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情境中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

2023-12-12徐海涛

名师在线 2023年27期
关键词:历史情境目标

文/徐海涛

实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如何实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这一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汉林提出如下观点:引导学生认清当下、认同群体、认识自我,并就此提出实施情境教学的教学建议。情境教学为过去和现在搭建了一架桥梁,便于学生在迁移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应用多样的途径、方法,探寻蕴藏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历史知识,由此建构历史认知,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情感体验。鉴于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尝试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教师联系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站在整体角度,统筹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途径和教学调控,推动情境教学一体化,达成预期目标的教学活动[1]。对此,教师应以教学目标、教学途径和教学调控为入手点,应用适宜的策略实施初中历史情境教学。

一、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情境教学起点

(一)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情境教学起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显性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程度的标准进行了描述。历史情境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助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便于教师确定情境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研读教学内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教学起点[2]。

以“洋务运动”为例,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之一是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史料是学生了解这一史实的“工具”。对此,教师以此目标为情境教学起点,选择历史地图,展现两次鸦片战争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平天国极盛时期的控制区域、英法联军的侵略路线、俄国割占的领土。在历史地图的作用下,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局面,由此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同时发展时空观念。

由此可见,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利于教师有方法地实施情境教学,达成预期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二)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情境教学起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呈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的描述。同样,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利于教师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历史学习过程,形成历史认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所以,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师要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教学起点。

以“戊戌变法”为例,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发展历史综合评价能力。对此,教师在讲到戊戌变法的影响时,应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维新派、顽固派、实业家、准备科考的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依据戊戌变法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身份,展现不同的场景,借此表现出戊戌变法对自己的影响。如维新派与顽固派辩论;实业家们干劲十足,建立各种实业公司。扮演角色的过程正是学生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影响的过程,如此有利于达成预期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三)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情境教学起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人”的关注,是对学生素养养成的描述。此目标贯穿历史情境教学始终,便于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多样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素养,由此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对此,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教学起点。

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围绕此目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华民族的艰苦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走进具体的历史中。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中华民族艰难的“求生”历程及近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由此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产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教学途径,推动情境教学顺利开展

(一)应用语言创设情感情境

语言是教师实施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应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展现历史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使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产生情感共鸣,感受鲜活的历史,建构良好认知[3]。因此,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语言创设情感情境。

以“鸦片战争”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历史人物身上的爱国情感。基于此,教师以关天培为对象,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他带领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年过六旬的关天培,面对英军毫不胆怯。在负伤十余处之际,仍亲自开炮火,还击英军。”在教师描述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具体画面,由此直观地感受到爱国军民的不懈抗争及大无畏精神、爱国情感,便于受到良好熏陶,实现预期目标。

(二)应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多媒体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应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引发学生调动形象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4]。所以,在实施历史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再现历史场景。

以“洋务运动”为例,留美幼童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基于此,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纪录片《幼童》中的相关片段。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进入直观的情境,感受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中西方在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洋务派要排遣幼童到美国留学?”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视频内容,迁移已有历史认知,从军事、科技等方面分析清王朝与西方国家的差异,由此了解到:清末的中国军事、科技等落后于西方国家。立足于此,教师继续提问:“洋务派代表的是谁的权益?为什么要派幼童到美国留学?”借此驱动学生深入探究,探寻开展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直观的情境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中西方国家的差异,由此深入探究历史内容,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学生也会因此潜移默化地发展时空观念,一举两得。

(三)应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助力[5],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维的作用下,可以一步步地解决问题,顺其自然地建构历史认知,同时提升思维水平。对此,在实施历史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特征,提出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感悟历史。

以“新文化运动”为例,陈独秀是此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切入点。在课堂上,教师以陈独秀为抓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陈独秀的简介,借此引导学生“经历”陈独秀的人生历程。此时,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陈独秀高中状元后,没有入朝为官,而是走上了反清的道路?(2)面对当时的时局,先进的仁人志士们做过哪些探索?结果如何?(3)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入狱后,陈独秀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学生在问题的作用下,思考当时中国的时局情况,探寻仁人志士的做法,思考陈独秀的做法,由此了解新文化运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件,有利于发展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四)应用活动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实际上,经历活动的过程正是学生生成、体验情境的过程。历史课堂上的活动多种多样,如角色扮演活动、辩论活动等。在实施历史情境教学时,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活动,由此创设历史情境,促使学生体验、探究。

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为例,法国大革命是本节课的要点之一。政治团体的争斗是学生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关键。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政治团体的争斗,将全体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引导学生扮演僧侣、贵族、商人、农民、激进派、自由派、温和派和保皇派。同时,教师设定角色扮演目标:政治团体进行斗争,起草使大部分法国人有幸福感的宪法;政治团体在争斗的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取得四个社会阶层的支持。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达成目标,教师为他们展现详细的角色扮演方案。在角色扮演目标和方案的作用下,各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利用多样方式收集历史资料,了解时代背景、阶层特点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借此丰富历史认知。

在做好准备后,学生利用充足的课堂时间扮演角色,生成“真实”的历史情境。在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如教师向学生发问:“在新政府执政下,哪些社会阶层拥有选举权?国王扮演何种角色?贵族扮演何种角色?”等。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探究情境中的历史内容,由此建构历史认知。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角色扮演活动,既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建构了良好的历史认知,又自然而然地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学会再现历史史实,解释历史现象,有利于增强历史学习效果。

三、调控教学情境,保障情境教学效果

(一)因势利导

在情境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良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实施教学之际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良情绪,就此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转化不良情绪,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以“全球航路的开辟”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刚提到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一名学生就发声:“我感觉新航路的开辟一点都不好。新航路的开辟就是一场‘掠夺’活动,给亚、非、美洲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现在讲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有些‘歌功颂德’的意味。”从如此发声中,教师感受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对此,教师没有做简单的处理或给予忽视,而是因势利导:“那么,你觉得新航路的开辟只有消极影响,没有积极影响吗?”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相关图片,如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连成一条线,思想的传播等。在图片的作用下,该学生开始总结新航路的积极影响。在该学生总结后,教师概述新航路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样不仅使学生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还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学会批判地看待、评价历史。

(二)“堵”“疏”结合

在情境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思维会误入歧途,远离教学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面对此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堵”“疏”,应用适宜的方式,控制学生思维流程,使学生回归正确轨道,积极探究学习内容。

以“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为例,在教师提到古代劳作特点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我感觉古代的劳动方式挺好的,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太粗放了,有很多问题。”该学生的观点跳出了原有情境,对此教师进行调整。教师提出问题:“你的如此说法是不是表明了古代劳作方式没有缺点,我们现在还应该沿用古代的劳作方式?”此时,大部分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联想到各种观点,并积极表达。如有学生说道:“古代的劳作方式有些落后,不适合今天。今天,机器替代人力,看似粗放,但未尝不是一种新的‘精耕细作’。这种‘精耕细作’能提高生产速度,满足更多人的生存需要。”由此可见,“堵”“疏”结合,不但将学生的思维引回了正确轨道,还使学生建构了正确的认知,有利于增强情境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确定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情境、调控教学情境是影响情境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在实施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这三大因素为入手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情境教学起点,丰富教学情境,推动情境教学顺利开展,调控教学情境,保障情境教学效果,借此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历史,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历史情境目标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