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可行性研究

2023-12-12陈钦英

运动精品 2023年4期
关键词:助力体育服务

陈钦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当代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培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当前学生学业负担重,体质健康堪忧,如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增强体质是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又引发了诸如中小学生放学早、家长工作下班时间和孩子放学时间不匹配等问题,如何协调家庭接送及孩子抚育成为了社会和家庭的焦点。为了解决学生学业负担及放学接送问题,2021年,“双减”政策得以落实,课后服务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全面铺开。体育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部分,在课后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体育课后服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师资力量、场地器材不足,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鉴于此,本文积极探索地方高师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借助“双减”助力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发挥地方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边疆地区小学课后体育教育提供援助服务,推动小学体育常态化、多样化、特色化、校本化发展,使边疆地区学生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后体育服务。

1 地方师范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意义

1.1 有利于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需从规模扩张发展方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的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不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从而导致体育师范生培养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率低等。解决体育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重点是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这就需要高校创造机会,加强多方协同育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等单位结合,将学生投身到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中,在实践工作中了解地方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加快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变,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2 有利于师范生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与迁移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原因,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课堂学习比重大,社会实践较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虽有“三习”,即见习、研习、实习,但实习实训少、时间短,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实施地方高师院校“高参小”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对高校而言,可以作为拓展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为实践育人提供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置身于今后工作的场域中,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基础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和体验中了解小学体育教学、课后体育开展的实际,了解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示范讲解能力、教学方法、口令与指令、队伍调动等实践能力。这既实现了高校育人成果,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和迁移,激发学生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1.3 有利于实现现有教育资源功能最大化

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统合机制,提升两者之间的衔接水平,有利于实现现有教育资源功能最大化。当前高校与基础教育存在“关门办学”现象,主要精力集中于各自的教育实践,忽略了两者间的联动和实际需求,导致资源浪费。高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有效解决高校优质资源向基础教育输送,形成以教育为核心的共同体,提供专业的教学支持,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方法,也可以向小学提供优质的体育设施,如运动场、运动器材、健身房等,让小学生有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现有教育资源,实现共赢的有利格局。

1.4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工作质量

近年来,在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各项加强学校体育相关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学校体育得到了应有重视,课后服务开展得越来越规范,体育类内容在课后服务整体的设置中也较为丰富多样。但在体育课后服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经费、场地、师资等是长久以来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伤,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的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较为缺乏,这是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的。地方高师院校助力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在人力资源上无疑是对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上的有效补充,解决师资上的难题,在课程内容资源上丰富小学体育服务项目,创新体育服务方式,可以有效加强和改进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质量。

2 地方师范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2.1 师范院校与小学合作共建是高校教育实践与小学需求相整合

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何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就需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结合。但当前高校正面临着学生就业困难,基础教育面临着用人紧缺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竞争力,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学校方面又出现供大于求。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的关键,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更在于要了解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要主动转变育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为社会服务,与基础教育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应用成果转化,高师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更是深化体教融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既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需求,又满足了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师资力量的短缺问题,相互成就实现互利共赢。

2.2 师范院校与小学合作共建符合双方效益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合作可以了解基础教育实际问题进而进行科学研究并解决问题,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人才的标准,为学生提供实践、为教师提供研究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在教育领域里积累口碑和声誉,保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良好的招生生源和就业安置,为高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小学而言,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高校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帮扶,可以通过引进专家指导、课题引领的方式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教研活动,提供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再学习机会,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是达到双方效益的最大需求。

2.3 师范院校具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后体育服务师资力量也是保证课后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小学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学生人数多,而高校体育专业拥有不同学历水平、层次的教师和优秀师范生队伍,可以为小学课后体育服务提供人力支持,高校可以组建以教授为导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师范生的服务团队,将高校中优秀运动队、特色课程、球类、操类及民族体育项目引入到小学课后体育服务中,帮助小学解决体育师资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果不好的等问题,并结合小学办学特色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平台。

3 地方师范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困境

3.1 缺少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合作深度不足

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育人质量,很多师范类院校都与中小学有过校校合作或是与企事业单位有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等,但这些合作更多的是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的单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主要是为加强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并没有考虑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存在合作不稳定性,没有真正实现双向合作,合作深度难免不足。而现在考虑地方高师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在合作上虽已达到双向合作,但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宏观指导和监督、经费支持等,在持续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推进上效率和稳定性不足。

