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的技巧探析
2023-12-12◎曩薇
◎曩 薇
(德宏州融媒体中心,云南 德宏 678400)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让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偏好发生了改变,而且也让新闻媒体的信息采编工作发生了改变。对于编辑记者来说,互联网让新闻素材的数量更加庞大,选题取材范围大幅度拓展,新闻采编方式也更加高效便捷。因此,编辑记者应当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努力提升新闻采写的技巧,推动新闻报道质量不断提高。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的特点
(一)双线并行,兼顾新闻的碎片化和深度化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难以分割出大块的时间用于信息接收和休闲娱乐。因此,在新闻浏览上更加倾向于碎片化的短篇新闻,近年来短视频的流行就是最佳印证。在这样的趋势下,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要加强短篇幅新闻的制作,让信息传播更符合当下的传媒逻辑和受众需求,提升新闻内容的传播效能。在新闻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除了短视频新闻以外,还可以制作图片新闻、3 分钟速览资讯等等,并且要结合不同的新闻形式,实现多渠道分发,拓展新闻信息的覆盖面。面对复杂的重大新闻,也可以将内容进行拆解,分成多条新闻短讯进行传播,让新闻浏览更加符合受众的习惯[1]。同时,新闻媒体也不能遗忘自身的媒体使命和社会责任,要从新闻事件中挖掘深刻的新闻价值并传递给受众,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因此,在新闻采写上,要注意双线并行,在制作碎片化新闻的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制作深度类稿件。通常这一类稿件耗时比较长,采编制作过程也比较繁琐,但通常具有独家性和较高的新闻价值,不仅能够满足部分受众的信息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揭露社会问题,宣扬主流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受众思维,满足需求的个性化和定制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媒体所产生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媒体工作者要将自身的思维模式从媒体思维转变为受众思维。这是由于社会受众开始进入到信息传播链条之中,并逐步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于新闻媒体的主导权都开始逐步消解[2]。同时,在这个流量变现的时代,受众关注度越高就意味着能收获越高的经济收益,在传统媒体广告收入逐步下滑的当下,用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媒体的持续运营是十分关键的。
在新时期,受众的审美诉求和习惯偏好都更加鲜明地显露出来,每个人的信息需求都全然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采写和分发就要朝着个性化和定制化方向转型。新闻编辑记者要充分考虑不同平台渠道的用户对内容的喜好,并根据他们的需求优化内容,将新闻信息打造成多元化的产品,以此赢得受众的青睐。
此外,当下新媒体平台在做内容推送时,普遍采用了算法技术,分析每个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内容偏好,这对于编辑记者的新闻采写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了抢夺内容分发权,让优质的新闻内容更多地展现在用户的首页中,编辑记者要充分研究平台的算法,对标题、内容、关键词等进行优化,提升内容的展示权重。
(三)拓展渠道,优化采写的网络化和实地化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速传播和网络的互通性给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采访渠道的大幅增加。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要完成采访任务,必须要通过实地采访或电话采访的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可能发生采访效果不佳、需要二次采访等情况。而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记者不仅能够快速挖掘和筛选新闻线索,而且还能第一时间联络当事人进行网络采访,采访效率大幅提升,获取一手资料的概率也明显提高。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很多媒体能够在同一时间获取到同一条新闻线索,这样很容易造成新闻内容的雷同。为了实现新闻内容的差异化,编辑记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不能单纯地依赖网络资源,而是要继续坚持实地化的采访方式。记者只有经常深入基层跑新闻,才能始终与社会受众站在一起,也才有可能获取到独家性的新闻线索[3]。同时,实地化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脑力和心力,用内心去体会新闻当事人的感受,从而撰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新闻内容,用字里行间的感染力引发受众的共鸣。
(四)再造中心,重塑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去中心化,指的是内容生产形态由过去的专业媒体生产转变为了全民共同生产。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任何人都能够实现新闻内容的制作和传播,甚至很多专业的编辑记者的新闻来源就是普通人所发布的内容。在这样的形势下,主流媒体应当重塑自身的权威,握紧传播的主导权,实现中心再造。
新闻编辑和记者要认真思考当下新闻媒体的主要优势,并加以利用。首先,新闻媒体拥有独一无二的政治资源,仍然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对于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有独家采访权。这一类新闻事件往往具备较高的新闻价值,能够引来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要充分把握这一优势,巩固和提高主流新闻的发布能力[4]。
其次,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新闻采编资源,包括人力、设备、资金等。借助这些资源,主流媒体能够完成很多自媒体、新媒体无法完成的新闻采写任务。例如,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就需要专业的新闻媒体去采访、调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质量将新闻事实呈现在受众面前,从而正确的引导舆论,安抚民心。
最后,主流媒体具有广泛的公信力和群众基础。在重大事件上,受众仍然会更加信赖专业的新闻媒体,而不是轻信网络流言。因此,在舆情处理上,主流媒体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官方通报,还能够正确引导用户的思维观念,避免舆情事件给社会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技巧的优化策略
(一)跟随时代脉络,优化采写理念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要提升采写技巧,首先就要找到提升的方向。采写理念是最基础的思想保障,只有采写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脉络,才能让生产出的内容更加符合新闻传播逻辑,符合社会受众的需求。
新时代的采编理念需要编辑记者在两个方面有所加强,即用户思维与服务思维。用户思维是指新闻生产要以用户为中心,采编人员要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所生产的内容也应当符合用户信息获取需求和习惯偏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受到欢迎和关注,已经不再是编辑记者凭借新闻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就能够评判的。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收集用户数据,分析目标受众的浏览习惯和兴趣爱好,以此为方向进行内容优化[5]。编辑记者在运营新媒体平台和自身客户端时,通常后台会自动生成分析数据,包括用户量、用户分析、点击率等等,这些数据往往能够成为编辑记者策划、选题的重要依据。
