及以上,理论及实践经验比较丰富;③具有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④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性,愿意参与此项调查。

1.5 专家咨询

1.5.1 问卷发放与收集调查前小组成员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等方式与专家取得联系,说明研究目的及咨询内容,征得同意后将专家咨询问卷通过邮箱或微信的方式发送给专家,并提醒专家于一周内反馈问卷。对有条件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收集并进行及时的沟通。

1.5.2 指标删除与修改对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重要程度赋值>3.0,变异系数<0.25 为筛选标准[6],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对部分条目进行删除、合并及修改,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整理第二轮问卷结果,若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则停止咨询,否则继续进行第三轮咨询直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通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其中变异系数(CV)测量各指标的变异程度而得出,主要反映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表明各专家对该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7-8]。指标删除与修改流程(图1)。

图1 指标删除与修改流程

1.6 统计学方法将收集的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处理数据,采用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权重计算方法:通过优序图法[9-10]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重要性赋值方法[11]计算二、三级指标权重。

2 结果

2.1 专家一般情况本研究主要邀请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及其分院共10 名中医护理专家参与函询,其中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专家10 名;年龄38~50 岁,平均(42.28±8.64)岁,工作年限15~31 年,平均(24.32±9.76)年;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其中硕士6 名,本科4 名;正高级3 名和副高级7 名(表2)。

表2 咨询专家基本资料(例数=10)

2.2 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与第二轮各发放10 份函询问卷,各回收10 份,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均为100%。第一轮有8 名专家以文字形式提出修改意见,占80%,第二轮有5 名专家以口头方式提出修改意见,占50%。从函询问卷回收率与专家意见反馈率来看,两轮咨询专家积极性较高。而专家的权威程度通常由权威系数(Cr)表示,一般认为Cr≥0.70 即表明专家咨询结果可靠[12]。经计算,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判断依据(Ca)为0.93,专家熟悉程度(Cs)为0.92,专家权威系数(Cr)为0.925,表明专家权威系数较高。

2.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通常由肯德尔协调系数表示。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中,一、二、三级指标Kendall′s W 值为0.522、0.141、0.343,第二轮一、二、三级指标Kendall′s W 值为0.654、0.250、0.879,两轮整体Kendall′s W 值分别为0.084、0.842,经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轮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高于第一轮,表明两轮咨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2.4 专家咨询结果最终形成包含5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25 个三级指标的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表3~4)。

表3 核心能力指标重要性赋值、变异系数及权重

表4 三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变异系数及权重

3 讨论

3.1 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具有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及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基于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1]有关中医护理发展目标、任务大纲和中医护理人才培养要求,以反复临床调研和大量文献检索、研究小组的反复讨论为导向,最终通过德尔菲函询法构建专家咨询架构而形成完备的评价体系,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确保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指导研究工作的高效开展[13]。本次研究以中医临床护理为出发点,以全面护理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其中咨询专家的工作领域覆盖面广,涉及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以及护理教育,具有代表性[14]。各专家职称为副高级占70%,正高级占30%,专家工作年限均为10 年以上,其中工作年限超过30 年的占比30%。本次调查两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应答率分别为80%、50%,两轮咨询专家熟悉程度评分为0.92,专家判断依据评分为0.93,权威程度为0.925, 两轮整体Kendall′s W 值分别为0.084、0.842,表明专家对各级指标的评价程度趋于一致,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2 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针对性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随着医学模式与社会观念的改变,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15]。近年来,国家采取诸多大力扶植中医护理发展的措施,对中医护理学科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因素和临床相关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对中医专科护理人员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更高的标准[16],本次研究构建的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涵盖了“科研创新”、“中医辨证”、“中医护理实践”、“专业交流”、“指导管理”这5 大方面,对于中医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辩证思维、临床实践、专业交流、指导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且细致的规划,指出了中医临床护理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点,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共确定25 项三级指标(权重介于0.3095~0.5287),各指标权重分布相当,表明在同级指标下各分级指标皆需要掌握[17],故而对于中医专科护理人员的培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为培养高质量、全方位的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指明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

3.3 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涉及内容广泛而全面,突出了中医护理的专业特色本次研究形成中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从五大方面包含了中医专科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其一,中医护理实践:其变异系数0.10,权重0.2200,作为一级指标中权重数最高者,突出了中医专科护理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表明在中医专科护理工作中临床基础实践能力不可或缺,其所包含的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专科护理能力为培养的关键环节[18]。其二,中医辨证与指导管理:二者权重均为0.2150,仅次于中医护理实践。中医护理阶段中的辨证施治、辨证施护是护理人员临床思维与判断的要领,辨证的过程体现护士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综合知识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核心思想相吻合[19],而中医护理管理与指导则是中医专科护理人员全局观和大局意识的体现,系统的中医护理管理与指导措施的落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护和护患管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20]。其三,专业交流:该指标权重为0.1950,专家的意见集中程度普遍较高。多学科、跨学科交流学习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将是我国未来护理教育事业的重点[21],中医护理的发展需要不同专科的协同并进,中医专科护士的培养需要不同学科的交流合作,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跨学科、不同专科的学术交流和管理模式的借鉴。其四,科研创新,该指标权重为0.1900,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创新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22],中医专科护士应具备全面质量评价和系统评价能力、临床带教与教学能力、独立的教学查房、独立承担高级别课题项的能力以及中医护理的循证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提升中医护理专业水平,全面推进中医护理的发展。以上核心能力的培养要点,以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为出发点,所涉及内容关键而全面,突出了中医护理的要点与特色。

本研究以中医专科护士各项独立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与许多研究者在创新能力、辨证思维、临床实践、专业交流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在郑桑[23]与吴池艳等[24]学者的研究中都强调了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的实践能力,林美珍等[25]学者则指出了职业态度与尊重文化差异性的重要性,而本次研究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于不仅仅强调护患在临床中的协同与指导作用,更突出指明了中医专科护士同患者及其家属在家庭康复与养生中的管理与指导能力。

4 结论

本研究严格按照德尔菲法,在大量文献检索、临床调研及反复研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我国中医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其中包括5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25 个三级指标,所制定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内容覆盖面广泛,具备中医专科护理的要点与特色,契合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对于我国中医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下一步拟将该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用于临床中医专业护士的培训,验证其信效度。

猜你喜欢

专科咨询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请叫我专家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专家面对面
专家答疑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