3.2 合作双方教育价值追求难以融合,合作关系不稳固

地方高师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应该要建立在伙伴关系的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上,能够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合作才能更长久。在合作动机上高校教师关注行为的研究性、创新性,中小学教师更关心教育教学的操作性、实效性;大学教师崇尚学术自由、重视科学研究,中小学教师重教学轻研究;高校管理者关心的是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中小学管理者关心的是教学秩序、学生分数[1]。合作伙伴的立场角度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也会不同,就看合作双方能不能求同存异,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优化。因此,实现合作双方教育价值追求融合,是合作关系变得稳固的保障。

3.3 合作双方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影响合作开展

高校参与小学课后体育服务,除了合作关系以外,高校课后体育服务团队的教师每天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一方面要承担教学工作任务较多,另一方面由于职称晋升的压力,他们更乐于投入更多精力在科研上,就会导致他们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到课后体育服务工作上,影响服务工作的质量。而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同样也面临着各种管理工作,比如副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组织各种大小文体竞赛活动等。合作双方的教学工作繁重,会使他们疲于应对合作的工作,表现出合作积极性不高,也会影响工作的开展。

4 地方师范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具体措施

4.1 以教授为课后体育服务团队研发导师

高校组成的课后体育服务团队,由高校资深教授作为团队研发导师,是服务团队的总负责人,对团队进行统筹管理。采用项目管理机制,成立课后体育服务团队、督导组、宣传组、外联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以教授为团队总负责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执行负责人以及各小组负责人的组织架构,并实现逐级落实。教授作为团队总负责人,需要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如教学研讨、培训会议、检查和总结工作,保障团队服务质量。

4.2 以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师范生为骨干组建服务团队

地方高师院校与小学合作共建课后体育服务团队,高校要统筹教学优质人力资源,优选资源,吸纳教学骨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师范生组成的服务团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作为负责课后体育服务有关执行工作的服务团队,要积极推进统筹策划,细化任务分工,完善各项制度,供给学术保障、资源保障、制定方案,服务小学课后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展演等活动,实现优质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全方位、深层次助力课后体育服务。

4.3 以课题为引领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能,两者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学为科学研究做基础,科研有助于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科研环境比小学氛围更好,资源更多。地方高师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不仅是为了协助小学做好课后体育服务的工作,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把科学研究成果和方法渗透到教学实践中,通过课题作为教学示例推行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要主动带领小学体育教师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建立以课题引领的“科研团队”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工作,挖掘在课后体育服务实践中的经验和亮点,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帮助小学体育教师提高科研意识、转变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善于运用前沿的思想观念及科学知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4.4 开展课外体育特色社团建设,组建运动兴趣小组

课后体育服务的内容不应是课堂教学的低级重复,也不应该是传统的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应充分发挥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课程内容资源优势,建设课外体育特色社团和组建运动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确定社团或小组的类型,比如篮球、足球、游泳、瑜伽、健身等,通过宣传、海报、社交媒体等方式,招募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或小组。为确保社团或小组的正常运转,建立社团或小组的管理机制,做好日常管理和活动记录;制定社团或小组的活动计划和组织活动,包括训练、比赛、活动等,以及时间、地点、人员等方面的安排。同时积极宣传推广社团或小组的活动和成果,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和交流机会。

4.5 深化体教融合开展区域间课后体育比赛

比赛是检验课堂教学和课后体育活动开展效果的直接表现,也是学生保持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的动力。课后体育服务不仅是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更是深化体教融合的切实行动,应参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建立区域间课后体育组织机构,搭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外“三联动”的竞赛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落实校内、区域间的校内外一体化体育比赛,使比赛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和学生训练,提高教师指导能力和学生的比赛能力,为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比赛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参与,提高比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赛后及时收集各方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推广比赛成果,促进体教融合发展。

4.6 开发校本课程和教材,将实践经验文本化

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经验,包括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可以将收集到的实践经验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文本化,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整合文本化的实践经验,编写教材并试用于教学实践中,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修订和完善。最后将校本课程和教材推广应用于课后体育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后体育服务质量,将教材分享给其他学校和教师,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5 结语

结合当前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开展的现状,探讨地方高师院校助力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与小学合作,高校可以提供专业的体育教育团队和培训帮扶,帮助小学体育教师解决实践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体育素养。同时,高校还可以为小学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资源,促进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地方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与小学的合作,共同推动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助力体育服务
助力成功七件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