服务思维的关键在于编辑记者应当始终牢记新闻媒体是服务于社会受众的,内容信息的取材一定是基层群众的生活,内容上要反映社会民生,包括受众关切的话题和重大新闻事件,在内容的筛选和整合上,一方面要注意阐明新闻对受众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尽量平和通俗,确保受众能够准确全面地接收到新闻的内涵。
(二)感性理性融合,梳理采访思路
新闻媒体工作者在确定了新闻选题后,就要进入到信息收集和采访工作中。这一步十分关键,素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新闻质量的优劣,因此编辑记者要明确采访思路,正确地应用自身的感性认知和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就是来源于长时间媒体工作中感性认知所逐步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能够让记者对新闻主题整体感知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认知。以人物报道为例,记者确定选题后就要开始收集与人物相关的素材,包括人物背景、经历、典型事件等。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记者会对这个人物有初步的了解,并逐渐让脑海中的形象丰满起来,从而形成对人物的真切感受并选定新闻报道的视角和观点。记者凭借这些感受和认知就能够形成一定的采访思路,在后期采访时,才能够保证提问的方向始终如一,采访节奏有条不紊[6]。
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样是完成采访任务必备的能力,新闻记者仅仅依靠感性认知很容易出现预设立场、观点偏颇等问题。基于新闻精神和专业能力的理性认知,能够帮助记者始终保持客观中立,正确地分析新闻人物的行为逻辑和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正确应用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让记者学会灵活变通,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新闻素材。在实践中,采访工作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如果照本宣科、固守套路,很容易导致采访任务的失败。理性分析还有助于记者深入挖掘新闻的内涵,让采访工作更加深入、直击人心。
(三)扩大选题范围,拓展采访渠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让新闻采写工作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当编辑记者缺乏新闻素材时,只需要在网络上搜索一番,就能够快速获取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小情。当出现突发事件时,编辑记者也很容易搜集到当事人或者目击者拍摄的现场视频。因此,新闻采写要注重对网络的使用,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上的普通群众发布的信息,尽可能地拓展新闻选题的范围,挖掘出优秀的新闻线索。但必须注意的是,网络会滋长编辑记者的惰性,过度的依赖不仅会让记者远离基层,新闻内容不接地气,也会让记者不经意间代入发布者的视角,使得新闻观点不够中立客观,对受众产生误导[7]。因此,网络的使用要注意尺度和分寸,在使用网络素材时,要加强对信息的证实工作。
在新闻采访上,网络采访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尽管实地采访才是最佳的新闻报道方式,记者通过内心的感受来引导受访者吐露心声,让新闻内容更具有感染力。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任何新闻都讲求时效性,如果所有的采访工作都必须亲赴现场的话,新闻报道的流程将大幅延长,信息必然过于滞后。除了时效性的优势外,网络采访还有两个重要优势。一是记者可以一次采访多人,从多个角度来补全新闻事件的全貌。二是网络采访所呈现的素材形式十分丰富,包括音视频、图片、文档记录等,能够让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也便于编辑记者将素材转变为各类新闻产品。因此,对于部分新闻选题来说,新闻记者用网络采访的形式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强化技术应用,优化采写流程
为了提升新闻采写的效能,编辑记者应当加强对技术的应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仅可以利用手机录音、录视频,还可以利用语音转换文字等功能,快速整理出采访稿,并通过微信、QQ 等软件将内容传给后续的工作人员,让采写流程更加精简快速。当前手机应用程序层出不穷,编辑记者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例如,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博发送新闻现场的实时图片,这时就可以利用到美图秀秀等图片编辑APP;如果要在抖音、快手上上传短视频,就可以利用平台自带的视频编辑软件,快速制作短视频内容。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媒体人抢抓信息的时效性,而且还能够给重大新闻报道做前期预热,吸引受众的关注[8]。
此外,记者可以利用5G 通信技术进行直播式采访,实现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的同步放送,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的互动功能,实时获取受众的评论和看法,并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同步调整,让新闻内容更加贴合受众的需求。
(五)秉持新闻精神,挖掘新闻价值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通,在这一背景下,新闻采写的范围应当进一步扩大,挣脱地域的束缚。尤其是当下众多媒体都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线索,导致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编辑记者在进行采写时,不能自己给自己设限,而是要尽可能广泛地选取新闻素材,同时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呈现出让受众眼前一亮的新闻报道。
编辑记者始终要秉持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坚守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让新闻报道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弘扬正能量。编辑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一方面要深入调查,获取足够的新闻素材,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完全地展现在受众眼前;另一方面要优化语言和结构,确保叙述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在避免给受众造成误解的同时,让受众能够准确地领会新闻的内涵。
当前,深刻的社会性报道已经越来越少,新闻开始走向娱乐化和低俗化,这是编辑记者应当时刻警惕的问题。在进行内容生产时,新闻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考虑收视率、点击率,成为了“标题党”,而忽略了新闻媒体的良心,要始终坚持生产深刻的、有内涵的新闻内容,做好社会的监督者。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新闻媒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在进行内容生产时,要充分考虑当下的趋势和变化,积极调整新闻内容和工作流程,提升新闻采写技巧,让新闻报道更具时代感。新闻从业者必须充分认清新时期新闻采写的新特征,从思路、内容、技术等多个方面实现新闻采写的优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